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劉 佳 攝影 劉東岳

數九寒天,一場由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奧密克戎”引發的天津本土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為阻斷疫情蔓延,天津各級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決戰決勝的號令,天津教育系統廣大干部師生迅速行動,協調聯動,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與疫情搏擊,用責任堅守護佑生命健康。
天津高校積極應對這場“中國奧密克戎防控第一場大規模遭遇戰”,第一時間號召干部師生攜手抗疫,有速度、有力度,更有溫度。高校師生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阻斷疫情的傳播。“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這場疫情大考也成為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展現出津門高校干部教師和青年學子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本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天津還有22所高校、5.6萬余名學生留在校園;多數高校已于元旦前放假,大部分學生已離校返鄉。為保護在校師生安全,同時,防范疫情擴散外溢,各高校在校內、校外同步打響了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根據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要求,各高校立即啟動疫情防控應急預案,第一時間統計在校人員情況,調配防疫物資,設立核酸檢測點位,配合疾控部門有序開展多輪全員核酸檢測。師生積極投入抗疫志愿服務工作,共同筑牢校園疫情防控保護網。
“排好隊,十人一組,保持間距。請大家仔細填寫個人信息。”1月11日凌晨1點,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專業教師武毅男、劉華旺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第二輪核酸檢測現場,引導師生們排隊、掃碼、登記……這是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隊伍,由南開大學專業教師和行政干部組成,大部分是因為周末來校加班,被疫情滯留。他們迅速集結,積極協助醫護人員、輔導員、后勤、物業開展核酸檢測、后勤門崗值守、樓宇巡視等工作。
“老師我可以”“老師我們準備好了”……天津中醫藥大學開展南開校區、團泊校區在校師生核酸檢測工作期間,學生黨員、學生骨干積極報名擔當志愿者,這些中醫藥精神未來的傳承者堅守疫情排查防控一線,從“排查管控區等三區學生軌跡”到“咨詢隔離政策”“召開全班線上會議”“匯總檢測信息”,沖鋒在前,日夜堅守,切實保證學校學生思想動態穩定。
“核酸檢測結果出來一定要第一時間告知我,注意安全,做好自我防護。”天津師范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麗娟與4名輔導員5分鐘就組成了一支“突擊隊”,連續6天,團隊通過各種方式,將學生的離津時間、健康碼、屬地報備情況、核酸檢測結果一一核準。王麗娟手邊一頁頁紙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顏色的統計數字,這是只有她才看得懂的“天書”。當拿到最后一名學生核酸陰性結果的時候,王麗娟覺得連續多日的疲憊值了。
疫情出現后,天津市教育兩委迅速對離津師生員工進行摸排,確保通知到人、向社區報備、開展核酸檢測、反饋核酸結果的“四個百分百”。僅用了6個晝夜,天津58所高校超34萬名離津師生員工摸排完畢,核酸檢測報告全部傳回,天津完成了一場在天津市域之外、全力與病毒賽跑的阻擊戰。
“一會兒我給你開中藥,湯藥味道確實很苦,但是它能夠治病,能幫助咱們早點出院。咱們堅強一點好不好?”“行,好!”孩子們與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李新民一起舉起小拳頭加油。本輪感染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兒童,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密切關注兒童疫情,組織了多次專家會診,制訂中醫診療方案。得知天津市衛生健康委組建中醫兒科專家團隊,年逾六旬的李新民第一個報名,與護士長張慧帶領幾位醫生、護士啟程,奔赴海河醫院。
在與疫情的正面抗擊中,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天津高校附屬醫院沖鋒在前,奔赴“紅區”救治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患者,弘揚抗疫精神,以忠誠、勇敢、堅韌、團結的精神積極奮戰在抗疫第一線。同時,在核酸檢測采集、社區核酸篩查等抗疫工作中,這些醫學院校干部教師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來到新校區,就是一顆定心丸。學院黨組織書記及時來到同學們中間,會讓大家更加安心。”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徐斌說。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執行封閉管理期間,新校區12位學院學部黨組織書記逆行管控區,開啟了堅守北洋園的“抗疫模式”,他們現場辦公,守護學院,服務師生。文學院黨委書記馬小寶干脆搬進學院辦公室,晚上直接睡沙發,“既方便開展工作,也不給校園疫情防控保障添麻煩,靠前指揮,也有助于緩解一線同志的心理壓力,對學院的同學們也是一種心理支持。”
