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市場,是人們一日三餐所用食材的重要來源地。但如今在生活超市和電商社區團購等的嚴重沖擊下,菜市場面臨著生存危機。與清晨散著步去菜市場買菜的生活方式相比,年輕人似乎更加青睞只需要動動手指下單就可以送上門的外賣、團購,或者下樓走幾步就能到達的生活超市。那么,這樣的趨勢下,未來還會有傳統菜市場嗎?面對互聯網消費的爆發式增長,傳統菜市場的出路又在何方?聚焦菜市場的“過去”和“現在”,也許就能找到“未來”的答案。
人類之間食物的交易行為,是人類文明中最古老的現象之一。對華夏民族而言,菜市場的起源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代,據《周易·系辭》記載: “(神農氏)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氏設立集市,規定百姓可以在中午時進行貿易,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物資,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市集的由來。
“市”在古代也稱作“市井”,這是因為最初的交易很多都是在井邊進行的。《史記正義》日: “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賣,因成市,故云市井。”井邊不僅人流量大,方便做買賣,還能供商人、牲畜飲水之用。古時的這一遺風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新中國成立,仍能在一些鄉鎮中見到。 “市井”一詞也一直沿用至今。
國內最早的。現代,,室內菜市場要屬19世紀90年代年建立于上海法租界的菜市場,當時是為方便租界里的外國人生活而設立。民國時期,廣州等地的市政府開始營建面向廣大居民的菜市場。北京著名的東單市場也建于這一時期。但因為當時政府財力不濟,再加上時局動蕩,新建的菜市場數量也不多。
新中國成立后,菜市場成為城市食品分配體系的樞紐,數量激增,蓬勃發展。
在統購統銷的年代,國家控制著肉菜等生鮮食品的分配。在每個區,菜市場就是負責分配的核心站點,每個菜市場還附屬著數個深入到居民區的小菜店。
菜市場當時屬于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菜市場的攤販也就是國企員工,其中掌握著肉類等稀缺產品銷售的攤販尤其吃香,是人們眼中的“香餑餑”。在“工業學大慶”時期,為了滿足“三班倒”的工人的生活需要,還有24小時營業的菜市場。彼時,菜市場已經烙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菜籃子工程”把菜市場建設推向了新的高潮。當時有的城市規劃規定,在人口達到十萬人的居民區,十分鐘步行半徑內,必須設置至少一個菜市場。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許多菜市場都是這個時期所建。也就是說,在生活超市出現之前,菜市場在賣菜行業處于壟斷地位。
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菜市場所有權發生變化,其結構也復雜化,各地市政府只保留少數菜市場的所有權,這也就意味著菜市場不再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必要組成部分,而是加入動態的市場競爭中,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
20世紀90年代末,超市興起。2010年前后,社區菜店、網購冒尖。2020年前后,基于電商平臺的社區團購遍地開花。在一輪輪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的確有不少菜市場被淘汰了,但是很多菜市場依然屹立不倒,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對于許多人而言,逛菜市場已經成為生活的習慣,是割舍不掉的煙火氣。(摘編自:《城市化進程中的菜市場生存之道》, “搜狐網”;《陜西I省志·民俗志》,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鐘淑如《為什 么我們需要菜市場?一位人類學家的田野觀察》, “食通社
Foodthink”微信公眾號。圖源:新浪網)
菜市場這個地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接地氣”o不像大型商場,菜市場滿足的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菜市場,你可以看到熱情叫賣的商販,可以看到新鮮蔬果上折射晨光的露王朱,可以看到往來其間的大爺大媽……菜市場是當地生活的小小縮影。想要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也可以通過這小小的菜市場窺一斑而知全豹。
北京三源里菜市場
1992年開張的北京三源里菜市場是聞名全國的“網紅”菜市場。在這里,幾乎可以買到國際上一切食品的原材料,這是三源里菜市場“火”起來的初始原因,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跨界合作,這個面積并不算大的菜市場越來越“出圈”。
