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弘毅
摘要:目的:探究TCT與活檢病理在早期宮頸癌與宮頸上皮內病變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21年9月—2022年2月于我院行宮頸癌篩查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合并精神障礙及生理期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結果宮頸環形電切術術后病理結果:CINI者50例、CINⅡ者28例、CINⅢ者22例,確診率為100%。兩組確診率比較:觀察組:CINI者49例、CINⅡ者26例、CINⅢ者20例,確診率為95%;對照組:CINI者41例、CINⅡ者30例、CINⅢ者10例,確診率為81%。觀察組確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2803,P<0.05)。結論宮頸TCT、活檢病理在診斷宮頸癌上具有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二者聯合明顯提高其檢出率。宮頸TCT、活檢病理檢查能夠進一步提升其診斷準確率,從而減少過度診斷和漏診。
關鍵詞:TCT與活檢病理;早期宮頸癌;宮頸上皮內病變;臨床診斷;應用
引言
宮頸癌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多發于女性患者,對中老年女性危害較大,重視宮頸癌疾病的臨床診斷,對改善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臨床應重視多種臨床診斷技術的運用,實現宮頸癌病變的早期診斷與治療,降低宮頸癌疾病的發病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臨床中常用的診斷方式為陰道鏡下薄層液基細胞學(TCT)、活檢、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等。但各種篩查手段具有局限性,需多種篩查手段聯合檢測,提高宮頸癌病變的診斷準確率。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陰道鏡下TCT、活檢等不同診斷方法在宮頸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9月—2022年2月于我院行宮頸癌篩查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合并精神障礙及生理期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年齡28~60歲、平均(46.5±4.5)歲;觀察組:年齡26~61歲、平均(47.0±5.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術前行TCT檢查。受檢者取膀胱截石位,采用宮頸刷深入陰道采集宮頸外及頸管細胞樣本,將刷取下脫落細胞的宮頸刷放置在裝有細胞保存液的保存瓶中在室溫環境下保存。經細胞混壓、負壓過濾膜采集、細胞轉移后制成直徑為2cm的細胞玻片,細胞玻片經95%乙醇固定、染色后采用美國BD公司的TCT檢測儀檢查。
觀察組術前行病理學檢查。取陰道鏡圖像顯示的不正常宮頸部位取材活檢,陰道鏡下未見異常者于宮頸3、6、9、12點處取樣本行常規活檢,將采集的活檢樣本進行分瓶、10%甲醛溶液固定后,根據細胞成熟度、核異型性及有絲分裂活性判斷宮頸病變情況。
1.3觀察指標
(1)宮頸TCT檢查:根據美國癌癥協會修訂的Bethesda分級診斷系統(TBS)進行細胞學分類,包括:①未見上皮內病變細胞和惡性細胞(NILM);②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③不除外高度病變的非典型鱗狀細胞(ASC-H);④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⑤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⑥鱗狀細胞癌(SCC);⑦腺癌(AC)。以ASC-US及以上為陽性。(2)HPV檢測:以14種高危型亞型結果陽性者為檢測陽性。(3)病理學檢查:根據細胞成熟度、核異型性及有絲分裂活性分為正常或慢性炎癥、CINⅠ、Ⅱ和Ⅲ級及SCC。CINⅠ級為低級別宮頸病變,CINⅡ級、CINⅢ級和SCC為高級別宮頸病變。以低級別、高級別宮頸病變為陽性,正常或慢性炎癥為陰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 ±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對數據進行校檢;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宮頸環形電切術術后病理結果
CINI者50例、CINⅡ者28例、CINⅢ者22例,確診率為100%。
2.2兩組確診率比較
觀察組:CINI者49例、CINⅡ者26例、CINⅢ者20例,確診率為95%;對照組:CINI者41例、CINⅡ者30例、CINⅢ者10例,確診率為81%。觀察組確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2803,P<0.05)。
3討論
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從早期宮頸病變發展到晚期癌變大約需要10年。由于其早期癥狀往往較為隱匿,而當患者出現陰道異常出血等典型癥狀時,多數已進展到中晚期,此時行手術或放化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早期篩查、及早診斷對于宮頸疾病患者早期治療及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宮頸癌疾病的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且發病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誘發宮頸癌病變的主要因素在于HPV病毒感染、性生活紊亂、分娩次數過多等原因,為降低宮頸癌疾病的危害,應重視宮頸癌病變的篩查工作,實現早診斷早治療。活檢、HPV檢測、陰道鏡下TCT等篩查技術具有不同優劣勢,相比組織病理檢驗結果,均具有一定的差異,存在漏診現象。因此,可采用多種篩查手段聯用的方式提升宮頸癌病變的診斷準確率。
較多研究已證實,宮頸癌的發生與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密切相關。HPV是一組DNA病毒,HPV感染好發于年輕女性,通常情況下大多數患者在一定時間內可自行消退,但約有3%的患者呈持續感染狀態,從而引起宮頸輕微病變。因此,在宮頸癌的預防中進行檢測具有重要意義。TCT檢測主要是通過采集宮頸口脫落細胞,于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學理形態,來明確是否有潛在宮頸癌變的細胞。
結束語
綜上所述,宮頸TCT、活檢病理檢查在篩查診斷頸癌具有一定的診斷預測價值,二者聯合能夠顯著提高診斷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劉鑫.觀察早期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病變采用TCT與活檢病理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9,16(13):116-118.
[2]丁勇,吳群英,張春梅.TCT與活檢病理對早期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病變的診斷價值[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9,6(27):91-92.
[3]楊莉,劉仲勤.TCT與活檢病理對早期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3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