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及其綜合素質提升的新教育形勢下,減負增效已經成為每一名初中語文教師不得不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如此,想要在迎合時代和教學發展趨勢的同時,在初中語文單元教學中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教學,助力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性提升,我們就必須注重單元作業的優化設計,并憑借著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建議。
【關鍵詞】初中生;初中語文作業;減負增效;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6-101-03
【本文著錄格式】尹雪梅.優化作業設計,減負增效助成長——“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之我見[J].課外語文,2022,21(06):101-103.
為了減輕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業負擔,促進中國教育行業的健康發展,教育部于2021年7月提出了“雙減”政策,并于8月份正式實施這一政策。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學及其作業設計等也相應地做出了一系列科學調整。那么,如何才能在這種調整中借助作業的優化來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呢?在此,筆者僅以個人初中語文教學經驗為例談談自身的一些見解,還希望能夠與諸位共同探討一二。
一、刪繁就精難度宜
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影響,題量大、習題重復且煩瑣以及習題過難或過易等成為初中語文作業布置過程中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如今,在提倡“雙減”,重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新教學形勢下,我們想要獲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布置作業時學會刪繁就精,在消除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使他們在課后作業中真正地獲益,從而實現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課程知識鞏固。在筆者看來,想要在作業設計中做到刪繁就精,教師必須注意習題的量、質以及難度等。
(一)量少
作業數量的減少是“雙減”政策落實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最直觀表現,也是初中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必須遵守的一個準則。只有數量的減少才能更好地解放學生的雙手與頭腦,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精力等投入到自身語文能力的綜合提升之中。因此,在單元教學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務必要對學生作業進行有意識的刪減,以期能夠借助有限的習題內容激發出學生語文學習的無限熱情與潛力。比如,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要包括《春》《濟南的冬》《雨的四季》以及古代詩歌四首等內容。結合單元后的綜合實踐學習“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主題,我們既要注意刪減重復性書寫、重復性習題等,也要在將寫作和生活緊密聯系的同時借助生活中的某些片段等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用來思考和想象,從而在自由創作中感受生活與文字相結合的感染力。
(二)題精
眾所周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這種創新設計不僅有利于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的展開,還能使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擬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提升作業,進而在有效提升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之時,使他們在系統、全面的訓練與學習中獲得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因此,在作業設計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尤其要關注單元導語、綜合實踐活動等內容。作為語文教材的重要助讀內容,單元導語和單元綜合練習等實踐活動在單元教學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要包括《鄧稼先》(楊振寧)、《說和做——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以及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節選)、《孫權勸學》四篇內容。該單元導語明確寫道:“閱讀本單元的課文,能讓我們感受到杰出人物的非凡氣質,喚起我們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縱觀整個單元,我們可以發現,四篇文章無一不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該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為寫作內容,即“寫出人物的精神”,因此,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務必要緊緊圍繞名人精神以及自身的領悟和成長等信息來布置作業,以期能夠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著重感受英雄人物的非凡品質,從而使他們領悟英雄人物精神品質的同時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三)難度適中
習題的難易程度之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既要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避免因習題過難而引發的畏難情緒,又要避免因習題過易導致學生的自滿情緒。為了更好地把握難與易的分水嶺,筆者認為,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采取階梯式作業設計不失為一個絕佳之策。比如,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既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一系列階梯性作業,使學生能夠在循序漸進的作業過程中實現自我能力的逐步提升,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等擬定一些更加具有展示性、鼓勵性作業,從而真正地做到化繁為簡,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
二、形式漸變顯個性
想要借助高效率的作業設計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初中語文教師必須重視作業形式的改變,按照新課標的指示實施一系列積極的作業設計措施,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升。為此,我們不僅要注意將統一的作業轉變為個性化作業,將獨立作業轉變為合作作業,還要努力將書面作業轉變為實踐作業,使學生能夠在科學、合理的作業方案指導之下獲得語文能力的綜合性提升。
(一)將作業統一化轉變為作業個性化
相較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形式而言,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及其自主學習意愿的激發。無數事實證明,只有在自身強烈學習意愿的支持下,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克服學習中的諸多困境,更好地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之所在。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以及課后作業布置的過程中務必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突出及其個性化特點的發揮,以期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憑借一系列有效的引導手段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和生活中。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第一單元古詩詞四首(曹操《觀滄海》、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王灣《次北固山下》以及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之后,我們既可以根據學生的群體特征安排一些精彩、有趣的作業,如根據詩詞背景以及作者生平等繪制詩詞卡片、詩詞名片等,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等擬定一系列個性化的作業。如對喜歡繪畫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將詩詞內容結合自身想象,繪制成圖畫,使他們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之中更好地感受古詩詞的意境;對喜歡寫作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結合詩詞內容進行詩改文的再創作,借助文字表達的形式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力,從而在熟練掌握課程主題的同時對古詩詞的主題思想等產生更深層次的領悟。
