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雪 敏
齊聚京華,共商國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圍繞政府工作報告內容,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民生實事等話題認真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們對報告一致表示贊同,認為報告通篇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客觀全面總結去年工作,科學分析提出今年發展目標。面對內外挑戰,始終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把建設大灣區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敝靷ゴ碓趯徸h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大灣區建設擺在“1+1+9”工作部署中的9項重點任務之首,牽引帶動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奮力前行。
“要全力推進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增創粵港澳大灣區改革開放新優勢。”他建議,進一步完善“四共”的管理體制,加快落地落實以合作區條例、實施方案、總體發展規劃為重點的“1+1+1+N”政策框架體系,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扭住“擴區”和“深化改革開放”兩個重點,加快出臺實施前海優化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方案,提升金融、法律等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以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為牽引,集聚三地創新要素,加快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深化粵港澳基礎設施銜接和規則對接,加快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加快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深化拓展實施“灣區通”工程。全面深化粵港澳社會交流和民生融通,攜手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提升港澳青年來粵創業就業服務水平,大力推動“社保通”“創業通”“就業通”“生活通”等粵港澳民生融合工程取得新進展,更好滿足在粵發展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社保、養老、住房等民生方面的需求。
安然代表建議,多措并舉加大澳門高等教育發展力度。她提出,應鼓勵澳門大膽探索,完善教學和課程體系,同時進一步推動澳門高校與內地高校的互動,促進內地與澳門教育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她還建議加大力度支持澳門各類高校在大灣區或其他內地省市合作辦學,給予更優惠于國內中外聯合辦學的政策,鼓勵和支持包括私立大學在內的澳門高校到珠海、橫琴辦學,加強澳門高校在橫琴及內地辦學政策的透明度及靈活性。同時,鼓勵澳門利用優質國外教育資源,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
黃漢標代表建議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殘疾人事業融合發展。他提出,近年來,廣東省積極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推動粵港澳三地殘疾人事業合作與交流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廣東還將聯合港澳共同承辦2025年全國第十二屆殘運會暨第九屆特奧會,但仍存在融合發展協商領導機制缺乏,發展模式、工作機制、指標體系、政策支持不健全等問題,為此建議由國家有關部委(辦)牽頭,粵港澳三地政府參與,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殘疾人工作定期會商機制,統籌推進殘疾人事業融合發展。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曾慶洪代表認為,創新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當今我國制造業發展成就顯著,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傳統制造業的勞動力、土地、資金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另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像芯片、工業軟件等關鍵核心零部件、材料、設備及工藝仍然被發達國家壟斷,一旦相關產品進口中斷,必然會給我國產業發展帶來巨大沖擊。他建議要加快推動我國汽車芯片產業鏈發展,同時加快推動汽車工業軟件國產化。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關鍵在于強化技術創新。要進一步完善創新投入機制、激勵機制和保護機制,切實營造開放式創新生態環境?!彼ㄗh,加快建設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要以領軍人才和緊缺人才為重點,弘揚“大國工匠”和企業家精神,著力培育和吸引創新型和高技能等高素質人才隊伍。

與會代表認真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王輝/攝)與會代表認真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王輝/攝)
同樣關注自主創新的董明珠代表在審議時表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必須要堅持自主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p>
“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彼J為,要通過自主研發,實現多項核心技術的突破,科技創新要在關鍵領域下大功夫,深度布局智能裝備領域,堅定不移走自主培養人才的道路。“為了促進企業自身的發展和強大,我們希望國家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加大對企業自主培養人才的保護力度,形成良性、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關注和保護創新企業和自主培養人才的企業,讓企業對加大自主創新和自主培養人才的投入更有積極性。”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蔡仲光代表認為中小企業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他在審議政府報告時列舉了一組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企業數超過4 800萬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95%以上,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胺€住中小企業,就穩住了就業,進而穩定了居民收入,穩定了居民消費,也有助于穩住經濟增長?!?/p>
面對國內外復雜嚴峻的形勢,中小企業普遍經受著實體經濟制造業利潤下降、用工成本上升、融資難融資貴等現實考驗。他建議對長期信用良好的中小企業加大信用貸款比重,惠及優秀企業的經營發展及帶動就業。進一步提高制造業流動資金貸款規模及降低貸款利率,幫助中小企業更好應對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及較大波動的沖擊影響,加大對中小企業擴大規模及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助力中小企業降低運營風險。放寬貸款“天花板”限制,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經營性貸款。
