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陳益新 胡雅晴
近年來,海鹽縣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實施“小縣大城”建設,加快推進農房搬遷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不斷在解除農戶進城后顧之憂上下功夫、破除農戶進城藩籬阻塞上求實效、實現農戶進城長住久安上做文章,全面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貢獻海鹽力量。至2021 年底,全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55.50%,較2020 年初提升3.21 個百分點。
一是深化集體經濟股權制改革。出臺相關保障措施,明確原農業戶籍人口享受的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因戶口轉移而改變,解除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出臺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操作規程,實施清產核資,并在明確不設集體股的基礎上,各村結合實際設置股權,以人口股為主,再結合實際增設“原始農戶股”“集體勞動補償股”“土地補償股”等股權。同時明確股權可以繼承,允許在內部轉讓,但不得退股提現,實行“生不增、死不減”的靜態管理。出臺《海鹽縣農村集體資產股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農民對股權享有收益分配權,并賦予股權繼承、贈與、轉讓、質押、擔保的權能,實現了多權能的目標,為農民進城后股權處置提供多種途徑。
二是深化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在全國最早制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規范》等5 項“三權分置”標準,出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操作辦法、流轉價款指導意見、土地流轉經營權登記抵押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健全適度規模、價格指導、風險管理等12 項機制,切實推動農村土地規范有序快速流轉,解決農戶進城后土地流轉難問題。同時試行農村土地流轉費履約保證保險,保障土地承包農戶利益。扎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 年全國試點任務,創設延包戶、消亡戶、無地戶、承包收益繼承戶、被征地承包戶、退出承包權戶等6 種類別并相應提出解決措施。至2021 年底,全縣累計流轉土地21.55 萬畝,土地流轉率達78%,把農民從土地束縛上解放出來。
三是深化宅基地有償騰退改革。進一步制定出臺《海鹽縣“小縣大城”農房改造公寓式安置實施方案(試行)》和《海鹽縣“小縣大城”農房改造公寓式安置實施細則(試行)》等指導性意見,推進宅基地有償騰退,引導農戶騰退后安置方式向“保障、改善”轉變,即原有舊房置換公寓房,再以部分或全部安置面積換購一手商品住宅。“小縣大城”農房集聚自2021 年6 月正式啟動,截至2021 年底,全縣共計簽約1002戶,開具購房憑證629 張,憑證金額6.99 億元;兌付購房憑證467 張,兌付金額6.47 億元;購買商品住宅352 套。
一是放寬落戶限制強化便民舉措。加快建立城鄉一體戶籍管理制度,積極實行以具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或穩定就業為基本條件的戶口遷移準入制,取消繳納社保、居住證等各方條件限制,不斷吸引優秀流動人口落戶城鎮。2021 年以來,已累計吸納外來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10298 人。持續推出便民服務舉措,推出長三角區域跨省戶口網上遷移、戶籍業務“全城通辦”“一機通辦”自助服務,以及“出生一件事”“身后一件事”“身份信息連鎖變更一件事”等部門聯辦服務,累計實現群眾“掌上辦”1.5萬余件,方便群眾“就近辦”1.1 萬余件。
二是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供給。以農房搬遷為契機,打破城鄉就業“壁壘”,實施城鄉無差異、身份無差異的就業服務,并在全省率先探索發展農村勞務合作社,同時實行城鄉一體失業保險制度,促進城鄉居民就近就地享受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改前的2.92%下降到1.83%,城鄉總體就業率達98%以上,基本實現充分就業。此外,加快職工基本醫保、城鄉居民合作醫保和城鄉居民醫療救助的實時結算,以及被征地居民基本生活保障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并軌”,戶籍人口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9.77%和97.15%,實現了本地戶籍企業職工五大社保險種全覆蓋。
三是建立常態雙向交流座談機制。掛牌成立“小縣大城”征搬遷服務中心,會同公安、住建、教育、人社等部門每月組織召開座談會1 次,專題化收集搬遷農戶訴求。同時由中心協調各城市社區根據100 ∶1 的比例配備搬遷農戶協管員12 名,并通過推薦選拔聘請18 戶戶主擔任小縣大城議事委員,收集搬遷農戶訴求,以“雙向奔赴”的姿態常態化傾聽農戶心聲,解決實際困難。此外,發揮黨建引領功效,將102 名原在村“黨群中心戶”轉化為城市社區“紅色樓道長”,激發農戶參與城市治理熱情,提高群體熱愛海鹽、關心海鹽、建設海鹽、融入海鹽的積極性。
▲海鹽縣武原街道金星村土地流轉以后的景象
一是打造城市花園,讓搬遷農戶居住長久舒心。完成61.5 平方公里《海鹽縣城總體城市設計》編制,按照“小縣大城”的理念,形成“一心一環”的城市發展架構。“一心”,即武原街道縣城建成區;“一環”,即以開發區、望海、秦山和于城毗鄰區為主的城區“協同環”。通過合理規劃,不斷提升農村轉移人口居住舒適度。高質量完成八園爭艷、楊家弄、護城河(市河)等12 個重點地段、街區、節點的詳細城市設計和幼兒園、綠地系統等46 個專項規劃,未來將形成“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小橋流水、春風拂面、人景相諧”的城市花園美好圖景,以城市環境品質躍升推動搬遷農戶“既來之,則安之”。
二是共享優質教育,讓搬遷農戶定居長久安心。全力推進搬遷子女學生教育保障工作邁上新臺階,堅持“來一個,接收一個,安排一個”的原則,打破按戶籍就近入學的傳統,農戶只需憑搬遷有效證明,即可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2021 年,全縣1002 戶搬遷戶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675 名,全部實現城市學校就近入學。
三是推動“精神安家”,讓搬遷農戶扎根長久定心。針對搬遷農戶“分布散而廣、精神難安家”問題,由各片區搬遷農戶協管員定期邀請片區內農戶全家開展社區參觀、社區共建、志愿服務等活動,不專題開展宣講、入戶等“痕跡”較重的活動,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消弭農戶與社區間的隔閡,推動搬遷戶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城市。自“小縣大城”戰略啟動以來,全縣搬遷農戶已累計參與各類社區活動600 余場,志愿服務人數超2000 人次,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全國生態示范縣創建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并實現搬遷農戶惡評、信訪等消極事件“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