(二)將獨立作業轉變為合作作業
眾所周知,傳統的初中語文作業一般是教師從課程教學內容中提煉而出的習題。在初中語文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借此習題來考查、校驗以及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可以說,在整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都是一個人孤軍奮戰。因此,很多自我約束能力不足的學生常常在作業過程中因忘記自己要完成的學習任務而參與到其他的活動之中。同時,一些信心不足的學生往往會在作業過程中知難而退,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如此一來,將獨立作業轉變為合作作業也成為初中語文作業改革的一個亮點。比如,為了避免課后輔導泛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等問題,實現更高效率的作業,目前已有不少學校展開了課后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很多是合作型作業。教師不僅能夠在合作作業的良好氛圍中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使他們在對某一單元的主題進行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會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從而為相關問題的順利解決提供一系列有效的保障。
(三)將書面作業轉變為實踐作業
傳統的初中語文作業大多囿于書面形式,如背誦、朗讀、寫作、默寫、抄寫等。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這一作業形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社會性需求。因此,教師不妨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將書面性作業轉變為實踐性作業,從而使學生在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中切實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以及語文學科的魅力之所在。比如,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主要借助《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臺階》以及《賣油翁》等四篇文章引導學生掌握細節描寫及其作用等。因此,在學習這一單元內容時,我們不僅可以借助該單元細節描寫的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的交流、辯論、讀書分享活動等,還可以借此進行實地走訪(有條件的學校)、讀書卡片制作、情境演繹以及與主題相關的游戲等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在精彩、有趣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細節的巧妙運用,從而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給予他們更加及時、有效的科學指導。
三、強化反饋助效增
布置作業的目的就是通過作業來考驗、搜集學生的課堂學習數據,從而對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能力等作出更加科學、合理的預判。由此可見,反饋作用是作業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如何才能強化作業的反饋作用,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呢?
(一)師生平等對話
師生地位的平等對作業信息反饋的真實度有著很大的影響。一個能夠被學生信任的教師往往能夠更加及時、準確地從學生的身上發現問題。同時,學生出于“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目的也會在初中語文單元教學及其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中竭盡全力,為理想教學效果的獲取奠定堅實基礎。
為了實現平等的師生對話,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在不斷主動靠近學生的過程中逐漸成為值得他們信任的大朋友。比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平等、真誠地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聆聽他們的傾訴,從他們的語言中尋找到單元作業設計的優勢與不足。與此同時,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要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努力樹立自己的理性權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帶動學生,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作業的過程中。
(二)完善作業評價機制
完善作業評價機制不僅能夠確保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得到更多更加可靠的數據,還能使他們在此數據的指導下擬定一份更加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計劃,為高效率的作業設計提供了充足的保障。為了完善作業評價機制,我們不僅可以借助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的作業熱情、作業意愿(如受歡迎的作業形式等)等進行全面的數據采集,還能借助作業時長以及作業完成度等科學數據針對學生的作業狀況進行更加科學的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對作業內容、形式、時長等進行更加科學的調整。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家訪、家長會以及校園培訓交流活動對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準確的分析,從而更好地找到解決策略,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三)發揮新技術作業輔助優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絡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我們想要跟隨時代的發展,在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基礎上為社會的進步培養一批有用之才,就必須注重新技術的引入和應用。比如,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我們不僅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從浩如煙海的網絡中搜集一些精彩的作業設計形式、內容等,使作業的形式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完善,還可以借助作業類App等對學生的作業時長、解題時長以及答案涂抹次數等(主要針對文字性作業)收集學生的作業狀況,從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更加全面的把握。在此期間,教師還可以借助微視頻等形式記錄學生的實踐作業過程。借助這些微視頻,教師不僅能夠對學生在實踐作業中的諸多細節進行全面的觀察,還能借此實現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教學反思,從而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有效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之于初中生的語文學習意義重大。作為奮戰在初中語文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們不僅要格外注重語文作業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更要在認真觀察學生作業過程及其作業成果的同時對作業設計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在“雙減”的背景下憑借著高效率的作業設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使他們在感受語文學科魅力的同時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語文學習中的困境,從而創造出令人欣羨的語文成績,為其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參考文獻
[1]王志堅.初中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的實踐與探索[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7(9).
[2]姚存嶺.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4).
[3]羅陽佳,薛婷彥.作業變革,撬動教育質量的重要支點[J].上海教育,2019(13).
[4]林翔.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有效策略[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9(2).
[5]陳曉燕.生本、多元、有效——論提高初中語文課外作業布置有效性的策略[J].華夏教師,2019(2).
附? 注
本文系“十四五”北京市教育學會課題“基于單元教學的初中語文課堂閱讀學習活動設計研究”(編號:MYYB2021-03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尹雪梅,女,1971年生,北京人,本科,高級,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