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婉瑩 賴思圓 劉思杏 王燁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的,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例如2020年初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2021年鄭州水災等。每個人青少年時期都經歷著生理和心理多方面的變化,從依賴父母的兒童時期過渡到獨立的成年期,青少年們既要適應生理變化,又要適應社會環境變化,因此更容易出現心理行為問題。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不僅會對人們的身體造成傷害,還會對人們的心理也造成傷害,嚴重者還會留下心理陰影,會出現應激反應,這些對于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亦如此,更何況身心還在發展的青少年。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召開了“關注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制定WHO指導方針”的國際性會議,研究本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特別強調在發展中國家開展精神衛生服務。通過國內大量調研資料表明,心理障礙已成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頭號大敵[1]。
以新冠疫情為例,即使疫情已經逐漸常態化,但是目前在青少年身邊出現個例確診病例的情況下,還是會給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沖擊,所以通過了解青少年群體在面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態度和看法,了解他們面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應對方法,分析青少年心理受影響的原因所在,了解青少年由于心理因素導致行為變化,指導正確的預防方法,讓青少年能夠減少或者避免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受到傷害,探索出能夠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有效應對措施,對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盡一份力。
本項目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發放3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調查問卷共287份,通過問卷收集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信息,在2021年8月到10月之前通過微信、微博等各種社交平臺,調查對象主要以在校大學生為主,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在遇到突發事件時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的變化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本次問卷采用了對比研究的方法,調查樣本的性別比為男:女=131:156,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問卷將年齡劃分為五個階段,12-14歲、15-17歲、18-21歲、21-23歲、24-26歲,其中,21-23歲的人占絕大多數,其次是24-26歲和18-20歲的人,其他年齡的占少數。樣本人員的學歷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初中、高中、專科、本科、本科以上,其中本科占絕大多數,其次是專科,其余學歷均占少數,樣本的地區分布也比較廣泛,各地均有調查,涉及的范圍較廣,最終結果符合大部分地區特征。樣本主要是學生群體,其次是職員,其余各職業占比較小,但是均有分布。(詳細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特征
調研問卷樣本顯示,62.37%的調研群體因少年時經歷過的災難性事件留下過心理陰影,而在現階段經歷過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后,僅有9.06%的調研群體心理遭受打擊。相較于成人,青少年更容易受到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影響,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
在近期發生的鄭州暴雨事件中,有84.32%調研群體擔心自己所在地區會發生暴雨災害,73.52%的調研群體會比平時關注所在地區的天氣預報,68.64%的調研群體作息受到影響,70.03%的調研群體會囤積應急物資,同時62.37%會受到網絡上的輿論影響,64.81%的調研群體出現過焦慮、害怕的情緒,但是很快消失,19.16%的調研群體近期一直有焦慮、害怕的情緒。青年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強,在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發生后,雖有情緒波動,但能很快地調節好情緒,小部分人會被長期困擾。有10.1%的調研群體覺得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是很遙遠的事,61.67%的群體覺得發生在自己身邊才算不遙遠,由此可見,青年的重大突發事件預防意識還有待增強,不能等待發生在身邊的時候才作保護措施,要做好提前布控。
在調研結果中顯示,有9.06%的調研群體在重大公共突發事件后尋求了心理援助,48.78%有想法但是最終沒有尋求援助,而在想過尋求幫助但是最終沒有尋求幫助的人中,有23.57%對心理援助感到抗拒,59.29%找不到正確的渠道尋求援助,17.14%認為沒有必要尋求幫助,青年的心理仍處在發展過程中,在遇到公共突發事件后,多數青年生活會受到負面影響,同時伴有心理層面的恐慌,具體表現在回憶發生過的公共突發事件,感到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同時青年在出現負面情緒時,一部分青年對心理援助感到抗拒、羞恥,不愿主動尋求心理援助,大部分則無法找到正確的心理援助渠道,最終多數青年選擇心里獨自消化,很少尋求心理援助,這不益于青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調研問卷顯示,有66.2%調研群體會在附近出現確診新冠時過度關注最新的疫情,18.12%群體無論是否有確診都會過度關注新冠最新動態,在身邊有人不重視新冠疫情,80.49%調研群體會感到焦慮、憤怒,且有28.57%的調研群體經常出現恐慌、焦慮、抑郁、無聊、狂躁等情緒,58.19%偶爾出現上述負面情緒,看到頻繁發生公共突發事件時,33.45%的調研群體不會產生負面情緒,52.96%的調研群體偶爾出現負面情緒,但是看到本市本地區有突發的新冠病例時,有74.22%的調研群體會感到緊張不安。在后疫情時代,青年仍或多或少受疫情影響,一點風吹草動就成驚弓之鳥,重大公共突發事件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遠比想象的大,目前仍有很多青少年沒有緩過神,作好應對頻繁連續的突發事件。
綜上青少年沒有很好地適應公共突發事件頻繁發生的后疫情時代,雖然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但是心理狀態還不夠穩定,遇到突發公共事件時,多數青少年會出現應激反應,如恐慌、焦慮等負面情緒。
在本次問卷調查的有效數據中,近期頻繁發生突發事件的情況下作息完全不受影響的占31.36%,作息有略微調整的占58.89%,作息時間完全調整的占9.76%。由此可見,在遇到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后,大部分青少年的作息習慣沒有受到極大影響。