近年來,三源里菜市場陸續開展了多次跨界合作。如知識付費平臺“得到”于201 8年在這里舉辦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的新書首發儀式,并開設了一場“菜市場遇見經濟學”的主題展:2021年,藝術家邱志杰更是將“民以食為天”書寫展搬到三源里菜市場,以自己書寫的內容替換菜市場里的文字,實現了藝術的“在地化”。
蘇州雙塔市集
位于蘇州古城核心區的雙塔市集,于201 9年末更新改造后,一躍成為蘇州的“網紅”地標。
現在的雙塔市集,融入了很多蘇州文化元素:鋪位標識等是用書法字體重新編排的蘇州碼子;小吃區的招牌則以蘇州桃花塢年畫的桃紅柳綠為底色,搭配用蘇州菜市場萬花筒方言寫就的小食名稱。同時,市集還以委婉動人的蘇州評彈為聲樂背景,并用上了體現江南農家情調的陳設,帶來滿滿的姑蘇韻味。
雙塔市集還新增了許多不同的商業業態,以豐富菜市場的功能。在市集,人們不僅可以買到最新鮮的食材,還可以吃到味道最正宗的蘇州小食。咖啡店、小酒館、表演舞臺以及室外的可移動休閑區域等,更使得雙塔市集成為一個兼具多種社區生活服務與生活美學的多功能復合空間。
成都青羊小區綜合市場
如果你問一個成都人,平時都在哪兒買海椒面兒?他多半會給你指,青羊小區綜合市場,并且囑咐你一定要記得跟老板交代,香的辣的,一半一半,多要芝麻。這里還有各種“深藏不露”的“蒼蠅館子”,比如許姐春卷、軍屯鍋盔、王記老幺肥腸粉。坐在開了30多年的面館“眼鏡面”,點一份必吃的素椒雜醬面,幾口吃下來,一身熱汗,面紅,心里卻敞亮、舒爽。許多本地人之所以離不開這個地方,或者離開之后又再回來,也是因為這一種地道的家鄉食物的記憶。
[摘編自: 《老菜場“玩出”跨界新時尚》,《消費日報》2021年11月1日;《中國八個最美菜市場》, “物道”微信公眾號( ID:Ⅵrudaoone)。圖源: “邱志杰工作室”微信公眾號, “雙塔市集”微信公眾號,鄭防璨攝影作品]
受爾蘭英國市場
英國市場位于愛爾蘭科克郡科克市,是愛爾蘭最著名的“古董級”菜市場。這不是一家普通的菜市場,古風猶存的它在2011年曾經吸引英國女王的到訪。
英國市場起源于1610年,享有愛爾蘭乃至英國最好的食材市場的美名。這里的牛肉來自在肥沃的牧場吃著天然草料、呼吸著山間清新空氣的牛;海鮮則產自附近的卡斯爾頓貝爾小鎮,它所在的科克郡西南角的比埃拉半島據說擁有全世界最干凈、最純凈的海水;三文魚更是生長在流經科克郡的利河中。
這個曾經留有民族壓迫(愛爾蘭曾被英國統治了數百年)痕跡的農貿商品市場,現在已完全變為“愛爾蘭制造”。在市場中,熟人見面互相打著招呼,穿梭于瓜果、肉食、調味品攤子之間,這就是科克人的日常。這是一處可以觀察科克人的日常生活,感受這座城市脈動的好地方。
荷蘭鹿特丹繽紛菜市場
位于荷蘭鹿特丹的繽紛菜市場, “刷新”了集市顏值新高度。作為荷蘭的標志性建筑,其屢屢被媒體評為全世界最漂亮的集市之一。整個菜市場11層高,外形呈優雅的馬蹄形。菜市場上方的弧形玻璃幕墻繪滿荷蘭傳統食物,這些五彩斑斕的蔬果、花卉等圖案為整個空間增添了浪漫迷幻的氣息。菜市場內部商鋪陳列則一反常規,攤位設計成透明色,整體營造出更為開闊、干凈的視覺效果,堪比美術館。
美國農夫市場
在美國,80%以上的生鮮交易被沃爾瑪等超市巨頭壟斷。除了超市,美國其實也有菜市場。美國的菜市場一般叫作farmers' market,直譯是“農夫市場”,主要供附近的農民售賣自家地里出產的水果、蔬菜等。與路邊攤不同的是,它的開放時間比較固定,人流量一般也會很大。
美國的農夫市場沒有中國菜市場那么多,但仍超過8000家。比較著名的有紐約的聯合廣場農夫市集、舊金山的輪渡廣場農夫市場、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農貿市場、賓夕法尼亞州的蘭開斯特中央市場等。其中蘭開斯特中央市場自18世紀時就有了,存續了200多年,如今依然興旺。
農夫市場除了蔬菜、水果,有的還賣面包、熱狗、鮮花、衣服、手工藝品等,有的還會有咖啡館、餐館、紀念品商店等。從這一點來說,美國農夫市場更像中國農村的集市。
農夫市場常會吸引一些流浪歌手或樂隊來“蹭流量”,這也為其本身帶來更多的趣味。
一般大型的農夫市場開放的時間較長,有的甚至每天都開,并已經發展成為當地的景點。小鎮上小型的農夫市場一般就周末的上午至下午兩三點開放;也有一些安排在周二或者周五開放,每周只開放一兩天。
農民們通過農夫市場養家糊口,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也為周邊社區提供更多元的消費和休閑方式。 (摘編自:《英國市場——愛爾蘭科克郡英國市場旅游指南》,博雅文化旅游網; 《國外著名的菜市場,全球最美的三大菜市場》,搜狐網;費鵬輝《你知道嗎,美
國也有菜市場,而且超過8000個》, “玉壙”微信公眾號。
圖源: “半畝方塘夢”微信公眾號)
菜市場也有文化意義,正是在時代一輪又一輪的淘汰與改造中,其文化意義得以創造與彰顯。那些本土的、能夠展現當地特色的菜市場經過大;良淘沙,成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存在的證明。視線聚焦一:互聯網巨頭盯上賣菜,傳統菜市場何去何從?
互聯網巨頭:以后除了詩和遠方,還有殺魚送蔥
2020年是社區團購的大火之年,火到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場。
比如美團的“美團優選” “美團買菜”,拼多多的“多多買菜” “快團團”,滴滴的“橙心優選”。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有“盒馬鮮生” “盒馬云超”兩個子品牌。騰訊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賽道, “興盛優選”等平臺都相繼得其注資……
在互聯網巨頭們為快速搶占市場發放的高額補貼的“誘惑”下,我們異常歡快地“薅起羊毛”,同時也開始好奇:一貫以科技創新為發展核心的互聯網企業,怎么盯上了賣菜殺魚的生意?
