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亞州
◆摘? 要:秦觀和納蘭性德被認為是詞心相近的婉約詞人,所以他二人常被歷代研究者提及。但每一個詞人的詞心都別具特色,秦觀較之納蘭詞心多了一份博取功名的志意,納蘭則較之秦觀詞心多了一分真純。比較其二人詞心異同,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了解詞人及其詞作。
◆關鍵詞:秦觀;納蘭性德;詞心
“詞心”,最早見于清代學者況周頤的《蕙風詞話》,他在卷一中提出“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常風雨江山之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何謂“詞心”?“詞心”即詞的內核本質,是詞與其他文體相區別最核心所在。葉先生在其著作《清詞叢論》中將其解釋為“連美女與愛情這種情事都不包含在內的一種純屬精微敏銳之心靈感受方面的婉轉纖柔的本質之美”。并且進一步認為,在兩宋諸多詞作家中,秦觀是最善于表達心靈中柔婉精微之感受的詞人。葉先生也點明了“納蘭是秦觀之后也能具有此種‘得之于內,不可以傳’之難得而可貴之‘詞心’的另一位值得注意的作者”。
一、秦觀詞心的轉變
秦觀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少從蘇軾游,又以詩見賞于王安石,蒙兩位前輩的垂青,秦觀自中進士以來官運亨通,志得意滿。這時期他所寫的詞只是專門表現一種柔婉幽微的內心感受,并無遠大的理想和寄托,這是秦氏早期詞的特色,以《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為代表,這首詞被譽為秦觀小令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抒寫的是淡淡的春愁。詞人筆觸輕盈,雖然通篇傳達著愁緒,觀其描繪的景物,至于詞作表達的情感,除了淡淡的閑愁,我們找不到任何的寄托和可以引起聯想的詞語,就是一種詞人的很敏銳的感知。這首詞沒有寄托,也沒有比興,更無深徹骨髓的悲痛,單單只是寫出秦觀的說不出來的一種閑愁,將其詞心細致幽微的本質展現地淋漓盡致。
正如葉先生所言,少游詞心并非一成不變,宦海沉浮后,少游詞心發生了變化,不僅新添了一種追求仕進的志意,在遭遇貶謫后,詞意的深度也得到明顯的提升,詞風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言由“凄婉”轉為了“凄厲”。比如這首秦觀因牽涉黨爭遭貶遠徒郴州于途中所作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詞人向“郴江”發問,看似是“無理之語”,實則是“至情之詞”,是詞人的反思自問,慨嘆身世。
遭遇貶謫后,秦觀的詞風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正是其“詞心”的變化引起的,秦觀的詞心,“則在纖柔善感以外還具有一種追去仕進的志意,故其詞風乃凄婉以外還別有一種理念和情致”。
二、納蘭性德詞心的真純
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納蘭明珠為康熙朝大學士,家世顯赫,納蘭少年英才,學識廣博,與江南名士顧貞觀等人雅集唱和,名動一時。
葉嘉瑩在《清詞從論》中認為納蘭之“詞心”不似秦觀之有一份追求仕進的志意,只是“一份純乎純者的易于感發且富于關懷的纖美柔善的心靈”。納蘭性德詞以“真”取勝,詞風哀感頑艷,以其贈給友人詞作《金縷曲·贈梁汾》為代表。作為當朝宰輔的長子,詞人毫不遮掩自己的心性,坦率自己心性本“狂”,只不過偶然間出身高貴而已。納蘭此詞著眼于傳情,直抒胸臆,只有一二景語點綴,雖不事雕琢,天籟自鳴。沒有華麗的詞藻,讀來卻使人深受感動,既慷慨淋漓,又耐人尋味。
納蘭的悼亡詞深切體現了其創作地“即淺為美”和“真”的特點。其真性情在其風格多變的邊塞詞中同樣展露無遺,他的詞作兒女情長與風云氣勢并存,婉約與豪放完美地融合。從《蝶戀花·出塞》的“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的對千古江山和人生境界的思考,到《南歌子·古戍》的“不道興亡命也,豈人為”的對家國的長嘆。他以最真實的筆觸寫最真切的思考,無論是敏感的國事政治,還是個人的歡喜離合,他都飽含深情,以真動人。
三、秦觀與納蘭性德詞心比較
詞心以先天稟賦的善感幽微的心性作為構筑的基礎,又受后天生活遭際的影響,秦觀以“不可一世”之才屢遭貶謫,使其本就敏銳易感的心性倍感哀怨,其詞心自然呈現出身世之悲愴。在人生的痛苦和挫折中,少游深化了對生命的體悟,最終形成了“寄慨身世”的詞心特質。這正是葉嘉瑩指出的秦觀由于“后天所增入的一些質素,而有了一種轉變”,這種轉變使得納蘭詞相較于少游詞少了一種深度,但另一方面,納蘭詞也因此保持較之少游更為清純的一份纖柔婉轉的詞心。
納蘭性德看似平穩的一生,其內心也深蘊著諸多悲苦和矛盾。納蘭身體孱弱,曾因病未能參加殿試,后成為康熙身邊侍衛,至其三十歲因病逝去,官職也只是一等侍衛。納蘭雖貴為明珠長子,然而納蘭與其父的關系并不融洽,《清史稿》中記載“明珠既擅政,貨賄山積”。納蘭的“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五一門第”毫不掩飾自己對于富貴的鄙夷態度,更向往閑云野鶴、自由自在的野趣生活。實際上納蘭連自己的婚事也無法做主,這對于他的敏銳善感的心性無疑是一種打擊。
納蘭心中所深藏的悲苦之情雖不曾改變納蘭詞心的本質,但也使得納蘭詞在清新自然中流露出一種凄婉而使人尋味的意境。秦觀、納蘭性德是不同時代中具有不同經歷的詞人,他們都是至情至性的杰出詞人。他們的悲劇命運、痛苦的信性熔鑄著同中見異的詞心,繪寫出詞史上一幅又一幅美麗的詞章。
參考文獻
[1]葉嘉瑩.清詞叢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7.
[2]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國維撰;彭玉平疏證.人間詞話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清)納蘭性德撰;趙秀亭,馮統一箋校.飲水詞箋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