新冠疫情暴發后,為了防止疾病大范圍傳播,國家呼吁人民群眾出門隨時戴口罩,因此口罩成為了人民群眾必不可少的物品。根據之前的調查,在疫情嚴重期間,超過80%的青少年會自發地采取防御措施。2021年疫情逐漸好轉,青少年的防控意識也逐漸減弱。在本次收到的有效問卷中,會疫情逐漸好轉后出門佩戴口罩的人數占33.1%,只有乘坐公共交通才會佩戴口罩的占16.03%,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才會佩戴口罩的占50.87%。從這能看出,出門時能夠自覺佩戴口罩的青少年占比較小。說明疫情逐漸好轉后,青少年對于疫情防控的意識逐漸減弱,所有人都應該秉承著“疫情防控常態化,鞏固防線不放松”的宗旨去面對本次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
2021年河南鄭州遭遇歷史最強降雨,暴雨導致了嚴重的內澇,河南多地出現險情,每天都有數十個詞條出現在新媒體榜上。青少年作為網絡媒體應用的主要人群之一,查看新聞訊息的速度相當之快。在了解鄭州暴雨事件后,青少年的行為也發生了些許變化。根據本次問卷調查,針對青少年在鄭州暴雨期間經常查看自己所在地區的天氣預報的問題,不會查看和往常一樣的占26.48%,比平時查看的次數略多一點的占53.32%,比平時查看的次數多得多的占20.21%。由此可見,面對河南鄭州遭遇暴雨的突發事件,青少年會提高對自身所在地區的關注度。
在面對兩場重大突發事件后,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是本文特別關注的。在家作業長達八個月之后,青少年是否已經習慣了在家的自由度,是否出現害怕與外人接觸或害怕乘坐公共交通的問題,在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中顯示,不會害怕與外人接觸并且能夠正常乘坐公共交通的占2.87%,如果要乘坐公共交通會做好相當完備的防護措施的占54.36%,不會選擇乘坐公共交通的占17.77%。根據問卷調查可知,青少年的心理建設比較好,不會因為疫情的影響出現過于抵觸外界的情況。少部分青少年選擇不坐公共交通,從一方面來講可能是疫情期間處在家的時間過長,對陌生人會產生害怕的心理;從另一方面,青少年可能是出于對自身安全考慮而做出不會乘坐公共交通的選擇。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處于青少年這年齡段心智相對是不大成熟的,很容易被現在的社會流行的“喪”文化所感染。特別是在近期突發事件頻繁的狀況下,青少年在網絡上發表的言論會從本質上反映其心理健康狀況,針對此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會在網絡平臺上發表消極言論的青少年占21.25%,不在網絡上發表的占50.87%,會發表積極言論的占27.87%。通過調查占比可以知道,青少年會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想法的占比將近一半,而其中有近一半的發表消極言論。說明青少年面對重大突發事件還是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且會通過發表網絡評論的方式來傳達。
青少年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都做出些許改變去適應這些突發的轉變。通過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依然無法適應突發事件帶來改變的占3.83%,一般適應的占30.31%,幾乎完全適應的占27.87%,完全恢復正常的占9.06%。青少年在面對連續暴發的重大突發事件,能夠適應的占絕大多數。說明青少年已經逐漸適應這種重大事件的突發狀況,多數具備較好的自我調節能力。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防疫常態化機制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心理勢必會隨社會現狀的變化而產生波動,如因海外疫情告急而掀起的“留學生回國潮”,使得畢業就業壓力激增,一部分同學因此而暫避就業選擇考研,在教育部12月23日發布的《教育部再次部署各地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研考組織工作提醒廣大考生認真做好考前準備》當中,提到了2021年的考研全國報考人數為377萬,再創歷史新高。在巨大經濟沖擊的背景下,就業市場不景氣,就業競爭壓力激烈,考研戰場也不再安逸,面臨著進一步的升級。在這樣的雙重壓力加持下,大學生出現價值觀念消極、悲觀主義心理,甚至是抑郁癥的傾向都是很正常的。
在《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18至34歲的青年是成人當中最易焦慮的群體,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在抑郁癥低就診率、低診斷率的背后原因是病恥感,以及不到20%的低識別率。從身邊人的現狀來看,很少出現抑郁癥患者,這并不能代表抑郁癥患者沒有或很少,只能代表我們對于抑郁癥的了解不充分、不具體。
針對于此,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工作方案》中提出,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學、高等院校必修課。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聚焦刻不容緩,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避免使用過時、老舊的評測機制來評估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抑或是對于出現某些傾向的大學生“篩而不理,查而不治”。因此,選用最新的研究的測試量表,開展深度心理體檢,顯得尤為重要。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可以對新生進行統一普查、對老生定期復查,篩查需要重點關注的人群,做好相應的隱私保密工作。建議聘請垂直領域的專業人士,每學期為有需要的群體進行免費的心理疏導及醫療幫助,而不是通過輔導員的介入。
對于傾向及癥狀不明顯但存在負面情緒的大學生來說,可以有效地運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進行敘事心理閱讀療法。二十世紀中期,敘事心理治療作為一種后現代主義心理咨詢與治療模式應運而生,它是對現代心理治療模式的解構[2]。簡而言之,它的策略就是通過文本認知、文本解構、交互對話、文本重構、持續互動幾個步驟,重新建構讀者的心理結構、知識結構、故事結構,從而探究讀者對問題的解構和自我價值的重新認知,健全人格的自我完善。
學校圖書館可開設專屬的圖書角,放置“心理科普類”或者“生活方式類”書籍,打造一個敘事心理閱讀空間,同時可參考“自助會”的形式,不定期展開故事分享活動,將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歷、情緒,用敘事的方式釋放出來,從而轉移對于現實壓力的注意力。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緊張、焦慮,如若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應激反應,就需要做好有效的相關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保障學生身心健康,這是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企業員工幫助計劃(EAP)是企業運用專家力量幫助員工解決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服務模式。借鑒EAP模式,從心理狀況評估、校園環境改善、心理健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咨詢渠道構建、服務效果評估分析等六個方面,構建突發公共衛生危機下高校心理救援的EAP模式,有助于促進高校心理疏導和救援工作,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