其實主要原因是互聯網市場已經高度飽和,用戶紅利逐漸消失,互聯網企業開始尋求新的增長點,于是盯上了買菜這一民生生意。
尤其近兩年,在疫情背景下人們的消費場景加速轉移,外出聚餐的機會大量減少,改自己買菜做飯,于是線上買菜的需求及頻次提升。互聯網巨頭也加大資本投入,快速搶奪用戶,不斷發展新的業態,紛紛加入零售戰場。
但從2021年生鮮電商占生鮮零售的比值不足10%這一情況來看,互聯網企業巨大的資金投入并未能改變現有的生鮮零售格局,且不斷有生鮮電商宣布退場。
按照互聯網企業傳統的流量思維,它們喜歡通過資本補貼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市場寡頭就會反向收割用戶。但當它們進入生鮮零售行業時,發現這一打法失靈,一旦沒有了補貼,用戶就跑去別的地方買菜。這是因為,生鮮零售天然的商品屬性及眾多消費渠道,讓互聯網巨頭難以在短時間內通過投入大量資本來搶奪用戶,生鮮零售電商化需要企業長期深耕供應鏈及渠道。(摘編自:《今年互聯網巨頭死磕“買菜”,社區團購會如何影響
農業發展?》, “陳曉斌講農業”百度號;《[階段思考]
說說互聯網賣菜那些事》, “指南看零售”微信公眾號)
傳統菜市場何云何從?
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電商,傳統菜市場何去何從?
傳統菜市場中的菜販多為個體經營戶,其日常經營需要考慮租金、存儲、損耗、人工等各種成本,抗風險能力較弱,因而菜價相對較高,也鮮少有打折優惠等活動。此外,傳統菜市場自身硬件環境和經營理念相對落后。一些菜市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規范,普遍存在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等現象,視覺體驗效果較差。再者,傳統菜市場貨源相對復雜,溯源難度大,當食材出現衛生、質量等安全問題時難以追究責任。另外,在防疫的背景下,人流量大、人員密集的傳統菜市場面臨的衛生防疫任務艱巨。
總而言之,在多種因素影響下,近年來,人們對劣勢明顯的傳統菜市場的認同感和忠誠度不斷降低,傳統菜市場的客流量有所下降,其中年輕人消費群體的流失最為嚴重。傳統菜市場面臨著相對嚴峻的生存困境。
觀點對對碰
@呆呆Mark:買菜這種事,還是需要有點人情味的地方!個人堅決抵制電商平臺。
@Winny:傳統菜市場再怎么變花樣都不如降低攤位租金,好讓菜販們降低菜價來讓客戶回流。
@波子:有沒有想過,白領們忙得連好好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還有空去菜市場買菜嗎?想做飯了,就有菜送到家是多么好的一種服務。
@谷主:在電商平臺買菜雖然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先不說看不到實物不知道菜是否新鮮、給實體菜店帶來危機等問題,就一點也足夠引起人們的警惕:一層又一層的包裝,雖然讓菜看起來干凈衛生了,但它們很快就變成了一堆堆無法降解的垃圾。若任由其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視線聚焦二:都去網上買菜,哪些人會丟掉飯碗?
電商vs菜販: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社區團購日漸火熱,有觀點認為,這可能奪走數以萬計小菜販的生計。 “我消滅你,與你無關。”這句在互聯網行業多次被驗證的名言如今落在了賣菜這個行業,并有待未來的驗證。
為什么?社區團購的模式是,社區團購平臺根據用戶需求采購貨品,直接從倉庫發貨,然后送至團長指定的地點,由消費者自提。
“省去中間商的層層差價,再加上補貼大戰,你覺得小菜販能有幾成勝算?” “起早貪黑經營一家萊店,最后發現我們蔬菜的進價和人家的零售價一個樣。”有網友這樣留言。
為了應對電商平臺的沖擊,現在一些農產品批發市場也上線了自己的社區團購平臺,只做本地化運營,和電商團購平臺同臺競技。在“抖音”等社交平臺上,有菜販相繼發聲,對社區團購表示無奈。
(摘編自吳濤《電商賣菜站上新風口,社區團購會砸了菜販飯碗嗎?》, “中國新聞網”微信公眾號)片段寫作
去逛一逛菜市場,洗去內心的浮躁,讓自己沉淀下來,尋找更貼近柴米油鹽的生活方式。放慢我們的速度,用腳步去丈量菜市場,通過滿足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去獲得一種確定的微小的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能夠讓你在焦慮彷徨時重獲心安,點亮已經灰暗許久的心情。生活在城市的你如果想要在生活中找尋煙火味,不一定要坐車去炊煙裊裊的鄉野田間,你只需要鎖定離你家最近的那個菜市場。穿上寬松的衣服,挎上一只菜籃,或者僅僅帶上你空空如也的胃,向菜市場進發,你就可以感受到最真切的煙火氣。
現象多棱鏡
你見過凌晨3點的菜市場?
菜市場之所以能生機勃勃,是因為有人為它積蓄力量。
你見過凌晨3點的菜市場嗎?
