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蕾
(1.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和市場競爭機制的發展,我國政府職能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單位體制的改革以及社區體制的建立,對城市社會體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社會形態開始了加速轉型:工商業興起,新的文化和教育也逐步萌芽。其中,由1949年至1978年,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速度較為緩慢,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力有限。由1978年開始,我國經濟體制變革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短短的幾十年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由于我國經濟體制的劇烈變革所帶來的社會資源占有和分配方式的改變、單位體制的改變、政府職能的改變以及社區建設的改變,無一不影響著城市社會體育的發展和變遷。
在計劃經濟時期,資源是通過單位運用行政手段為基本方式統一劃撥的。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單位體育”這樣一種運動形式,單位體育指的是職工在單位內或單位間進行的各種體育活動[1]。通過單位體育,可以提高職工的身體健康水平,可以促進單位的文化建設,增強單位的凝聚力,也可以令單位通過開展體育運動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并進行調控和管理。單位體育具有如下特征:
單位體育具有同質性。事業單位、行政單位、國企等單位,都可以通過開展工間操、運動會等體育運動來滿足職工的運動需求。由于工間操、運動會等體育運動形式易于操作、易于管理、易于形成常規,還可以高效快捷地完成上級單位制定的體育工作計劃,故成為了單位體育運動中最為常見的形式[2]。但單位體育往往娛樂性較差,且無法激勵職工對運動的內驅力,也很難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單位體育具有較強的政治屬性。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建立起了一種大政府、小社會的行政管理模式,我國體育行政管理系統的社會體育管理職權強大,并主要由政府執行。領導對單位體育的態度,更是直接影響著單位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領導重視體育運動的單位,往往在體育運動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金,體育運動場地和設施配備更加完善,如興建大型的運動場(見圖1)或體育場館供職工使用。

圖1 單位體育時期的運動場地和看臺 來源:作者拍攝
計劃經濟時期,社會體育組織結構缺位,其管理重心偏高。群眾若想要開展經常性的體育活動,其組織管理難度較大;且單位體育并不能面向全體市民開放,其局限性很強,老年人、外地人、無單位歸屬的人,參與體育運動不便,社會體育的普及度低,不接地氣。同時,單位社會化現象又使得社區功能萎縮,導致體育的社會屬性喪失。
我國經濟體制變革推動了城市社會體育管理體制由單位體制向社區體制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格局經歷了至關重要的改革,其運行機制通過不斷地更新迭代,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這對單位體制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社會甚至社區正逐步承擔起許多原本由單位承擔的職能。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單位體制的解體,單位體育逐漸弱化,社區功能不斷強化,民間體育協會、俱樂部,以及社區體育逐漸迎來了發展機遇。
社區人口結構的變動,也對社區提出了全方位發展的要求。伴隨著市場經濟機制的逐步建立,我國城市社區的人口結構呈現出了如下變化:一是我國老齡化現象日漸顯著,老年人口比例顯著上升;二是無單位歸屬人員日益增多;三是外來人口日益增多,在這種情況下,社區的工作內容日漸多樣,其服務對象也更加多元化,這就要求社區不能止步于眼前,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職責。
城市居民物質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要求全面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狀況。現今社會,我國高速發展的國民經濟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空前的物質基礎,我國已經實現全面脫貧,人們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而要追求豐富多彩的生活和自我實現,民眾對體育運動的取向相比從前更加多元化、更加日常化。面對人們不斷增長的體育運動需求,業余時間就地就近開展的經常性社區體育活動,成了人們滿足體育需求更理想的途徑,開展社區體育建設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求。
國民文化素質水平提高,體育意識、健康意識增強,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空前高漲。加之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不斷提高,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申辦與勝利舉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申辦與勝利舉辦,無一不激發著人們參加體育活動的迫切希望。
由1979年至1984年,我國突破了計劃經濟的限制,形成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狀態。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城市社區體育開始出現,這與市場經濟的萌發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一階段的社會體育為自發形成階段。經濟水平發展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漢、沈陽等,成立了街道聯合體協,并出現以街道辦事處牽頭的、組織轄區和居委會組織的,就地就近開展的社區體育活動。這樣的活動既滿足了單位職工的業余體育需求,又促進了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推動了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所以在全國范圍內很快地流行起來。
