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怡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識別常見語篇如記敘文、說明文、新聞報道等的主要寫作目的、結構特征、語言特點等(教育部 2020)。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當前的英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不能較好地建立文體意識,不能針對不同的文體準確使用語言。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教學模式單一。無論是當前的一些優質課展示,還是日常的教學實踐,最常見的閱讀教學模式是PWP(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 模式,然而,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有時缺乏邏輯,形式大于內容,造成在教學實操中依然擺脫不了“碎片化”的問題。此外,教學模式的固定化過度強調課堂的完整性,忽視了閱讀材料的差異對教學方式的影響。第二,教師自身文體意識淡薄。教師對教材按部就班,不論難度、長度和類型,過度依賴教材和參考書,相關知識儲備不足,對文本的深層次解讀和分析不夠;教學缺乏深度和創新,只從文本本身的意義分析課文,導致學生過度注重對文章細節的理解,以及對單詞和句型的掌握。對不同的文體只存在感性認識,大概知道有不同類型的文章,但缺乏理性認識:每一種文體有什么樣的特點?不同的文體之間有什么區別?在寫作時應使用怎樣的語言為所寫的文體服務?體裁教學法能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體裁教學法(又稱文體教學法)是將體裁和體裁分析理論自覺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圍繞語篇的圖式結構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秦秀白2000)。體裁教學法主要有兩大流派,即以斯韋爾斯(Swales)、巴提亞(Bhatia)為代表的“Swales學派”和以馬丁(Martin)為代表的“悉尼學派”。無論是哪一個學派,都強調篇章的交際性和語境化。馬丁的體裁教學法是在大量觀察中小學教學的基礎上提出和實踐的,對當今國內中小學英語教學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因此,以馬丁對議論文的語篇模式為基礎,將體裁知識融入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作了一次嘗試。
“悉尼學派”深受韓禮德(Halliday)系統功能語法的影響。系統功能語法用語域(register)標示具體語篇的情境語境,強調語篇的層次性和系統性。馬丁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體裁理論,認為語境分為體裁和語域兩個層面,體裁和語域是分層互補的(Martin 1997),體裁通過語域實現,語域通過語言實現,同時體裁可以解釋語域的幾個變量。也就是說,要想知道文章的體裁,就要對語域(語場、語旨、語式)進行分析。弄清楚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主題是什么,對象是誰,為了實現寫作目的采用了什么樣的語言,就能夠判斷文章的體裁了。反過來,不同的體裁決定不同的寫作目的、對象和語言。因此,體裁教學法對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貫穿在閱讀教學中,體裁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建立文體意識,使他們能夠識別不同文體的寫作目的和所使用的語言,從而準確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貫穿在寫作教學中,學生可以將所學體裁知識運用于寫作,從而寫出符合目的、用語準確的文章。
馬丁通過觀察各種語篇出現的語義類型,將重復出現的宏觀語篇類型模式定義為體裁(genre),在同一體裁中,stage被用來表示局部語義模型,用^來表示。他認為主要有兩大宏觀體裁——記敘文和說明文。議論文屬于說明文,用來闡述或者論證某一觀點,其結構為“論點”(Thesis)^“論據”(Arguments),論據數量可能有多有少,但通常是3個。有的作者會在論文結束時重申其觀點,形成以下結構:“論點”(Thesis)^“論據”(Arguments)^“重申”(reiteration)。通常議論文是可辯論的,作者通過該文體論證某個觀點,使其觀點能為更多的讀者所接受。
When less is more是舊版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模塊4 Unit 10的課文。議論文在高考和其他考試的閱讀理解題型中出現的概率較高。該文章雖然是舊教材的課文,但是文章結構清晰,語言精練,有關環保的話題也是近年熱議的話題之一,因此,將該文章作為高一學生的拓展閱讀材料。