“2021年,通過優化和落實助企紓困政策,鞏固經濟恢復基礎,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還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煤電和供熱企業實施階段性緩繳稅費。”張紅偉代表在審議時表示,減稅降費是助企紓困直接有效的辦法,實際上也是“放水養魚”、涵養稅源。“加大對企業減負紓困的力度,支持企業就是支持就業,支持就業就是解決民生”。在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前提下,要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業創新,安心經營發展。建議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 提高到100%, 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這相當于國家對企業創新給予大規模資金支持,有利于培育和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p>
鄉村振興需要的是高質量的、持久的振興,要立足本地實際,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異化上求突破,在發展增收上謀出路。新時代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的成效,李小蘭代表認為要突出抓好三個“頭”。一要強化村兩委的“領頭”作用。鄉村振興要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組織,要靠千千萬萬個優秀的農村基層干部。二要突出“產業拉動”這個“龍頭”。要盤活農村土地,用好自身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才能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三要把握“三治融合”這個“重頭”。要發揮村規民約價值引領功能,針對部分群眾的不良行為制定有針對性的村規民約,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要完善制度執行落地所需要的配套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對作出貢獻的村民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對違反法律法規、社會公告和村規民約,在依法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政府工作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出明確任務要求,完全符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賦予了包括韶關在內的生態發展區重大機遇和重要使命。”王瑞軍代表表示,韶關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首批示范地區和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將堅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全力筑牢粵北生態屏障。通過推動“沉睡資源”變成“活化資產”,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韶關樣板。通過人才引領實現高端資源要素集聚發展,依靠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韶關。堅持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大力發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產業。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范帶動作用,要率先突破。”作為一名來自律師界的代表,肖勝方建議要強化依法決策意識?!靶姓C關一般是首長負責制,主要負責人作出重大決策前,應當聽取合法性審查意見,尤其要注重聽取法律顧問意見。”他提出,一方面要重視行政決策的程序,決策質量才有保障,才能有效避免因決策失誤產生矛盾糾紛、引發社會風險、造成重大損失。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政務誠信建設。法治精神要求政府最應當守信踐諾。應當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機制,建立健全政務失信記錄制度,將違約毀約、拖欠賬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并向社會公開。通過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失信懲戒力度,重點治理債務融資、政府采購、招標投標、招商引資等領域的政府失信行為。
“數智化轉型對產業提質增效,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蔽好鞔碚J為,要持續豐富個人數智化體驗,創新提供家庭數智化服務,持續賦能產業數智化轉型,持續賦能中小企提質增效。助力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建設。為此,他建議進一步推動5G與千行百業的深度融合,加大政府信息化支出向5G應用傾斜力度,在城市管理、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全面推廣5G應用,積極推動工業制造、交通、農業等領域5G應用標桿項目規模復制。同時,進一步提高制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幅度,加大“上云用數賦智”相關補貼力度,加快推廣應用中小企平臺和“移動e企”融合產品等平臺和信息化產品,助力中小企體系化數智化轉型。
來自醫療行業的宋爾衛代表認為,醫療行業的發展距離總書記的要求仍有進步的空間。他指出,對比國際高水平研究型醫院的建設存在差距,主要是研究平臺規模不足,復合型人才匱乏。在產學研機制上欠成熟,沒有形成產學研的閉環管理。另外,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仍有不足,患者就診時候仍“扎堆”在大醫院。為此,他建議進一步探索落實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與地方政府合力共建“委屬醫院”模式,為委屬(管)醫院提供更多的扶持資源?!巴七M研究型醫院的建設,完善產學研機制,實現從臨床—科研—科研的閉環?!痹谡笇?,成立醫院院長、研究所所長、企業廠長的“三長”融合創新聯盟。進一步利用信息化技術,發揮高水平醫院的輻射引領作用,帶動基層醫療工作的發展。
“要高水平推進文化建設,核心在于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播。”來自廣東粵劇院的曾小敏代表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兩度視察廣東,對粵劇、潮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傳承發展的重要指示要求。高水平文化建設主要依托于構建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復興的大時代背景,同時得益于廣東省區域文化建設的豐沃土壤和百花齊放的戲曲生態圈。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系統關照傳統文化的留存與發展,是我們現在文化工作的重點之一。但作為文化強省的廣東,現在基本沒有完善的、全面的戲曲人才培養院校,只有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開設了粵劇演員、音樂專業課程,其余劇種的培訓只能通過地方中專學?;蛘咴谕馐∥嗟确绞竭M行學習。
她建議成立全日制的廣東戲曲學院,重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進行招生,對標中國戲曲學院或上海戲劇學院的設置。同時,結合廣東本土的戲曲特色,開設戲曲編導演音美等專業教學,進而針對大灣區各劇種進行拯救式保護,對專業藝術人才進行專業化培養,實現各優秀劇種間的特色化融合,做到齊心合力、系統科學、持續規范地開展教育和演出工作,以高水平戲曲文化建設致敬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