沈嫦娟





◆摘? 要:武義是個歷史悠遠、文化底蘊深厚的文明古縣,賀知章、江淹、管仲、陶淵明、范仲淹等無數歷史名人的后裔都曾留居武義,擁有著許多珍貴的家譜資源。但家譜在世代傳承過程中,由于保管、藏存等原因,導致許多家譜破損和遺失,因此加大對本區域家譜普查力度與專題研究,合理采取措施對家譜進行保護和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家譜普查保護;傳承地方文化;家規家訓
1武義縣家譜分布與保存現狀分析
2017年,武義縣圖書館聯合地方家譜研究專家歷經大半年時間對全縣18個鄉鎮(街道)開展家譜普查工作,通過實地訪談、文獻調研等方式,掌握了武義縣內家譜的分布及收藏現狀特點,收集、整理出600種3202冊家譜資料。
1.1姓氏分布不均,修譜數量差異明顯
據2005年武義縣便民辦事中心公安局窗口提供的人口資料,全縣姓氏共317姓,人口2萬以上有徐、陳、王3姓。這幾個大姓居民幾乎遍布全縣各鄉鎮,修譜數量相對較多。其中徐氏一個姓氏的家譜修譜數量就達到42種273冊之多。其次是修譜數量排第二的是王氏,達到36種114冊。由此看出,人口多且分布廣泛的姓氏,修譜數量相對較多。而從外地遷入本縣的人口較少的姓氏,修譜數量就相對少。
1.2對修譜的重視程度不同,全縣各地區修譜數量存在很大差異
普查中發現,家譜文化意識強的族人,更注重家族的修譜工作,家譜數量相對較多,家譜保存情況較好。如柳城鎮有33個姓氏修過家譜,王宅鎮有32個姓氏修過家譜,茭道鎮和新宅鎮各有26個姓氏修過家譜,排在各鄉鎮街道之前。
1.3歷代修譜鼎盛期,全縣家譜修譜數量出現集中狀態
家譜在我國延續了三千多年,宋代以后,隨著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修家譜的風氣十分盛行;到了明清兩代,修家譜出現了繁榮時期,并逐漸形成三十年一續修,60年一重修之傳統。武義縣編撰家譜之風在清光緒年間也同樣達到鼎盛。
1.4文化發展大背景下,家譜修譜出現繁榮期
改革開放后,人口流動量大,姓氏增多。此時,村民生活安定,物質條件有所改善,傳統家譜文化逐步被重視起來,出現了集中修譜階段,家譜修譜數量大幅提升。
2存在的問題
2.1藏存條件差,保管方式不到位。我縣古籍家譜基本上由家族中年長老邁者保管,他們缺乏對古籍家譜保護的認知,大多采取粗糙、簡陋的儲存方式,如有的用塑料袋裝,有的用粗布、報紙包,防蛀防潮防火等措施不到位,家譜破損嚴重。
2.2家譜重視不足,利用意識薄弱。在農村,受文化教育程度影響與制約,很多村民對家譜的利用意識不高,普遍覺得家譜只要存放好就行,缺乏再利用的想法。
3關于家譜普查保護工作的實踐和思考
3.1加大家譜藏存的宣傳和指導力度,提高家譜藏存意識
3.1.1“一對一”指導。即普查人員對家譜收藏者進行正面的一對一指導,包括如何存放家譜,對損壞的家譜如何做最基本的補救等。
3.1.2“點對點”指導。即以鄉鎮(街道)文化站、村兩委為基點,通過基點工作人員向藏家發放家譜藏存宣傳資料,指導家譜藏家進行正確的家譜存放與保護。
3.1.3集中培訓指導。即組織全縣文化干部集中培訓方式進行家譜藏存宣傳指導。依托“全縣文化工作會議”和“文化站工作人員培訓會”為契機,召集文化站工作人員及村兩委文化工作人員進行統一集中培訓,由古籍保護專家對家譜保護和利用進行講座指導。
3.1.4利用媒體宣傳、舉辦活動等方式引導。即利用媒體輿論影響、閱讀活動推廣等方式進行家譜保存宣傳。利用當地多種媒體,營造文化氛圍,讓更多市民對家譜重要性進行了解。同時,在全民閱讀節、圖書館宣傳服務周、世界讀書日等活動期間,以分發家譜資料、現場咨詢等方式進行宣傳指導。
3.2加強家譜的普查和征集力度,豐富館藏家譜資源
圖書館的職能之一就是資源的保存[1]。作為文獻信息中心的圖書館,可以通過普查與征集相結合模式,不斷加強對區域內家譜、族譜的普查、征集進館工作。一是通過發布征集公告、召開征集座談會、擴大義務普查員隊伍、下鄉現場調研等手段,廣泛征集散落在社會民間具有價值的家譜資料,并采取無償征集、代保管、數字化等形式使家譜入館館藏。部分家譜所有人對捐贈、代保管、數字化處理有顧慮的,圖書館專門派工作人員上門解釋,消除其顧慮使家譜入館。二是除普查征集人員外,積極招募普查征集志愿者、發動縣區內有識之士,通過有償、無償方式,加入家譜征集工作。
3.3加大家譜保護力度, 改善家譜藏存條件
為保證家譜的安全,圖書館堅持以防、治、管相結合的辦法,對征集進館的家譜進行搶救保護。對征集到館的家譜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登記、編目,對古籍家譜進行數字化處理,并建立了家譜專柜,庫房配備了防盜、防火、防蟲、防鼠、防潮、防塵、防高溫、防霉等措施,安裝視頻監控系統、聯動報警系統等安防設施,使館藏家譜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尋求浙江省古籍保護中心的幫助,將破損嚴重的家譜,送至省古籍保護中心統一進行消毒處理并修復。
3.4傳承與發揚家規家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當前文旅融合發展的大文化背景下,深入挖掘地方文獻的文化精髓,保護傳承與專業化的宣傳推廣[2]。在家規、家訓中,倫理綱常禮教作為其理論基礎占有中心地位,三綱五常、孝悌忠信的內容占全部內容的大半。除此之外,還有“睦族人”、“和親友”、“恤孤貧”以及“戒賭博、“戒奢侈”、“戒懶惰”、“戒淫逸”等,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舉止作出規范,這也是我們今天借鑒的有益的部分。公共圖書館具有社會教育職能,進行公民信息素養教育理應成為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題中之義[3]。作為家譜藏存中心的圖書館,應積極開展相應的宣傳活動,如舉辦家風家規展覽、講座等活動,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好本地家規家訓傳承運用,通過文化浸潤,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張素.高職院校圖書館中文電子圖書館藏建設調查與研究[J] .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9):75
[2]劉丹丹,王政,李圓圓.文化記憶視域下的圖書館地方文化閱讀推廣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6):43
[3]中國圖書館學會等單位共同發起《中國公民信息素養教育提升行動倡議》[EB/OL].[2020-12-24].http://www.isc.org.cn/contents/1342/1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