1月27日早8點,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的陳天教授就開車趕到了他的志愿點位,送那些趕不上乘坐學校專車的學生去天津站。自天津受到疫情影響以來,天津大學就在各學院中自發組建“愛心志愿車隊”。為了預備大規模的學生離校返鄉,學校開始有序組織校級層面的志愿車隊,以應對臨時報名返鄉乘車、集中轉運來不及等情況,雙校區有550名教工志愿者報名參加,教授們變身司機師傅,就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平安回家。
值守單元樓、勸導外出的居民回到家中、運送居民訂購的生活物資、協助醫護人員做核酸檢測……馳援津南區防疫工作期間,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鍵盤與器樂表演系教師劉強在津南區寶業馨苑小區身著“大白”防護服,經歷了最真實的抗疫生活。
疫情期間,天津市教育系統先后派出多批黨員干部逆行支援津南區,高校干部教師主動請纓,奔赴抗疫一線。隨著津南區域內封控區、管控區及防控區范圍調整,馳援津南區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隊伍也陸續撤離。“始于基層,服務于基層。”這是劉強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他也希望回到學校后把抗疫志愿服務經歷分享給學生,他認為,教書育人是自己的本職工作,而志愿服務也是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1月10日晚,天津大學首場“科技賦能 同心戰‘疫’”空中課堂在線開講。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副校長元英進從專業角度對“合成生物學及應用”進行解讀,1400余名師生一起云端“聽講”,還有不少其他高校的師生紛紛前來“刷屏”“點贊”。“當我在為新增病例焦慮的時刻,聽了元英進院士的空中講堂,激發了我繼續努力前進的動力。在科學防疫的同時,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爭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所建樹,展現一個天大人的責任與擔當。”化工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穆凱代斯·太外庫力感言。
疫情暴發,天津大學各項緊急預案隨之啟動,管理服務、保障計劃、防疫措施為天大在校生鑄起了強大的保護罩。“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疫情期間這個任務不能放松。”天津大學校黨委第一時間研究決定,組織開設空中課堂,不但講學術前沿,也要講好青年在新時代的使命擔當,讓師生共同上好這堂抗疫思政課。“學習不止是在課堂上,我們要善于在應對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種危機中,鍛煉學生的意志,增強他們的勇氣,增長他們的才干,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說。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們的假期生活,助力留校學生共抗疫情,南開大學研究生院、教務處聯合發出倡議,誠邀全校教師參加“導師有約”系列活動,通過云端講座,教師既可以向學生們分享專業的學術報告,又可以和學生在線上交流疫情之下的生活體驗,還可以和廣大南開學子暢談人生感悟、職業發展、社會經驗等。倡議發出第一天,就有40余位教師報名,他們中不乏院士、名家,很多中青年教師也積極參與,愿與學生一道抗擊疫情、共克時艱。
中國民航大學舉辦系列線上講座,精彩的“云上課堂”讓學生足不出戶便能夠享受到精神大餐。在這個抗擊疫情的特殊的寒假,天津醫科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高校紛紛開啟線上“云課堂”,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思想素養。為了確保研究生的學業不掉隊,中國民航大學研究生導師們為每名研究生量身定制假期個人學習計劃,對不同年級研究生進行分類指導,針對留校學生和返家學生分別采取線下和線上的指導方式,勤抓學生的科研進度。
“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天津音樂學院心理健康教師,學生黨支部書記、團總支書記、輔導員田野與學校幾名音樂心理方向研究生同津南區居家隔離和集中隔離中的小學生進行視頻連線,以身體打擊樂的方式開展音樂心理疏導服務。隔離中的20多名小學生終于能在線上相見,都特別開心,在律動和敲擊中舒緩了身心。
在2020年春天,田野就以這種方式為奮戰在海河醫院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們服務。田野說:“我們這次的服務對象是孩子,隔離中的孩子們都很孤單,同時也有著擔心感染的焦慮。我們決定以音樂的形式為孩子們創造線上交流和陪伴的機會,用藝術轉移注意力。”
寒假中,天津商業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為全力支持天津市疫情防控工作,減輕一線醫務人員和基層防疫工作者的后顧之憂,面向“津城逆行者”發起“愛心守護”行動,為他們的未成年子女提供“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學業幫扶活動。活動發布一周內就有650余名志愿者報名參加,40余名來自北辰區、和平區、薊州區、濱海新區等地的一線醫護人員和基層防疫工作者為子女報名參加到活動中。
為了讓小朋友們在這個居家抗疫的假期過得開心而有收獲,天津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志愿者們根據多年科技支教的經驗,號召學院的科技輔導員在家為小學生錄制了一批小實驗視頻,通過學院微信等平臺陸續推出。濱海新區欣嘉園第一小學五年級學生張銘澤說:“科技輔導員們為我們錄制的科普小實驗,在家就能做起來,既生動又容易做,還能學習知識,真是太好玩了。”
