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了解艾青及相關作品內容,掌握詩歌閱讀方法。
2.掌握艾青詩歌的力量、語言、意象的特點,領會艾青詩歌蘊含的情感。
3.領會作者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作者
同學們,古有蘇軾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今有高曉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讀詩使人靈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多讀詩。今天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一位浙江金華的詩人,他的人生經歷很豐富,他的詩歌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他是繼郭沫若、聞一多以后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
著名作家聶華苓這樣評價他:“他的詩,好在那雄渾的力量,直截了當的語言,強烈鮮明的意象”。他是誰?他就是——艾青。請同學們隨著老師走進艾青,走進艾青的詩歌,感受那雄渾的力量,那直截了當的語言,那強烈鮮明的意象。
二、共讀分享,感受詩歌的力量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山毛櫸》,讀完分享一下感受。朗讀要求:大聲朗讀,注意字音,讀出情感。
2.教師指導:詩歌是感情的產物,感情是詩歌的生命,所以,詩歌不能讀得一馬平川,詩歌要讀得波瀾起伏,感情飽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艾青詩歌所蘊含的力量?,F在請同學重讀詩歌,圈畫出能表現詩歌力量的詞語,并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抑揚頓挫。
3.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所關注的能表現力量的詞語,并進行再次朗讀。
預設:表現力量的詞語有:粗暴、搖撼、昂然、感染、攀纏、慨然
4.教師指導:剛才的同學通過關注詞語的方法,讀出了詩歌中不一樣的力量。這種力量的表現,正是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傳達出來的——動詞/形容詞。
動詞,一般來說,是詩歌的詩眼,我們做過很多詩歌煉字類題目,都是錘煉動詞。動詞,可以讓詩歌具有流動美,使物體“活絡”起來,具有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詩歌的情感躍然紙上,譬如詩句中“搖撼”“感染”“攀纏”等詞,生動準確傳達出春雷“巨大的力量”以及山毛櫸在抵抗春雷時的“堅定”及“英勇無比”,活靈活現,從而讓讀者更加具有代入感。
詩歌中使用形容詞對詩句進行修飾,能夠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意境,使詩句富有畫面感,譬如“粗暴”“昂然”“慨然”等詞,賦予春雷、山毛櫸人的情態,營造一種心靈的共鳴,讓我們感受到春雷的“暴虐無情”,以及山毛櫸“慷慨就義”的從容。
不管是動詞還是形容詞,這些詞語從動態、畫面上讓我們感受到春日的雷雨那種氣勢洶洶、蠻橫無理以及山毛櫸勢必戰勝一切的昂揚斗志,從而讓讀者感同身受,誓與山毛櫸同仇敵愾,共同迎接這世間一切的“打擊”,勇于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這就是艾青詩歌的力量,讓人讀后充滿能量的力量。
那作者的這種力量又是從何而來呢?
請同學們關注一下這首詩的創作時間——1940年。在這之前發生了什么事呢?
5.預設:1937年日本的鐵蹄踐踏中國的國土,正像風雪在肆虐著中國的大地,眼見這大好河山淪陷,在這國難當頭,詩人艾青以筆代刀,發出了戰斗的呼聲,這首詩正是詩人的吶喊,即使面對風雨雷電,也應像山毛櫸那樣英勇無畏,頑強抗爭。山毛櫸面對的苦難,也正是我們民族的苦難,山毛櫸的抗爭,正是我們民族的抗爭。詩人正因為保持一片赤子之心,才會拿起筆來歌頌這個國家,所以,我們在讀詩時可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理解艾青詩歌中這種雄渾的力量。
三、鑒賞品味,關注詩歌的語言
(一)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二)
一棵樹,一棵樹
彼此孤離地兀立著
風與空氣
告訴著它們的距離
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
它們的根生長著
在看不見的深處
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
1.請同學們朗讀以上兩首詩歌,感受艾青詩歌的語言,判斷哪一首詩是艾青所寫?
