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萍
順應課程改革的理念,必須滿足發展學生個性和潛能的需求,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開展分層任務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初中英語課堂面對的學生數量多,基礎差異大,經常會出現基礎好、對英語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吃不飽”,基礎薄弱、對英語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吃不了”的問題。分層任務教學能極大地幫助不同基礎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興趣特點、實際能力等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也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同程度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最終感受成功學習的喜悅。
基于這一目的,以A、B兩個層次的班級進行英語教學研究。這兩個班擁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學習基礎和學習興趣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認真把握、分析和領悟教材,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課堂教學環節和課后任務。對習慣了傳統教育模式的英語教師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6 Section 3a An Accidental Invention為例,探討分層任務教學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是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張作真 2011)。An Accidental Invention講述了茶葉的意外發明、學習茶葉發明的歷史及茶文化。結合文章的詞匯、語法和語境,設計了兩個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goals.
1.Read and spell the bas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material.
2.Talk about what they know about tea freely.
3.Grasp the main information of the reading material.And learn the history of tea through the reading material.Know mo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4.Retell the story according to some clues.
5.Write a passage about the invention of potato chips,imit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summary and use the key words and sentences.
A層次的學生基礎較好,所以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僅要求其掌握文章的基本語言知識并進行語言理解,而且要求其挖掘文本的文化內涵,深入解讀文本。在課堂的輸出環節也作了更高的要求,讓學生根據文本的框架、詞匯和句式仿寫一篇關于薯片的發明的文章。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goals.
1.Read and spell the bas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material.
2.Do a tea quiz to check how much they know about tea.
3.Grasp the main information of the reading material.And learn the history of tea through the reading material.
4.Retell the story according to some clues.
B層次的學生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側重點是對文本的理解,對重點詞匯、句型的掌握,以及學完文章后能用文章的時間線索、詞匯和句式復述文本。
蘇霍姆林斯基(1984)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和思維性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度和思維能力,英語課堂導入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效果與質量。因此,課堂導入尤為重要。
課堂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軼聞趣事、歌曲欣賞、圖文賞析無不是教師中意的選擇。精彩的情景化導入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引起他們的聯想和想象,使其自然地進入文本。根據學生的基礎設計了兩個層次的導入以打開其語言思維。
Ask the students to match the inventors and their inventions to review the structure of passive voice and lead into the topic —inventions:The papermaking,the seismograph and the printing.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復習被動語態的過去時,同時導入文章的話題,然后讓學生根據標題和插圖預測文章內容,并自由談論對茶的了解。這既能喚起學生對舊知的記憶,又能通過預測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探索欲望。
Look at the title and picture,predict what the invention is in the passage.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Can you see a teapot?
Do you think what the invention is in the passage?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tea?
前面和A層次學生一樣,根據標題和課本插圖預測文章內容。由于B層次學生的表達力沒有A層次好,在談論對茶的了解時,先用小測試“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tea?Now let’s do a quiz to check how much you know about tea.”讓他們提前了解茶的有關知識。這樣不僅降低了難度,而且能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實現有效輸入。
教學活動是教學目標具體而生動的傳達方式,也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學活動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是由一個個相互聯系、前后銜接的環節構成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能夠呈現不同的教學內容(呂丁 2016)。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根據不同層次班級的水平和能力,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是這堂課成功的關鍵。因此,從文本大意的概括和文本理解升華兩個方面對分層任務教學進行設計和解讀。
A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和理解明顯比B層次的學生好,對文章的整體和細節把握比B層次的學生敏銳,概括總結能力比B層次的學生強。因此,直接讓A層次的學生通過口頭述說的方式概括主旨大意。當然,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的情況下,要適當用問題如“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for each paragraph?”“Who invented tea?”“And how did he invent tea?”等引導他們。在邀請學生回答之后,教師總結文本的主旨大意:Lu Yu who wrote his famous book Cha Jing invented tea by accident,from then on,tea was 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so that te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rinks in the world.
B層次的學生對文章的詞匯及句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對主旨大意的理解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參與。因此,在總結主旨大意前提問:“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在學生回答后追問:“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the paragraph)。通過連線的方式降低難度,幫助學生理解和概括。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match each paragraph with its main idea.While reading,pay attention to the topic sentences and key words.