凌晨3點,菜攤老板們就開始為這一天的“爭奪戰”做準備了。
要知道,在菜市場做生意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每天都在循環往復,顧客來來去去,他們大部分是附近的餐館經營者和街坊四鄰。
中國人對食物的追求向來是十分執著的,因而菜的質量對于菜攤老板來說無比重要,它是每一位老板在菜市場立足的根本。為此,老板們必須在凌晨3點左右趕到批發市場。
那時候的批發市場,已是人頭攢動,四面八方都是起早摸黑帶著貨物而來的菜農,菜攤老板必須在一簇簇燈光下,從一位位“對手”手中搶到最新鮮、品相最好的貨。
把新鮮的肉和菜運回來后,還需要細心地整理和清洗,再堆疊擺放。
早上的菜市場,時間是非常短促又緊張的。為了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準備就緒,許多攤位都是夫妻上陣。忙不過來的時候,全家都來打下手。
這種現象在菜市場很常見,畢竟小小的菜攤,承載的可能是全家的生計,馬虎不得。
“勤勞”和“堅持”這兩個詞是菜市場里每一位菜攤老板的真實寫照,也正是這些珍貴的品質讓菜市場充滿了力量。
(摘編自哆大咖《菜市場: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知乎網”片段寫作
在人生的這場旅途中,如果過于執著于目的地,那就會錯過路上迷
人的風景。比如彌漫著溫暖橘色的落日,天邊透亮的星,當然,還有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場。菜市場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無數個角落,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菜市場,就是這樣看似平平無奇并且無處不在的菜市場,是最容易被我們錯過卻又不可錯過的風景。
在菜市場,你可以看到凌晨3點就起床搶貨的菜商,可以看到幾個小時前才剛從地里采回來的新鮮蔬果,可以看到普通人為了生活奔波而流下的辛勞汗水……這一刻,你達達的馬蹄聲不再是一個錯誤,你不是過客,而是歸人。你,我,他,都在為了生活奮斗。時間這個幕后推手催促著我們往前走,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忙著趕路的同時,也要記得適時放慢腳步,看一看路上的風景。視線聚焦三:未來還會有菜市場嗎?
在物流與電子商務高度發達的今天,電商社區團購與生活超市的優勢明顯,那么傳統菜市場真的會消失嗎?傳統菜市場有沒有別的出路呢?
觀點一:未來10年內,菜市場或將被取代
未來10年內,傳統意義上的菜市場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網上菜市場與生鮮自動販賣機。畢竟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其滲透到生鮮行業是必然的,且這種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深入。
生鮮自動販賣機相對于傳統菜市場,有以下優勢:
1.生鮮自動販賣機可冷凍,可冷藏,保鮮保質效果好。
2.明碼標價,杜絕缺斤短兩現象。
3.庫存管理更規范,減少商品積壓問題。
4.提供溯源服務,保證食品安全。
5. 24小時全天候運營,給市民提供極大的便利。
6.無須店員守值,運營成本低。
傳統菜市場的最大優勢是能夠銷售各類鮮活產品。但隨著網上菜市場運營機制的逐步完善和生鮮自動販賣機的普及,以及越來越多的人能接受冰鮮肉,而不再要求非現宰不可的趨勢,傳統菜市場將逐漸沒落甚至退出歷史舞臺。 (摘編自《D5克預測:未來10年菜市場或將消失被取代》, “家博匯”微信公眾號)
觀點二:未來,菜市場還會繼續存在
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菜市場成了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被視為文明的障礙、收入的洼地、低技能產業等。如此種種,加上前有超市,后有電商,現在又有社區團購等新型業態的夾擊,以及年輕人消費習慣和品位的變化,菜市場的未來似乎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想讓菜市場繼續生存下去,高呼菜市場的人文價值并不足夠。歸根結底,菜市場是買賣菜的地方,如何吸引年輕人去菜市場,如何讓菜市場適應城市更新的節奏,才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除了引入奢侈品牌這種博眼球的手法,也有很多菜市場在核心業務上動腦筋。
只要還有熱愛買菜做飯的人們,只要城市管理者對菜市場采取具有包容性的治理方式,我們就有理由相信,菜市場未來還會繼續存在,而且會更多樣、更精彩。
(摘編自鐘淑如《未來還會有菜市場嗎?》, “食通社Foodthink”微信公眾號)
菜市場改造:新煙火主義vs“網紅風”
近幾年,潮流品牌、名人、綜藝節目等和菜市場的聯動格外頻繁。無論是奢侈品牌普拉達聯名上海烏中市集,還是經濟學家薛兆豐在三源里菜市場辦新書簽售,抑或是《樂隊的夏天》在菜市場開唱,等等,都給菜市場帶來了不少流量,年輕人的目光紛紛聚焦到了菜市場這片煙火地。但是熱鬧過后呢?
以烏中市集為例,改造后的市場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打卡地”。年輕人蜂擁而至,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卻在普拉達的包裝袋,更有甚者,在拍完照之后把普拉達的包裝袋留下,把菜隨手丟進路邊的垃圾桶。這是現代版的“買櫝還珠”,還是商業營銷下的本末倒置?
說到底,菜市場存在的意義還是服務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當層層華麗的外包裝不再具有吸引力,消費者最終還是會回歸菜市場的“實用性”。那么菜場該如何“自救”,以趕上時代浪潮呢?
