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加禾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1。遼寧省作為航空航天工業的重要基地,具有豐富的產業資源。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是國內六所航空院校之一,是一所以航空宇航為特色,以工為主,包含工、理、文、經、管等多科性高等院校。航空航天類專業分布于5個學院、10個專業,為國防建設、航空航天事業以及遼寧的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抓就業穩就業的前提下,本文以2021屆航空航天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為調查對象,進行了就業情況調查與數據分析,提出建議與對策,以期為加強航空航天專業建設、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提供參考。
2021屆本科畢業生總人數為3634人,其中航空航天類專業畢業生人數為1208人,占畢業生總人數33.2%。航空航天類畢業生分布于航空發動機學院飛行器動力工程,航空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安全工程學院飛行器適航技術,民用航空學院表演、飛行技術、交通運輸、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共計5個學院,10個專業。
就業數據取自2021年遼寧省大學生智慧就業創業云平臺畢業生初次就業數據庫。畢業生反饋意見來自對3634名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網絡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3587份,并隨機與部分畢業生線下面談。
第一,基于遼寧省大學生智慧就業創業云平臺統計的數據分析法。第二,基于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問卷的網絡問卷調查法。第三,基于就業指導面談交流的訪談法。
1.行業及職業流向
制造業是吸納畢業生就業的主體,這與學校以工科為主的學科特點比較吻合。排名前三的行業為制造業(38.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3.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9.6%)。
排名靠前的職業是工程技術人員(39.7%)、其他人員(38.8%)、其他專業技術人員(6.6%),這與學校的學科特點相匹配。
2.所在地區
從用人單位所在地區來看,就業流向最高的是遼寧(814人,25.8%),除此之外主要分布在北京(156人,4.95%)、貴州(104人,3.30%)、四川(99人,3.14%)、廣東(97人,3.08%)等地。
3.主要用人單位
作為一所以航空宇航為特色的學校,本校畢業生簽約的國防科工類單位主要面向航空航天領域,為國家國防工業特別是航空航天領域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主要用人單位集中在國防科工領域,共有452人簽約國防科工類單位。其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約249人,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簽約90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簽約44人,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41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24人。
學校充分發揮在航空航天領域人才培養的優勢,形成了面向航空、航天、民航、通航等“四航”領域的人才培養格局。“四航”領域用人單位簽約627人。其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約249人,中國民用航空局簽約125人,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簽約90人,通用航空領域簽約55人。

表1 2021屆航空航天類專業畢業生就業行業及崗位分布
受疫情影響,民航業崗位需求有所下降。民航企業簽約125人,其中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簽約27人,云南祥鵬航空有限責任公司簽約24人,多彩貴州航空有限公司簽約11人,奧凱航空有限公司11人,金鵬航空股份有限公簽約11人。
4.用人標準
用人單位聘用本校畢業生最重要的標準是能力和知識結構合格(85.0%),其后是專業對口(60.0%)、符合本單位職場文化和價值觀(55.0%)、學校聲譽好(37.5%)、有相關的實習經歷(22.5%)。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需求中團隊合作能力的程度(4.7分,5分為滿分)較高,且對本校畢業生該項能力的滿意程度也較高(94.7%)。用人單位需求能力與滿意度排名其后是自主學習能力(4.6分,94.7%),解決問題能力(4.6分,92.1%),壓力承受能力(4.6分,94.7%),溝通與交流能力(4.6分,94.7%)。
5.薪資待遇
27.7 %的畢業生起薪集中在5001-6000元,22.0%的畢業生起薪為4001-5000元,14.4%的畢業生起薪為6001-7000元,12.0%的畢業生起薪為6001-7000元,12.9%的畢業生起薪為8000元以上。
6.發展前景
截止到2021年年末,18.6%的畢業生在職位或薪資上有所提升。航空航天類專業提升比例較高的是民用航空學院表演專業47.4%。9.5%的畢業生轉崗,航空航天類專業中轉崗比例最高的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20.0%,轉崗比例最低的是交通運輸0.0%。
1.就業率及協議和合同就業率
2021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86.7%,航空航天類專業初次就業率為85.9%。畢業去向為協議就業或合同就業統稱為協議和合同就業率,能真實反映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約情況。航空航天類專業就業率及協議和合同就業率最高的是民用航空學院飛行技術(93.3%,59.6%), 其 次 是安全工程學院飛行器適航技術(92.9%,50.0%),民用航空學院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92.0%,51.7%),航空發動機學院飛行器動力工程(90.1%,46.4%),民用航空學院表演(86.7%,11.1%),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85.4%,50.5%),航空宇航學院飛行器制造工程(85.0%,51.9%),航空宇航學院航空航天工程(84.6%,50.0%),民用航空學院交通運輸(80.3%,45.7%),航空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68.9%,28.4%)。
2.專業相關度