就該文章的體裁特點作出以下分析:根據韓禮德的語域理論,語場指的是主題、話題。這篇文章的話題是有關環境保護的。具體來說,是由于黃河面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而只需要5元錢就可以買一顆樹種在黃河岸邊,積少成多就能緩解這個問題,同時與標題相呼應。語旨指的是話題的參與者,以及他們的角色、地位及關系。根據文中重復出現的“you”可以判斷,這篇文章的“隱含讀者”是所有人,作者通過列舉黃河出現的問題及“九成宮”成功的例子,呼吁每一個人行動起來,用5元錢買一棵樹。語式指的是語言交際的方式和語境要達到的功能,口頭語還是書面語,正式還是非正式。該文本總體來說是用相對正式的書面語寫成,為了達到作者的寫作目的,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夾雜了口頭語的非正式表達,如“Still puzzled how your 5 yuan can have so much effect?”等,以增加讀者的“參與度”。同時,用了強調句、設問句、祈使句等增強說服力。文章結構清晰:開篇提出觀點—正文通過不同的手法進行論證—最后一段的結尾再度重申觀點,升華了主題。總體來說,這篇文章是以環境保護為主題,呼吁人類保護環境為目的,結構清晰,注重知識性和科學性的議論文。這種文體不僅值得學習,而且有利于學生進行模仿寫作?;谝陨咸攸c,對體裁教學法在該文的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作出如下設計。
能夠識別議論文的文章結構;能夠理解文章標題,明晰寫作目的;能夠識別該文章的語言特征,并遷移運用。
理解該話題及作者的寫作目的,識別文章的語言特征。
Step 1:Lead-in
1.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教師提問:
(1)How much pocket money do you get every week?How do you spend it?
(2)What can you do with 5 yuan?
2.根據標題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
教師提問:What does“less is more”mean?Look at the pictures,think about“what is less”and“what will be more”.What will be the text about?
【設計說明】教師通過談論零花錢和中學生的花錢方式,探討學生對5元錢的處理方式,從而讓其有直觀的感受:5元錢很少,而這種少又能匯集成“多”,給世界帶來改變。這和標題想要傳達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在討論后,讓學生根據標題和配圖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在實踐中,無論學生的預測是否正確,都不予置評,而是讓他們在下一個環節自己檢驗。
Step 2:Reading for gist
教師設置如下活動:
(1)Skim the text and check your predictions.
(2)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agraph.答案如下:
Beginning:Presenting a question
Para.1:Explaining the reasons for doing this.
Para.2: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controlling Yellow River erosion?
Para.3:Your role in stopping Yellow River erosion.
Para.4:The effect your 5 yuan can have.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略讀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在核對答案的過程中,教師要追問學生是通過哪些關鍵詞句獲得每一段的主旨的。通過對文中顯性銜接手段的注意,學生能更好地在文本中實現遷移。
Step 3:Reading for details
1.教師布置以下任務: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in a few words.在教學中,學生大多給出了如下答案:
Part 1:the use of 5 yuan;opinion
Part 2:cause/reason/problem
Part 3:solution
Part 4:evidence/support/conclusion
2.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教師給出思維導圖(見下圖),并設置以下任務:
Now please finish the graphic organizer to get more details of each part.

3.圍繞知識結構,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學生在完成閱讀后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復述文章內容。
【設計說明】在理解文本大意后,讓學生用關鍵詞凝練每個段落的大意,可以訓練他們提取、加工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時,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將文本內容和結構“可視化”,圍繞“水土流失”這一主題,使語篇中段落之間的因果關系和文章內部的邏輯結構一目了然。以該思維導圖為輔助,在閱讀過程中既可以避免學生“碎片式”閱讀,又能幫助他們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掌握篇章結構,并內化文本信息和語言。
Step 4:Read for deeper understanding.
1.概括文章結構特點
在學生對文章內容和結構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師提問:
(1)What is the writing purpose of this text?
(2)Who is the text written for?