解讀文本,首先要了解“文本結構的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顯性的,按照時間、空間順序將外在、表層的感知連貫起來,第二個層次是隱性的,是作者潛在的“意脈”變化、流動的過程,這里有可能遮蔽了更深邃的內涵,這點容易被忽略(周周 2013)。An Accidental Invention的第一個層次是茶的發明過程,按照時間順序理清茶的發展歷史,第二個層次則可以看到茶葉發展歷史的背景,以及茶在中國發明,后被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原因。因此,在教A層次班級時,要引導學生思考,讓其打開思維,探索文章的內涵。A、B兩個層次班級的文本解析設計如下:
A層次:按段落理清文章的信息。
Paragraph 1:How tea was invented by accident
教師提出要求:“Read this paragraph carefully,try to find out the 3 factors of the story.”讓學生找出故事的要素:who、when、how。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著重強調動詞 was boiling、fell into、remained、tasted、smell等。掌握動詞不僅可以清晰地理解整個故事,還有助于學生復述故事。
Paragraph 2:Lu Yu and his book Cha Jing
Introduc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Lu Yu,then read this paragraph carefully,try to find out the 3 verbs and their content.
mentioned Shen Nong.
describes How tea plants were grown./How tea plants were used to make tea.
discusses Where the finest tea leaves were produced?
What kinds of water were used?
讓學生找出三個動詞:mentioned、describes、discusses,并找出相關的信息,注意句子中使用的被動語態。這里補充了《茶經》中關于茶的一些信息,讓學生對茶有更多的了解。
Paragraph 3:How tea 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Read this paragraph carefully,try to find out what countries are mentioned and when tea was brought to these countries.Especially pay attention to the verbs.

讓學生以時間順序找出國家及相應的動詞:was brought to、appeared、took place,有助于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同時,給學生提示:“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使茶葉進入世界市場,茶在世界各國越來越普及。”讓他們對我國的茶文化和歷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進一步解讀文本。這是文本解讀的第二個層次。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西方國家的茶文化,讓他們對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B層次:B班學生只涉及第一個層次的理解。教師多提一些具體問題,引導學生尋找相關信息,并用T or F幫助其理解文本。
英語課堂中語言輸出與輸入的地位同等重要,輸出同樣能夠促進語言的習得。完整、豐富的輸出離不開整體、有序的輸入活動。輸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輸入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基于有效的輸入進行輸出,才能體現課堂的效度和信度(郭紅、戚德山 2009)。A層次的學生在理解整個文章大意和具體信息后,可以采取復述課文的形式梳理文章。教師要提供關鍵詞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文章大意。例如:
1.Who invented tea?How did he invent tea?
2.How was tea spread to other country?
教師提示學生根據時間,抓住文章中的動詞對文章進行復述,最后給出一篇文章讓學生填空。這樣不僅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文章的結構和其中的句型還能為學生寫作提供借鑒。
針對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一篇短文填空讓其復述文章。
課后作業是評價學生上課質量的途徑之一,根據A、B不同層次的分層任務教學,相應的作業也應分層。根據A層次學生的基礎和任務導向,設計了如下作業:
1.Listen and repeat.
2.Search the Internet:(1)Tea manners in China;(2)Cha Jing.
3.Write the passage:An accidental invention-potato chips.
最后,讓學生模仿summary的框架和重點詞匯,運用目標語言寫一篇關于薯片的發明的文章,實現有效的輸出。
針對B層次的學生,布置的作業如下:
1.Listen and repeat.
2.Search the Internet:(1)Tea manners in China;(2)Cha Jing.
3.Finish the exercise on EX.Book.
分層任務教學是高中英語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種新探索、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了”的問題。在實施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銘記自己的任務和職責,明白學生的關鍵性作用。
無論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是新形勢下的分層任務教學,都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關注學生的學。在講授Unit 6 Section 3a An Accidental Invention時,教師始終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引導并激勵他們,發揮其內在潛能。
Unit 6 Section 3a An Accidental Invention一課的設計與實踐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教師本身知識的有限性,以及選取文本材料的單一性,沒能旁征博引,雖然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和激發了其潛能,但是由于受到課堂時長的束縛,未能在實踐中真正發揮它的有效性。
課程改革倡導探索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根據他們的認知和心理發展水平,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提高其興趣和積極性,更好地幫助其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最終達到提高其英語學習能力的目的(教育部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