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玲 施春燕
(銀川能源學院土木建筑學院)
工程建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國家建設與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筑行業發展迅速,但是在施工領域也出現了諸多問題[2],亟需建筑業從業人員運用工程法律知識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3]。《建設法規》是土木工程及相關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程,該課程內容包含我國建設領域內工程建設法律體系、從業資格管理、工程建設標準、工程勘察設計、工程監理、工程承發包、工程質量管理、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可具備運用相關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中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因此,《建設法規》課程的開設,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建設工程領域從業人員法律意識淡薄、綜合素養不高的問題,從而提高依法辦事效率,減少和避免建設施工中的違法行為,進一步強化工程從業人員法律意識,加強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提高各參與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法律素養,規范建筑市場行為,保證工程項目目標順利實現。
創建數字圖書館是一項新事物,超星學習通是北京世紀超星信息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一款面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移動學習平臺[4]。這是一種基于微服務架構而打造的課程學習、知識傳播和管理分享的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動學習服務,打破了傳統的學習模式,實現了“珍藏科學著作,傳承科學精神”的無紙化工作。《建設法規》課程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課,面對課時量少教學內容多的難題,如何實現教學效果的高質量呢?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不能夠滿足有限的課時內完成相應的教學效果,因此,利用互聯網+,實現《建設法規》課程混合式教學成為勢在必行的趨勢。
《建設法規》是我校土木工程、工程造價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開設在第七學期,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核心地位(表1)。

表1 課程基本情況表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需要學生掌握建設工程相關單位合同訂立、安全生產、質量管理、從業資格等方面的法律常識。具備結合工程實際運用建設法規相關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具體的教學目標表現為以下方面:

圖1 《建設法規》混合教學模式教學設計
(1)掌握從業單位資質、從業人員資格管理制度和工程相關領域新頒布的法律法規。
(2)掌握建筑工程主體各方的法律責任和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竣工驗收與保修制度,能夠運用相關法律知識分析建筑工程質量問題。
(3)理解建設活動中的安全生產與文明生產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工程事故的分類與調查處理方式,具備分析工程安全事故問題的能力。
(4)理解建設工程合同的訂立,掌握違反建設工程合同的法律責任,能夠在實際工程中擬定合同與管理合同。
(5)掌握建設工程承包與發包的方式與一般規定并在法律范圍內正確運用。
《建設法規》課程,教學內容繁雜,如何在僅有的32學時內,運用恰當的教學模式,合理設計所有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是本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建設法規》課程法律條文較多,主要以實際案例為基礎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但因為課時少內容多的缺陷,導致課堂短短的45分鐘不能大量展開案例進行分析和探討,因此,教條化的法律條文學習成為課堂主要的學習內容,這些知識抽象又枯燥,所以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很容易使學生對這門課缺乏積極主動性或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成為本門課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建類尤其是土木工程專業行業領域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而作為教學內容的基本載體—教材的更新往往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中國不斷強化土木工程行業項目管理與施工安全等相關的標準和規范,對原先相關法規如合同法、安全生產法等進行了修訂,同時也頒布實施了許多新的工程標準與法規,這些變化并沒有在相關教材中得到及時的更新和體現。
根據我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課程特點及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堅持創新與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學生專業能力與法律意識同步提高;堅持培養學生運用建設法規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標。借助互聯網+現代教育理念,實現“兩端創新”,即教學端通過電子教材、微課視頻、慕課視頻、電子題庫、工程案例及技能指導實現教學資源的立體化,達到教育理念創新;在學生端通過課前預習、課中實施和課后拓展三個環節實現教學任務實施的項目化,達到學習方式創新,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素養目標協調發展。
《建設法規》課程涉及相關法律條文較多,內容細致而龐雜,知識結構邏輯性不強[5],對于法律知識相對薄弱的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興致不高,容易形成課程枯燥、學習氣氛沉悶、教學效果難以實現。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多樣化、趣味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建設法規》課程最突出特點是教學內容多而學時相對較少[6],為避免教學內容完成不了的可能,本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互聯網+現代教育理念。課前,通過學習通向學生下發自主學習任務單和相關網絡學習資源,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開展課前自主學習,從宏觀上把握教學重點;課中,通過項目化教學任務的實施,查漏補缺,教師幫助學生解決疑難;課后通過學習通下達重要知識點回顧和課后測試進行縱向提高,發布中國大學慕課、微課、學習強國等相關延伸知識進行橫向拓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建設法規》課程主要介紹建筑行業相關標準、法律和法規并進行解讀,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時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案例式教學成為該門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方法。將建筑類相關法律問題案例融入理論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達到課程思政的目的。比如在進行本課程第四章“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法規”授課時,通過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在學習強國中發布的“安全生產 平安回家”進行課堂引入,一開始就在學生心底里產生提高安全意識和學習安全知識的共鳴,在接下來的課堂講授過程中,穿插工程類“安全生產事故”相關案例,組織學生進行案例事故產生原因、過程和處理的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建設法規》教材內容與建筑行業發展現狀和教學需要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時時關注國內外建筑類行業的發展情況,補充新知識,及時給學生講解相關內容的最新動態,從而增強《建設法規》課程教學內容的時代感。比如2021年中國廢止了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頒布并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講授本部分知識時,不能按照教材中舊內容進行授課,需要及時更新知識點。再如2021年6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決定》,并于同年9月1日開始施工。那么,在授課過程中,要摒棄教材中舊內容,及時補充新《安全生產法》相關內容進行授課。
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并茂、信息量大、直觀性和動態性強等優勢,《建設法規》課程理論知識文字多、內容枯燥,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圖片、影視資料、新聞短片、微課資料等,使教學氛圍更加生動和形象,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眼、耳、手并用參與學習,加強學生對概念和相關法律條文的認識,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預計教學目標。
學生考核結果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環節[7],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本課程在本校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考試課,要進一步優化課程考核方式,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模式,實施“N+1+1”過程考核制度,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兩方面的考核,考核方式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表2),最后按相應的比例匯總計算出總成績。課后作業是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日常積累的過程;課堂討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從某種程度上更能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平時表現反映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各項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課堂筆記是學生45分鐘課堂學習狀態的具體體現;而期末試卷可以考核學生對本門課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本考核方式改變了傳統單一閉卷考試的模式,營造了注重學習過程、強化考核結果的教學氛圍,能夠通過以考促學、以考促教,形成考-評-教良性循環,全面檢查教學內容階段性完成情況,最大限度地發揮考核對學生課程學習的教育與引導作用。

表2 考核方式
《建設法規》課程經過多年來的建設,已經成為本專業的一門較為成熟的重點特色課程,在教學條件、教學資源建設、教學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教學模式上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進一步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接下來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在繼續落實和完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以下三方面的建設工作:一是加強課程團隊的建設,重視對團隊內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建立“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學梯隊,進一步提高本團隊整體教學水平,培育各級教學名師。二是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充分挖掘課程每個知識點映射下的思政元素,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融入到《建設法規》課程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的培養中,充分發揮教育教書與育人的協同作用。三是繼續完善超星學習通課程建設資源,有效開展信息化教學改革與創新,繼續構建以微課資源為載體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形成線上線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教學資源庫,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