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侗寨
賡續傳統村落遺脈
中華傳統文化留存最完整的地方是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傳承載體和具象符號。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有數據顯示,我國各級傳統村落總數約3萬個。全國55項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大都與傳統村落密集區高度重合;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和7000多項省市縣級非遺,絕大部分都在傳統村落里。
歷史就這樣賦予中國傳統村落更為深遠的意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護、傳承并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凸顯更宏偉、更長遠的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保護、傳承和發展留存在傳統村落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來支撐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就成為歷史性的任務,相關各方對此都應該有深刻的認識。
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工作,是新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著力點,既可以為重塑美麗鄉村文化內核貢獻豐富內容,也能夠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重要產業支撐。當然,在利用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現實難題。
總體來說,做好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面臨如下困難:一是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和創業,“空心村”“空殼村”比比皆是,存在著傳統建筑自然衰敗、村落文化譜系缺失等問題,傳統村落“形”在“神”散,文化傳承乏力。二是傳統村落激活方式大多以鄉村旅游為主,存在激活方式同質化、旅游品位低端化、景點過度商業化等問題,且容易出現建設性破壞、傳統文化斷層缺失等問題。三是受現行農村土地政策和產權制度的制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政策與傳統村落發展中的土地利用政策互相矛盾。民宿產業發展雖然推動了傳統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和鄉村旅游轉型升級,但產權問題及非標準住宿設施準入等問題,讓外來投資者顧慮重重。
在主題為“活態保護遺產賡續文化遺脈”的中華文明圖譜與傳統村落活化論壇上,專家們紛紛獻計獻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了建設性意見:
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支持力度,加大對相關項目的資金投入力度。在能保即保、應保盡保前提下,合理挖掘和利用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和經濟價值,形成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
突出傳統村落文化特色,以鄉土教育為重要內容,挖掘村落歷史環境遺存的故事性元素,植入非遺文化的動態表演、活態體驗,推動傳統村落文化實現創新性發展。通過文旅結合等業態重構,重啟村落內源性發展動力,再建傳統村落文化共同體,傳承延續優秀文化。
以新業態帶動傳統村落復興。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特色民宿、康養度假、非遺文創等特色產業,實現傳統村落從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
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適當放寬政策,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穩妥推進傳統建筑產權流轉試點。積極推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探索開展“村企合作”“村銀合作”“村組自營”“項目開發”等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模式,吸引各類要素向農村匯集。
未盡之言,請移目本期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