由1984年起,我國逐步確認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了90年代初期,已初步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與其相對應的,我國社會體育發展進入政府倡導階段,社會體育開始高速發展。1995年至1997年,我國政府開始大力支持社區體育運動的發展,1995年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1997年國家下發的《關于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中對社區體育進行了正式的倡導;1997年11月,原國家體委頒發了《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評定辦法(試行)》。這些文件的頒布,對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增加了人們對于主動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還開拓了體育運動產品的供給市場,使體育產業與我國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從而進一步滿足人們對體育運動的需求。
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管理體制,以街道社區體協為主,其他區域性體協為輔,組織結構基層化特點十分明顯。街道社區體協以街道辦事處為依托,以轄區單位和居委會為參加單位,共同組成了街道社區體協。[3]
社區體育,是居民在業余時間主動開展的,其自發性和自控性要遠遠強于單位體育。人們可以自行選擇同伴,自己決定運動的內容和時長。由于社區所轄范圍內,居民的性別、種族、年齡、職業、愛好、習慣、健康情況、時間狀況等因子差異性很大,所以在社區體育實踐中,集體性的活動是較難以開展的。
由于社會環境和條件日益變好、社區互動增多、社區氛圍和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逐步增強,現在我國的社會體育發展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飛躍。隨著職工體育逐漸向工作以外的時間、單位之外的地點轉移,社區體育有著比單位體育更高的豐富度和靈活度。
社區體育具有一定的商業性。當今社會商品房小區數不勝數,開發商在進行設計和建設時,往往將健身場所作為盈利項目,承包給健身公司或是物業公司。這樣的行為,鼓勵著社區體育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更好的硬件條件和更專業的服務等,以吸引人們積極參與(圖2)。

圖2 社區體育時期,小區內的商業健身場所 來源:作者拍攝
全民健身的發展,需要滿足人們健身需求的體育場館設施,更重要的是要靠體育文化凝聚力與吸引力的協同效應。因此,在促進健身場館設施快速發展的同時,提高全民健身參與度,減少全民健身負效應勢在必行[4]。城市社區體育的崛起,可以完善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管理體制,彌補了社會體育組織管理機構的缺位,降低了社會體育管理重心,推動了體育社會化進程,促進了城市社區建設,為社會體育的普遍化、生活化提供了保證。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和對體育運動的追求逐步提高,社區體育也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總體發展上,我國的社區體育起步較晚、機構單一且人員不足。在管理機構的設置方面,我國由街道社區、居體協進行管理,并沒有專門對社區體育進行管理的社區體育中心。在硬件設施方面,我國民用體育硬件設施建設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社區體育資源匱乏、陳舊,難以滿足大眾的需求。
新加坡在社會體育的組織管理上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新加坡體育事業由新加坡體育理事會主管,新加坡大眾體育運動的組織管理工作,則由體育理事會下設的全民體育處負責管理。新加坡大眾體育政策由新加坡體育理事會制定,它呈現金字塔型結構,其基層為全民體育,作為新加坡體育戰略的重點,全民體育在國家經費上可以得到充足的投入。在新加坡,社區體育和健身中心必須滿足一定的硬件標準才可以設立。大型居民區,必須建有跑道、運動場、游泳中心、多用途的室內體育館、健身中心、戶外健身站點以及有氧運動影音室等社區體育設施。平日里,體育理事會和社區還會組織多姿多彩的體育活動,如社區體育活動、全民體質測試,以及大眾體育競賽活動等。居民們擁有對體育運動的極大熱情。
縱觀以上因素,我國社會體育發展亟需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善。首先,要加強體育場地設施的規劃與建設: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應以人為本,要考慮到不同年齡、不同經濟狀況、不同社會階層的居民的體育運動需求;規劃選址時,應設置合理的服務半徑,圍繞居民十五分鐘生活圈進行體育場地和設施的建設,以提高可達性;應由政府和社區對新建、改建、擴建的社區體育場地及設施進行制度化管理;應提高學校體育場地的社會化利用率,充分發揮其作用。其次,要加強體育場地資源的整合,以改善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不全面、不均衡的現狀:應打破全福利體育觀念,逐步實現社區體育利益化,政府部門應與市場投資共同進行市場化運作,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收費標準,爭取企業、體育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對體育場地與設施的建設投資,對其實行有償或低償開放,投資方獲得收益的同時,改善了社區體育場地和設施的硬件條件,從而刺激社會體育的發展。再次,提高社區體育參與程度,社區體育活動應該向小型化、多樣化發展,以滿足群眾多方面的需求:社區運動首先是要具有社區性,其次才是社會性[5];應逐步實現居民參與組織化,提高居民社區體育參與率,并且力求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機關、學校、團體等機構的廣泛參與。最后,提高我國社區體育管理人員整體素質水平,是提高社區整體服務質量的重要環節:社區的管理及服務人員應增強對社區體育的服務意識;體育院校應發揮自己擁有大量體育人才和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更好地參與社區體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