預設(1):我覺得是第一首,具有民族情懷,表現了愛國的情感。
預設(2):我覺得是第二首,第二首形式比較自由,不押韻。第一首押韻,不符合艾青詩歌的特點。
2.教師指導:1928年艾青遠赴法國巴黎求學,巴黎的藝術氛圍、早期的現代主義藝術,都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梢哉f艾青接受的是西方現代詩歌的影響,創作中他不受古典詩歌框架的束縛,不講究外在的整齊,詩歌形式追求自由靈活,追求毫無拘束地表達情感,所以他的詩歌不重視押韻,也很少使用押韻,是自由體詩,所以第二首詩歌是艾青所作。
艾青在他的《詩論》中所說“最富于自然性的語言是口語。盡可能地做到‘深入淺出’,詩比其他文學樣式都更需要明朗性、簡潔性、形象性?!薄吧詈癫┐蟮乃枷?,通過最淺顯的語言表演出來,才是最理想的詩?!彼运釔勰欠N新鮮的、活潑的口語,并把這種口語化的語言運用得淋漓盡致,其詩歌語言也直截了當,通俗易懂,富有散文化的特點。比如說《透明的夜》(節選)。
3.教師指導:這首詩的內容正如其題目,是透明的。“我們拿起熱氣騰騰的牛骨”“大開著嘴”“酒,酒,酒,我們要喝”,簡潔、單純、明了,我們在朗讀的時候不必一字一句去解讀,因為它用樸素的語言文字勾勒了一組組粗獷而又熾熱的生命形象,一下子就貼近了讀者的心房。
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些近乎直白的語言,這種充滿著泥土氣息的口語化語言,在艾青的詩歌中比比皆是。它們新鮮靈動,表現力強,沒有刻意的停頓、押韻,隨著感情自然地傾吐,構成艾青具有“散體美”的獨特風格。
四、思考歸納,探析詩歌的意象
1.請同學觀察所給的詩歌篇目,將其分類。
預設:第一類的詩歌篇目都跟土地有關,第二類的篇目都和光亮/光明有關。
教師指導:正如同學們的歸納,本來土地、光明、太陽等沒有任何的情感,但在艾青的詩歌中,卻賦予其豐富的意象,形成了系列,帶上詩人獨有的氣質,我們把第一類詩歌歸為土地意象的詩歌,第二類詩歌歸為太陽意象的詩歌。
2.向地而歌——探析詩歌的土地意象。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曠野》(節選),圈出所關注的詞語。然后找同學個讀文本,要讀出情感及抑揚頓挫,并說一說朗讀體驗。
預設:我讀出了憂傷、凄涼、悲傷的情感。
教師點撥:這種感情是如何讀出來的呢?在詩歌中很多同學關注到“田畝”“土塊”“野草”“禾根”“田野”這些詞語,原本這些詞語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但加注了形容詞,比如“荒蕪”“狼藉” “枯死”“腐爛”“卑微”,讀出來后就讓人感覺憂傷、悲涼,這些帶著感情色彩的詞語“田畝”“土塊”“野草”“禾根”“田野”都和“土地”相關,所以我們稱之為“土地”意象的詩歌。“土地意象”的詩歌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關注詞語和朗讀的方法把握詩歌的色調和情感。
板書:土地意象? ?色調灰暗
情感憂郁
我們通過朗讀就能抓住詩歌的特點,把握詩歌的意象,同學們可以根據以上的方法朗讀詩歌《我愛這土地》《北方》,再跟《曠野》比對一下,看一看這兩首詩是不是也是這樣灰暗的色調,憂郁的情感。
我們看到的土地是一派生機、色彩飽滿,讓人滿心歡喜,為什么艾青詩歌色調是這么的灰暗,情感是這么的憂郁呢?
1932年,艾青留學法國歸來,以滿腔的熱血想在祖國的土地上播種希望和夢想,但呈現在眼前的是落后、愚昧、戰亂,特別是日寇對國土無情的踐踏,詩人的心時時刻刻牽掛著祖國的國土和在國土上受難的人民,一首首關系“土地”的詩歌噴涌而出,直射了詩人內心的情思。所以,在艾青詩歌中這些“荒蕪”“狼藉” “枯死”“腐爛”“卑微”的“土地”色調是灰暗的、暗淡的,情感是憂郁的、悲傷的。
意象是解讀詩歌的鑰匙,意象在艾青詩歌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統計,艾青詩歌中,土地意象詩歌占了20%。土地,是詩人永恒的情結,是永遠傾訴的對象,它象征了災難深重的祖國,象征了詩人對大地母親、對民族、對人民的骨肉深情。艾青總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歌頌足下的土地,即使“雪落在中國的國土上”,但他仍說道“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向陽而生--探析詩歌的太陽意象。
艾青目睹了祖國的災難和危亡,他用筆,用詩歌傾訴了他的痛苦和無助,難道他手中的“畫筆”就永遠調不出其他的色彩了嗎?
現在請同學們朗讀詩歌《太陽的話》,讀出感情、讀出色彩、讀出意象。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太陽。并通過朗讀分享閱讀體驗的方式,分析“太陽意象”詩歌的色彩和情感特點。
預設:這首詩簡單直白,它的色調很明亮,讓人覺得很溫暖。
教師點撥:“花束”“亮光”“溫暖”“露水”,這些都是太陽帶給人們的美好的事物,作者連用四個句式相同的排比句,表達了太陽盼望人們快點醒來,快點看到美好事物的急迫的心情。跟“土地意象”相比,我們可以看出“太陽”意象色調是明亮的,情感是激昂的,因為太陽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板書:太陽意象? ?色調明亮
情感激昂
請同學根據所講,再次朗誦《太陽的話》,讀出激昂的感情。教師指導朗讀。思考這首詩為什么色調是明亮的,感情是激昂的?
教師點撥:這首詩寫于1941年1月,詩人艾青來到延安,看到革命形勢一片大好,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戰根據地如同太陽一般,讓詩人從身體到內心,都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詩人的心情是激動的、亢奮的,這種心情投射到詩歌中,從而喚起人們追求光明,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所以,艾青詩歌的明亮,就是革命未來的明亮,艾青詩歌的激昂,就是革命斗志的激昂。
土地意象和太陽意象是艾青詩歌永恒的主題,意象是艾青詩歌表達情感的依托,不管是土地還是太陽,或者其他,當它們出現在艾青詩歌中時,都被賦予了深刻的意味,它們強烈而鮮明,永不褪色。
五、總結寫作,致敬詩人
牛漢曾這樣評價艾青“在中國新詩發展的歷史當中,艾青是個大形象?!卑嗟脑姼瑁粌H蘊含雄渾的力量,擁有直截了當的語言,具有強烈鮮明的意象,更重要的是,艾青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沒有選擇沉淪,而是以筆為武器,以生命的激情歌頌那個時代,歌頌那片土地,與民族和土地的憂患緊緊相連,不愧是“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