現象多棱鏡
數字技術十傳統菜市場=?
就菜場改造而言,能趕上數字化時代的浪潮,讓數字化技術為傳統菜市場賦能,那么這將是菜市場的一次新生,是絕處逢生的好機會。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已經有傳統菜市場進行了數字技術的應用。如攤主可利用智能收銀電子秤實時記錄食材的價格、銷售數據等信息,實現實體菜市場線下交易的標準化.使得運營數據可靠、易追蹤。也有菜市場商家借鑒“智慧零售”的新思想,建立統一的在線交易平臺,利用實體菜市場營銷引流;融入社區服務思想,讓客戶可以在線下單并享受配送服務,為社區里時間緊張的上班族、思想前衛的年輕人和腿腳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活購物服務。
(摘編自井道龍、嵇正龍《數字化賦能傳統菜市場的挑戰及對策探析》,
《山西農經》2022年第8期)各家賞讀
古龍說,當一個人對生活失去希望,就放他去菜市場。張愛玲也曾在《公寓生活記趣》中寫道: “看不到田園里的茄子,到菜場上去看看也好。”有很多名家都表達過對菜市場的情有獨鐘,將菜市場作為小說創作的主要背景或主要描寫對象的,卻較為罕見。法國自然主義作家左拉就在他的《饕餮的巴黎》中對巴黎中央菜市場進行了細致生動的描述,讓人身臨其境。
饕餮的巴黎 (法)左拉
太陽斜斜地射在朗布多街,照著各家的門面,在這些門面的中央,陀螺街的口子形成一個黑洞。但是弗洛蘭只留心于那家對著晨曦敞開而且輝煌的大熏臘店。
這家店幾乎就在陀螺街的角兒上,外表使人悅目。它是帶笑容的,全身是有光彩的,列著許多在店里的大理石材的白色叢中歌唱的顏色奪目的圓釘子。招牌上的“葛呂和格拉臺勒”兩家的姓,是用泥金寫在淺顏色的油漆底子上的,嵌在一個雕著枝葉交錯的框子里,上面蓋著一塊玻璃。門面兩側的臨街嵌板,也同樣畫著畫和蓋著玻璃,畫了許多臉兒胖胖的天使們在肉類罐頭、豬排和成串的香腸堆中游戲;而那些裝飾在螺旋和思路點撥
《饕餮的巴黎》是左拉二十卷巨著《盧貢一馬卡爾家族gt;中的第三部。整套小說的副標題是“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它不僅研究了一個家族中的血緣和環境問題,還“用事實和感覺描寫出這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并且在各種風俗和事件的細微末節中刻畫這個時代”。
菜市場恰恰是能夠體現特定時代的社會風貌的一隅,但是在中外文學史中都鮮少有以之為主要背景的小說。藤葛中的靜物,具有一種屬于水彩畫那樣的柔和風韻,使得那些鮮肉都于其間取得果醬般的玫瑰色。而且,陳列貨品的櫥窗,就安在這個可愛的圈子里。柜板上鋪著一層藍色紙屑;有些處所,許多薇蕨的葉子巧妙地排著,更換了某些盤子旁邊所繞的綠叢。這是美品的世界、酥品的世界、腴品的世界。最前一排,在頂低的處所,靠著玻璃,有一排盛著熟肉糜的小罐子,列在許多盛著龍蝦的小罐子之間。許多去骨熟前腿,帶著面包式的圓圓面目和被綠色裝飾品裹好的脛骨,列在上層。接著就是大盤子了:有史特拉司堡的熏舌子,紅紅的,刷亮的,擺在淺顏色的小香腸和豬蹄子旁像是出血;有血香腸,黑黑的像蛇一樣盤著;有熏香腸,成對地疊著;有大香腸,裹著銀色的外衣;有肉餡酥餅,熱烘烘的,插著標明種類的小旗子;有大火腿和大片的小牛肉和豬肉,都擺在冰糖樣的透明凍膠里凍著。在頂靠里面的地方,另有許多大罐子,盛著凝在豬油池里的肉和肉糜。在大大小小的盤碟之間,在那層藍色紙屑之上,放著許多盛蘑菇之類的玻璃小盂,許多盛凍鵝肝的小瓦缸,許多盛沙丁魚和金槍魚的漆光照人的白鐵盒子。一盒乳白色的干酪和另一盒灌著奶油菜泥的海螺,都隨意地放在兩只角兒上。最后,很高很高,從一根狼牙式的桿子上,垂下整串的小香腸、大香腸、粗而短的瓜形香腸,對稱地掛著,像是一些富人家里縛帷幕之用的穗子和繩子;這些香腸的后面,襯著一層鏤空的薄紗,露出它們的白而有肌肉的花邊和空影。而在這座“五臟廟”的最后的祭壇上,那些薄紗的稍兒的中央,兩簇紫紅的蝴蝶花之中,那地方裝點了一個方的水池,池中擺著些玲瓏假山石,有兩尾紅魚不斷地游泳。
(節選自左拉《饕餮的巴黎》,李青崖譯)《饕餮的巴黎》以自然主義的手法重現當時社會的經濟現象與市民階層的生活,其中菜市場中的饕餮情狀正是大資本與大企業的象征。自然主義以“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為出發點,正如左拉所說: “我看見什么,我說出來,我一句一句地記下來,僅限于此;道德教訓,我留給道德家去做。”