從事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比例,是反映就業質量與專業培養目標達成效果的重要指標。2021屆有85.2%的畢業生從事專業相關工作,航空航天類專業所在學院中機電工程學院(95.6%)、航空發動機學院(94.9%)、航空宇航學院(94.2%)、安全工程學院(93.0%)崗位相關度均在九成以上,與崗位匹配程度較高。
3.升學率
2021屆畢業生選擇升學的比例為29.8%,其中國內升學比例為27.7%,出國、出境留學的比例為2.1%。在升學的畢業生中,19.3%的人就讀于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8.0%的人就讀于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航空航天類專業升學率最高的是安全工程學院飛行器適航技術(42.9%),其后是航空發動機學院飛行器動力工程(41.4%),航空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40.5%),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34.9%),航空宇航學院航空航天工程(34.6%)。
4.培養方式
專業培養、素養提升的主要環節是在校期間的實踐教學、課程教學。2021屆畢業生認為實踐教學(77.6%)重要程度最高,課程教學(72.7%),競賽、實習實訓、社團活動(63.6%),社會實踐活動(63.4%),技能培訓(50.6%)等環節也對學生能力知識素養提升有較大影響。
5.專業能力
2021屆畢業生認為對就業影響最大的專業培養能力是工程知識(78.9%),其后是人文科學素養(65.6%)、信息收集能力(60.1%)、溝通交流能力(54.6%)、問題分析能力(52.8%)等。

表2 2021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
1.生源地分布
2021屆畢業生生源地主要集中在東北綜合經濟區(2226人,61.3%),其中以遼寧生源(2103人)為主。畢業生生源還分布在西南經濟區(323人,8.9%),黃河中游經濟區(312人,8.6%),長江中游經濟區(305人,8.4%),北部沿海經濟區(213人,5.9%),大西北經濟區(191人,5.3%),東部沿海經濟區(53人,1.5%),南部沿海經濟區(11人,0.3%)。
2.畢業去向
2021屆本科畢業生3634人,總體就業3149人,其中2071人落實就業,1082人落實升學,省內就業1817人。
3.就業渠道
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分為學校渠道和社會渠道,75.0%的畢業生落實就業是依靠學校渠道。學校渠道包括學校組織的招聘會(40.3%)、學校組織的專場宣講會(11.9%)、學院組織的招聘會(6.0%)、學校發布的招聘信息(5.5%)、老師推薦(4.7%)、校友資源(1.9%)、“一對一”幫扶(0.1%)。社會渠道包括個人網絡申請(17.2%)、親友介紹(5.7%)、社會招聘(5.4%)、其他高校校園招聘會(1.3%)。畢業生通過“學校組織的招聘會”(40.3%)獲得第一份工作的比例最高。
4.就業滿意度
2021屆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為99.2%,絕大部分的畢業生在離校時均對母校表示認可。2021屆畢業生對用人單位滿意度較高,平均滿意度高達98.49%。
第一,航空航天企事業單位是我校畢業生就業的主陣地,航空航天類專業用人單位集中于制造業,對國防領域的發展有著重要支撐作用,就業工作崗位與我校學科專業設置高度吻合。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需求較為穩定,我校向航空航天企事業單位持續輸送人才,并得到了廣泛認可。
第二,學校對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及工程專業認證標準,基于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培養原則,深入梳理了各學科專業與區域產業布局之間的對應關系,結合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國防工業發展趨勢,使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需要。
第三,我校畢業生的首選就業區域是東北綜合經濟區,省內及國內經濟發達地區對畢業生也有較強的吸引力。有志于投身國防工業、航空航天事業的畢業生直接通過本校招聘會和宣講會選擇在遼寧簽約就業。基于學校服務遼寧、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總體規劃,結合精準就業幫扶,畢業生實現了高質量就業。
通過對2021屆航空航天類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可以發現在就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區域性就業矛盾有待改善,經濟發達城市是畢業生的發展首選,而中小型城市很難吸引畢業生就業。校企合作方式單一,深度融合尚未形成。畢業生有業不就,“慢就業”“緩就業”現象增多,不愿深入基層。畢業生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創新創業存在困難。
1.加強就業政策宣傳,發揮各級政府和就業相關部門積極作用
在就業工作中需要積極發揮政府及行業相關部門的重要作用,以人才需求規劃為前提,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及行業產業發展需求,提前布局為新興產業增加人才儲備。提高就業相關補貼,加大幫扶政策宣傳力度,開展網絡專欄進行政策解讀及答疑,開展線下校園宣傳,為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真正的實惠和便利。
2.開展深入校企交流,拓展高質量崗位需求
結合本校特色,謀求可持續發展。征求各單位用人需求,加強校園招聘主渠道建設。邀請與專業對口的重點企業、大型央企、國企、龍頭企業等對畢業生有吸引力的企業來校招聘。發揮校企聯盟優勢,創立創業基地,加強對于用人單位的產業、行業及職業需求發展趨勢預測,通過交流反饋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就業質量。
3.提升就業指導水平,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培養具有就業競爭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同時要分析社會用人需求,建設好用人單位信息庫,增加網絡反饋渠道,升級并完善就業評估體系。要深化教學改革,提升培養質量,培養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求職技能,關注就業困難群體,引導畢業生服務社會、奉獻基層,減少“慢就業”現象。
4.轉變就業觀念,提升個人綜合實力
畢業生要樹立健康、積極、理性的就業心態。明確所應聘崗位的技能要求,對就業方向有清晰認知,并根據自身實際及發展需要確立就業目標。在校期間積極參加教學、競賽、實習實訓、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通過參與各類活動來發現自身特點,提高自身能力。畢業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合理調整就業預期,拓寬就業領域,響應國家號召深入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