由于與確診病例有時空重合,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心理系黨員教師肖艷麗和女兒一起被集中隔離。在到達隔離酒店安頓好生活之后,肖艷麗第一時間聯系酒店的經理,主動提出可以為酒店的其他隔離人員提供線上心理援助服務。肖艷麗還為學生整理了一份有關疫情期間心理調適的實用方法,幫助大家更好地適應疫情期間的生活。
為了幫助外國友人順利完成核酸檢測,了解津城抗疫戰況,天津外國語大學的教師積極發揮專業優勢,主動提供應急外語服務。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黨委委員、意大利語專業負責人趙石薇下沉河西區照耀里社區參加抗疫服務。天津外國語大學在津外教和留學生二十余人也集中在此進行核酸檢測。由于各國護照格式有所差別,趙石薇一邊向外籍人士詢問護照細節,一邊向社區工作人員耐心解釋,確保信息采集準確無誤。意大利語系外教西夢說:“在檢測現場看到熟悉的同事特別開心,減少了緊張和焦慮。”
“天津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擊戰中,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地位的崇高境界,更看到了無數的堅強和勇敢、無數的奉獻和堅守。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深知音樂傳遞的不僅僅是旋律,更是一種能量和勇氣,是一種愛的能量、前行的勇氣。”王宏偉動情地說。在津城迎戰奧密克戎的重要時刻,天津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與著名詞作家紀連祥、著名作曲家杜鳴強強聯手,創作了歌曲《承諾——為天津抗擊疫情而作》。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教師王家乾與學生團隊通過網絡端協作方式參加到MV制作中,團隊整理上千個視頻素材,進行了十幾次網絡端商討、制作、修改,最終僅用兩天時間就讓這支抗疫原創歌曲與市民見面。
疫情中,高校師生創作抗疫歌曲,為天津加油、為人民鼓勁;拿起畫筆,描繪疫情防控一線工作者們的感人瞬間;用照片和視頻制作成珍貴的“抗疫日記”……高校師生利用音樂、美術、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激發斗志、凝神聚力、撫慰心靈的獨特優勢,為這個寒冬帶來了一股溫暖的力量。



“醫護志愿不辭苦,朗朗星月照白衣,臨危不慌亂,哏兒都不虛傳……挑燈做核酸,徹夜不敢眠,社區鄰里同相助,共克時日艱……”疫情期間,南開大學金融學院2019級金融國際學術精英特色班本科生雷依依創作了歌曲《津門戰“疫”》,對于這個19歲的武漢姑娘來說,這是她第二次身處抗疫前沿。雷依依說:“在抗擊疫情的艱難時刻,我需要用歌曲去歌頌那些可愛的逆行者們,去歌頌樂觀向上、充滿力量的天津人民,同時給身處疫情中的我們更多鼓舞和信心。”
王皓程是滯留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的學生,也是一名學生記者。本著“新聞人的職業習慣”,他用手中的相機和文字記錄下這幾日非同尋常的抗疫經歷,也讓更多人透過他的文字和照片,了解到大學生們疫情之下的生活。
寒冬抗疫分秒必爭,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天津美術學院師生用畫筆記錄戰“疫”故事,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真實記錄津城戰“疫”時刻。天津美術學院院長賈廣健為抗擊疫情創作主題書法作品《眾志成城》,他表示:“病毒無界,藝術有情,每一個天美人,都投入到了這場抗擊奧密克戎的戰役中,我為他們點贊!”
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學生拿起畫筆,以繪畫藝術的形式描繪疫情防控一線工作者的感人瞬間,為天津抗擊疫情工作加油、鼓勁;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繪畫專業學生以“以畫動情·戰‘疫’同心”為主題,深入挖掘抗疫中的感人形象和典型事件,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臘月寒冬,疫情無情,凝心聚力,譜寫歷史。2022年元月天津迎戰奧密克戎,是對城市疫情防控能力的檢驗,是對基層治理能力的大考,是民心向黨的真實寫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李瑞婷闡釋了對這堂“戰‘疫’思政大課”的理解,她表示: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在民族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能夠毫不猶豫挺身而出的無我精神,就是對“英雄”二字新的詮釋。天津疫情阻擊戰打響之時,共產黨員第一時間凝聚在黨組織周圍,醫務工作者堅守崗位,志愿者前仆后繼,居民群眾積極配合,共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強大合力。在大篩大考中,人民群眾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同心戰“疫”是高校“三全五育”的活教材,高校應深入挖掘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講好抗疫故事。李瑞婷表示:“縱觀人類歷史,更嘆百年黨史,在歷史關鍵時刻發揮核心關鍵作用,帶領人民群眾獲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象牙塔中的莘莘學子親身體悟到堅持黨的領導是戰勝疫情的根本保證。高校師生不再是面對書本,而是成為書本中的人;不是宣講和學習理論,而是用自身的言行意彰顯理論聯系實踐的魅力;不是了解歷史,而是創造歷史。用好在疫情防控時期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使之成為高校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內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