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素紅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廣東代表團全體代表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帶著全省人民的期盼和囑托,以飽滿的政治熱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緊扣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和代表法的有關規定,倍加珍惜本屆全國人大最后一次會議,認真履行法定職責,為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為國家和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充分體現了廣大代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政治熱情和責任擔當。
廣東代表團代表共提交議案28件,領銜代表9名,聯名代表1025人次;提交建議642件,較去年增加65件,領銜代表124名。今年代表議案建議緊緊圍繞“內容高質量”做文章,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提前準備。會前,代表們深入基層,走進代表聯絡站,廣泛收集民意,匯聚民智,并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銜接,充分聽取意見,為提出高質量的議案建議做好充分準備。二是提級審核。本次代表團議案建議工作實行“提級審核,臺賬管理”的工作制度,確保議案建議的政治關和質量關。三是提出高質量。代表們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提出較高質量的議案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和國內雙循環、提高國際化水平、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工程”和提升核心競爭力、區域協同發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都是建議的高頻詞。另外,針對性較強。代表將全局性和地域性、行業性和專業性結合得較好,既有從國家政策層面改善廣東經濟區域社會發展的建議,又有從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金融、財稅、新材料、現代農業科技、司法等行業角度對國家總體政策提出建議。再者,聚焦民生。代表們積極關注醫療衛生、養老、教育、青少年成長和權利保護、社會保障等,“致廣大而盡精微”。
代表提出的議案全部為法律案,建議制定法律的12件,分別為行政補償法、司法鑒定法、法治宣傳教育法、民事強制執行法、商事調解法、普惠金融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等;修改法律的15件,涉及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人才發展促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仲裁法等;建議作出授權決定1件,為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深圳開展涉企業犯罪附條件不起訴試點的議案。上述代表所提議案均屬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案由較為充分,案據充足,內容規范,全部被確定成案,得到大會議案組的充分肯定。
代表所提建議涵蓋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熱點難點問題,涉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前沿領域、關鍵環節和基礎性問題。突出關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度融合、先進技術和智能制造等創新驅動發展、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事業、完善金融財稅和經濟體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市場監管和流通領域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節能環保和能源安全、“一核一帶一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協同、加強社會治理、維護司法公正、發展養老和社會福利事業等重大問題。
推進“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相關建議有37件。主要建議有:支持大灣區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上下游多方共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建設,推進軌道交通安檢互認,支持廣州南沙科學城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打造國家級廣州空鐵融合經濟示范區,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體制機制創新,支持深圳加快與香港北部都會區融合對接,推動在“十四五”期間開建深珠澳高鐵,加快海陵島與澳門島、橫琴島融合發展,支持佛山創建粵港澳大灣區現代保險試驗區,在中山翠亨新區創建粵港澳大灣區“雙碳”新經濟先行示范區等。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相關建議有170件。主要建議有:將“核心軟件攻關工程”納入國家戰略布局,建設多層次科研主體創新平臺,新時期支持華僑華人回歸發展,后疫情時代穩定外資供應鏈,支持廣東海南互建深度合作區,加快汽車芯片產業鏈發展,加速我國“雙千兆”建設和行業應用,推動中國制造產業升級、構建全球產業鏈,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推動能源化工行業高質量“雙循環”、中藥新藥創新、海洋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金融財稅和經濟體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大企業自主培養人才保護力度等。

(資料圖片)
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相關建議有109件。主要建議有:優先支持中山翠亨新區納入廣東省自貿區擴區范圍,支持湛江市建設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加快推動廣清接合片區建設進程,支持以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為依托、打造粵港澳融合發展實驗區,盡快啟動建設廣清永高鐵項目,支持廈門至昆明高鐵規劃建設、肇順南城際加快啟動前期工作并在高要與深南高鐵互聯互通、將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鐵路列入“十四五”規劃建設、將汕頭經河源至韶關高鐵納入《新時代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將廣佛江珠城際鐵路調整為近期實施力爭2022年底動工、修編并加快推進龍川至汕尾鐵路建設。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新增灌區項目建設、建設中國瓷都 · 潮州智能衛浴創新示范區、汕尾率先在國管海域開發海上風電打造綠色能源基地,加大對廣東欠發達老區蘇區支持力度等。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共同富裕,相關建議有76件。主要建議有: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種業振興,規劃建設中國區域特色種業研究中心,加強微生物種業創新、將微生物種業納入我國現代種業體系,加強耕地保護、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陪伴式鄉建”模式打造城鄉融合新空間,發展農村新時代集體經濟,發揮生態林價值、以林業碳匯助力鄉村振興,加大城鄉接合部及農村地區黑臭水體污染防治,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建設“四好農村路”、新農村美麗圩鎮、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加強金融扶持,發揮社會資本積極作用,助力鄉村振興等。
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相關建議43件。主要建議有:支持粵桂兩省(區)加強九洲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完善碳定價機制,推進二氧化碳補集、低碳稅收改革政策、多層次碳市場建設,加快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政策下的產業調整,控制生態修復工程環境影響問題,出臺促進“雙碳”目標實現的財稅優惠政策,以“碳”要素為抓手打造廣州國際化碳金融中心,加大對傳統能源企業向綜合能源企業轉型過程中的政策支持,加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立法,發展南海、東海海上風電發展助力國家“三個安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的多元電力供應體系等。
著力推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相關建議128件。主要建議有:建立鼓勵生育的長效機制,支持嬰幼兒普惠托育服務發展,支持人口流入大省廣東適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擴充公辦幼兒園學位,讓外來務工者隨遷子女都能公平享受九年義務教育,推動職普融通并擴大職業教育免費范圍,推動醫養結合體系建設、智能家居適老化改造、智慧健康養老發展,深化分級診療模式改革,推進異地就醫結算,將廣東省全域納入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范圍,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會保障,構建電動自行車全鏈條管理體系,依法嚴厲打擊網絡犯罪,促進網絡秀場直播行業健康發展,加強互聯網廣告立法,制定志愿者保險制度,重視加強社會治理中人文素養導向,構建積極有為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