整部《饕餮的巴黎》對巴黎中央菜市場的觀察細致入微,將其描寫得活色生香。小說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個角度描寫了菜市場的人聲鼎沸、食品陳列的琳瑯滿目,其中對色彩的描寫尤其突出,展現出了一幅色彩斑斕的菜市場全景圖。節選部分,左拉對熏臘店進行了細致描繪,有精美的店招、陳列貨品的櫥窗、櫥窗里繁復的陳設和誘人的食物……甚至還描寫了盛放食物的不同容器:小罐子、大盤子、大罐子、玻璃小盂、漆光照人的白鐵盒子、狼牙式的桿子……如此細致的描繪,構成了一個“美品的世界、酥品的世界、腴品的世界”,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左拉之所以能對菜市場有如此豐富的描寫,是因為他為了搜集寫作素材,詳細記錄過中央菜市場在陰晴雨雪、清晨日暮中的不同面貌,考察過其中各式各樣的食品店。這是真實的存在,所以豐富——寫作離不開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感悟。中國的日夜
張愛玲
又一次我到小菜場去,已經是冬天了。太陽煌煌的,然而空氣里有一種清濕的氣味,如同晾在竹竿上成陣的衣裳。地下搖搖擺擺走著的兩個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個像碎切腌菜,一個像醬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漬,像關公頷下盛胡須的錦囊。又有個抱在手里的小孩,穿著桃紅假嗶嘰的棉袍,那珍貴的顏色在一冬日積月累的黑膩污穢里真是雙手捧出來的,看了叫人心痛,穿臟了也還是污泥里的蓮花。至于藍布的藍,那是中國的“國色”。不過街上一般人穿的藍布衫大都經過補綴,深深淺淺,都像雨洗出來的,青翠醒目。
一個賣橘子的把擔子歇在馬路邊上,抱著胳膊閑看景致,扁圓臉上的大眼睛黑白分明。但是,忽然——我已經走過他面前了,忽然他把臉一揚,綻開極大的嘴,朝天唱將起來: “一百只洋買兩只!一百只洋兩只買咧!伙頤!一百只洋賤末賤咧!”這歌聲我在樓上常常聽見的,但還是嚇了一跳,不大能夠相信就是從他嘴里出來的,因為聲音極大,而前一秒鐘他還是在那里靜靜眺望著一切的。現在他仰著頭,面如滿月,笑嘻嘻張開大口吆喝著。那種愉快的空氣想起來真叫人傷心。
有個道士沿街化緣,穿一件黃黃的黑布道袍,頭頂心梳的一個灰撲撲的小髻,很像摩登女人的兩個小鬈疊在一起。黃臉上的細眼睛與頭發同時一把拉了上去,也是一個苦命的女人的臉相。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紀,但是因為營養不足,身材又高又瘦,永遠是十七八歲抽長條子的模樣。他斜斜握著一個竹筒,“托——托——”敲著,也是一種鐘擺,可是計算的是另一種時間,仿佛荒山古廟里的一寸寸斜陽。時間與空間一樣,也有它的值錢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蕪。不要說“寸金難買”了,多少人想為一口苦飯賣掉一生的光陰還沒人要。(連來生也肯賣——那是子孫后裔的前途。)這道士現在帶著他們一錢不值的過剩的時間,來到這高速度的大城市里。周圍許多繽紛的廣告牌、店鋪,汽車喇叭嘟嘟響;他是古時候傳奇故事里那個做黃粱夢的人,不過他單只睡了一覺起來了,并沒有做那么個夢——更有一種惘然……那道士走到一個五金店門前倒身下拜。當然人家沒有錢給他,他也目中無人似的,茫茫地磕了個頭就算了。自爬起來, “托——托——”敲著,過渡到隔壁的煙紙店門首,復又“跪倒在地埃塵”,歪垂著一顆頭,動作是黑色的淤流,像一朵黑菊花徐徐開了。看著他,好像這世界的塵埃真是越積越深了,非但灰了心,無論什么東西都是一捏就粉粉碎,成了灰。我很覺得震動,再一想,老這么跟在他后面看著,或者要來向我捐錢了——這才三腳兩步走開了。
從菜場回來的一個女傭,菜籃里一團銀白的粉絲,像個蓬頭老婦人的髻。又有個女人很滿意地端端正正捧著個朱漆盤子,里面矗立著一堆壽面,巧妙地有層次地摺疊懸掛。頂上的一撮子面用個桃紅小紙條一束,如同小女孩頭上扎的紅線把根。淡米色的頭發披垂下來,一莖一莖粗得像小蛇。
又有個小女孩拎著個有蓋的鍋走過,那鍋兩邊兩只絆子里穿進一根藍布條,便于提攜。很寬的一條藍布帶子,看著有點臟相,可是更覺得這個鍋是同她有切身關系的, “心連手,手連·心”。