(3)How is the text organized?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共同解決以上問題。寫作目的是呼吁讀者保護環境,積少成多。為了達成這一寫作目的,作者采用了problem&solution、cause&effect的文章構架,使問題的呈現和論述嚴謹、科學。因此,在核對答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總結議論文的寫作框架:議論文開端通常提出作者的主要觀點,即“論點”,然后通過3個左右的論據進行論證,最后得出結論,或者重申主要觀點。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文本論證的幾個技巧:①problem&solution(呈現問題,提供解決方案);②cause&effect(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響);③example(舉例論證,如“九成宮”)。就議論文文體結構來說,除了文中用到的論證手法外,還可以是compare&contrast(比較多件事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等,在文章的末尾,既可以總結,又可以重申或者提建議。得出如下表格: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P a r t 1 T h e s i s p r o b l e m&s o l u t i o n c a u s e&e f f e c t e x a m p l e c o m p a r e&c o n t r a s t P a r t 3 C o n c l u s i o n/R e i t e r a t i o n/S u g g e s t i o n s P a r t 2 A r g u m e n t s(T e c h n i q u e s)
2.發現文本語言特點,賞析文本語言的使用
Work in groups,and find out:
(1)What tense is used in the passage?And why?(Present perfect)
(2)What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can we learn from this article when we want to describe problems/solution/evidence/conclusion?(cause,destroy,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help make,make a living,help to develop,improve,change...into...,admire,create,etc.)
(3)What sentence patterns are worth learning when we want to persuade someone?(強調句、祈使句)
教師結合學生答案適時點撥:描述已經發生的問題,如黃河水土流失嚴重,并強調給現在帶來的后果時用現在完成時;描述相關的問題要掌握相應的詞匯;使用強調句、祈使句、反問句等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使用連接詞會讓文章更連貫流暢、有可讀性。
【設計說明】通過上一個劃分文章的環節,學生對該文本的體裁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點撥,結合文本實例講解議論文“總—分—總”的結構,同時引導學生發現議論文的寫作技巧。
只掌握篇章的宏觀結構特點還不夠,如想進行擴展,使學生有能力對同樣體裁的文章進行模仿寫作,還應掌握其微觀語言特征。因此,本環節的設計是為了使學生自己發現該文本的詞匯、句型、時態特點。教師進行補充和總結,幫助學生為模仿寫作奠定基礎。
Step 5:重回文章標題,思考文本主題意義
讓學生在對文章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理解后,討論如下問題:
1.How to understand the title?
2.How to translate it?
【設計說明】在學生對全文有了宏觀的理解后,設計問題讓其思考并討論,以加強其對文章深度的認知。學生經過以上幾個練習,已經能準確判斷作者的寫作意圖,即呼吁人們保護環境。明晰作者觀點是讀懂議論文的重難點。學生對標題的理解給出了“少也可以變多”“當少變多時”“積少成多”等不同答案。當有學生給出“積少成多”這個解答時,得到大部分同學的贊同。這說明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內涵有了準確的把握。
Step 6:Homework
學生的寫作任務如下:我們居住的城市——廣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請寫一篇呼吁市民低碳出行的議論文。使用“總—分—總”的框架進行寫作,運用立論、論據論證、反駁、舉例論證等方式進行討論,并在文末進行總結和重申,試圖使用本課所學體裁知識和語言知識。
體裁教學法指導下的教學設計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即以體裁知識教學為中心。因此,該設計沒有采用教材上有關文章內容本身的單詞學習和幾個知識性問題的設計,將教授的重點放在體裁知識上,主要包括篇章結構和語言特點。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在學生通過skimming和scanning對文章大意進行理解后,讓他們提取文章結構,對細節知識進行加工,對文章建立整體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從點到面”對這一類體裁的寫作特點進行總結,使學生再遇到議論文時能夠快速識別其文章結構,并培養“謀篇布局”的意識,對體裁的特點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而,體裁的選擇是為了服務寫作目的,學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構建整體框架后,可以對文章的寫作目的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結合文章標題,對學生進行引導,給他們自由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探討寫作目的,將體裁和寫作目的有意識地連接起來。同樣,語言的選擇也是為了服務寫作目的。學生在明晰寫作目的之后再去發現語言特點,就會對文章所使用的時態、選詞和連接詞有更深刻的體會,并能將語言特征和寫作目的連結起來,在今后的寫作中學會根據寫作目的選擇時態和語言。
本設計是對文體學知識應用于高中英語議論文閱讀教學的嘗試,總體而言,都是輸入(input),學生能將所學準確用于寫作(output)才是體裁教學的更高層次的目標,這還需要2—3課時對學生的產出進行評價和詳解,在此不贅述。除了議論文文體外,還有記敘文、說明文、新聞、廣告等文體可運用體裁教學法進行教學,使學生樹立文體意識,運用合適的語言順利達成寫作目的。為此,一線教師應多嘗試、多實踐、多總結,切實為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