肉店里學徒的一雙手已經凍得非常大了,橐橐拿刀剁著肉。柜臺外面來了個女人,頭發依舊燙得蓬蓬松松擼向耳后,臉上有眉目姣好的遺跡,現在也不疤不麻,不知怎么有點凸凹不平,猶猶疑疑的。她口鑲金牙,黑綢皮袍卷起了袖口,袖口的羊皮因為舊的緣故,一絲一絲膠為一瓣一瓣,紛披著如同白色的螃蟹菊。她要買半斤肉,學徒忙著切他的肉絲,也不知他是沒聽見還是不答理。她臉上現出不確定的笑容,在門外立了一會,翹起兩只手,顯擺她袖口的羊皮,指頭上兩只金戒指,指甲上斑駁的紅蔻丹。
肉店老板娘坐在八仙桌旁邊,向一個鄉下上來的親戚宣講小姑的劣跡。她兩手抄在口袋里,太緊的棉袍與藍布罩袍把她像五花大綁似的綁了起來;她掙扎著,頭往前伸,瞪著一雙麻黃眼睛,但是在本埠新聞里她還是個“略具姿首”的少婦。 “噢!阿哥格就是伊個!阿哥屋里就是伊屋里——從前格能講末哉,現在算啥?”她那口氣不是控訴也不是指斥,她眼睛里也并沒有那親戚,只是仇深似海。如同面前展開了一個大海似的,她眼睛里是那樣的茫茫的無望。一次一次她提高了喉嚨,發聲喊,都仿佛是向海里吐口痰,明知無濟于事。那親戚銜著旱煙管,穿短打,一只腳踏在長板凳上。他也這樣勸她: “格仔閑話倒也覅去講伊咾……”然而她緊接著還是恨一聲: “噢!儂阿哥囤兩塊肉皮儂也搭伊去賣賣脫!”她把下巴舉起來向墻上一指;板壁高處,釘著幾枚釘,現在只有件藍布圍裙掛在那里。
再過去一家店面,無線電里娓娓唱著申曲,也是同樣的入情入理有來有去的家常是非。先是個女人在那里發言,然后一個男子高亢流利地接口唱出這一串: “想我年紀大來歲數增,三長兩短命歸陰,抱頭送終有啥人?”我真喜歡聽,耳朵如魚得水,在那音樂里栩栩游著。街道轉了個彎,突然荒涼起來。迎面一帶紅墻,紅磚上漆出來栳栳大的四個藍團白字,是一個小學校。校園里高高生長著許多蕭條的白色大樹;背后的瑩白的天,將微欹的樹干映成了淡綠的。申曲還在那里唱著,可是詞句再也聽不清了。我想起在一個唱本上看到的開篇: “譙樓初鼓定天下……隱隱譙樓二鼓敲……譙樓三鼓更凄涼……”第一句口氣很大,我非常喜歡那壯麗的景象,漢唐一路傳下來的中國,萬家燈火,在更鼓聲中漸漸靜了下來。
我拿著個網袋,里面瓶瓶罐罐,兩只洋瓷蓋碗里的豆腐與甜面醬都不能夠讓它傾側,一大棵黃芽菜又得側著點,不給它壓碎了底下的雞蛋;扶著挽著,吃力得很。冬天的陽光雖然微弱,正當午時,而且我路走得多,曬得久了,日光像個黃蜂在頭上嗡嗡轉,營營擾擾的,競使人癢刺刺地出了汗。我真快樂我是走在中國的太陽底下。我也喜歡覺得手與腳都年輕有氣力的。而這一切都是連在一起的,不知為什么。快樂的時候,無線電的聲音,街上的顏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憂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國的泥沙。總之,到底是中國。(節選自張愛玲《中國的日夜》,
有刪改)思路點撥
與左拉描寫巴黎中央菜市場時重點寫食品店的裝潢和商品陳列不同,張愛玲描寫上海菜市場時更突出了人,表現出菜市場的中國味。首先以穿藍布衫的一般人為對象描繪出中國人的群像,接著細致描寫挑擔賣橘人叫賣的聲,身著黑布道袍、頭頂梳小髻的化緣道士的相,從菜場回來的女人的形,肉店老板娘的態……結尾處,張愛玲發出了“我真快樂我是走在中國的太陽底下”的感嘆。
本文寫于抗日戰爭勝利兩年后的解放戰爭期間。那時,百姓短暫地重歸于日常生活中,菜市場又熱鬧起來。“我”拎著裝著瓶瓶罐罐的網袋,快樂地走在中國的太陽底下,感慨著“即使憂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國的泥沙”。雖然當時還在內戰,可是歷經十四年的抗日戰爭的勝利來之不易,作者珍惜這浴火重生的國家。菜市場的家常是非、熱鬧非凡,是確認此刻山河仍在的依據。
毛姆曾經從惠特曼的詩里得到過啟悟:“詩不一定要從月光、廢墟以及患相思病的少女的悲吟中才能找得到。詩一樣存在于街頭巷尾、火車站、汽車上,也存在于工匠的勞動、農婦們單調無趣的工作里,存在于工作以及休閑的任何時刻。一言以蔽之,整個生活,以及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找到詩。”本文中,張愛玲對千家萬戶認真生活的細節以及人情世故,懷著一種熱烈真切的喜愛。讀張愛玲的散文,我們能夠發現她總能在世俗生活中尋找快樂——生活本身的豐富性就充滿詩意。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汪曾祺曾說: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逛菜市場曾是人們一天之中不可或缺的事情。可如今,隨著電商社區團購的蓬勃發展,很多年輕人不愿再光顧菜市場。許多菜市場,都面臨著被關停、拆遷或改造的命運。
未來的現代都市生活中,傳統菜市場會退出歷史舞臺嗎?
對以上問題,你怎么看?請結合現實,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亂花李用琳 指導老師:高玉嬋
我曾無數次到過那里。
我住的地方原來只是個偏僻的小城。家南頭的步行街是這里最繁華的地段,小攤小販很多。在一條狹長的巷子里,你能明晰感受到的是接踵的人群,尤其是早上。那時還沒有重復播放廣告的擴音器,只有幾近嘶吼的叫賣聲與稱不上悅耳的土話吆喝。爺爺是這里的常客,他一眼看過去就知菜的好賴。他總開著老舊的電瓶車載著我,躲避過驚險的來來往往。菜市場的最西邊有幾家早餐鋪子,他把我放在某一家吃早飯,就到對面去挑選食材。我注視過太多次他的背影。
后來,這座不起眼的小城不知走了怎樣的好運,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還有了不少摩登商場。人們被夜晚發著紅光綠彩的高樓大廈吸引,像受到現代化的邀約,走進去成了一種熱潮。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擠進觀光電梯,我也為這絢麗所吸引,對其充滿著好奇。
爺爺卻不同。他說那些高樓的玻璃幕墻雖然好看,但會傷他的眼睛。“而且我是路癡,怕在里面找不著路。”他的皺紋在這一刻有一絲加深。我說他古板。我不再跟著他去菜市場了。
后來樓越蓋越高,菜市場越來越小,蜷縮在城市的一隅。我甚至需要好好去尋找它的存在了。更加顯眼的是外賣騎手構建出的新的物流網,于是我們更惰于走進那個小地方。我以為它已經失去了生機。正像沙灘的沙子,烈日下只有被蒸干的結局,此刻在潮濕和熱氣之間感受剝離。 “它變成了一個老東西。”我說。
我興許與它還有聯系。
快過年了,爺爺問我: “走嗎?幫我拿些東西。”我應聲,走上了我幾近遺忘的道路。然而愈是靠近它,愈是靠近記憶。魚和肉的腥氣撲鼻而來,夾雜著我能感知到的苦與甜,鮮活與嘈雜。我在樓下站定,一種模糊的情感涌上我的心頭。爺爺領我上去。當我撩起透明的簾幕,站在一邊看爺爺挑選食材,感到一切變了,一切又好像沒變。大概是因為春節前,還是有很多人穿梭其間。菜販還是趕著一大清早將他的收獲整整齊齊地擺放在自己的攤位前,還是有討價還價的聲音,還是能看見有人將菜拿起細細挑選。攤主們有的熱臉逢人便笑,有的冷臉但動作麻利。有的老店前依舊排起長隊,有的新來者做起直播賣菜……百態可見。置身菜市場,那些聲音沒過我的耳朵,激起了我莫名的愧怍。
“咱們回家了。”
“唉!來了。”
當我走出菜市場,對面高樓的玻璃幕墻正閃爍著耀眼光芒。我回過頭,似乎剛才的記憶被瞬間隔斷了。它還像一個舊物件靜坐在街角。我的鄙夷,又默默滋長。緘默無聲地吶喊,死去的不只是菜市場。
“亂花漸欲迷人眼”,不知道我們有時是否對生活進行了錯誤的解釋,埋葬了前進的糧資。
.
這是一個關于“回家”的故事——在城市鋼筋混凝土的冷漠中,尋找人間煙火,奔向溫暖的生活。文章將菜市場的變遷融入祖孫兩代人的生活中,流露出的情感真實自然,令人動容。讀至結尾,我們不僅為作者找回因“亂花”迷眼的自己而欣慰,更為人間煙火依然氤氳出溫柔的光芒而慶幸。
本文結尾發出的疑問,更令人深思。是否所有的“時代之花”都能芳香四溢,永不凋零,抑或只是曇花一現?在這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代,我們需要撥開絢麗而又冗亂的花叢,去嗅取生活的真諦。而菜市場獨有的生活氣息,平凡又有趣,溫情且熱烈,是人們永遠都無法割舍的存在。
(南京市燕子礬中學高玉嬋)人間有味是清歡
武藝
指導老師:趙楠
小時候,我和姥姥有個約定——我陪她去菜市場,她陪我去菜市場旁邊的公園玩并獎勵我一根雪糕。就這樣我們走遍了大半個北京的菜市場和公園。那時候菜市場和公園還總是挨在一起,似乎買菜和逛公園于生活而言是“買一送一”的。姥姥是東北人,憑借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和極富感染力的東北話能走遍天下。講價什么的一律不在話下,更別說碰上旁邊的老頭、老太太向她打聽這菜新不新鮮、那瓜甜不甜了。有時候和一起挑菜的人嘮上兩句,回家做飯又能多幾個花樣。姥姥曾經嚴肅地跟我們說過,她不喜歡去超市,人家不讓扒拉菜——買菜不扒拉著挑挑看怎么行?有了一根雪糕的加持,我自然乖乖地幫著姥姥拎菜、擇菜,也因此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菜市場和廚房。
要說什么時候和泥土貼得最近,那必須是小時候坐在草地上玩泥巴,還有就是擇菜,運氣好的時候還能碰上窩在菜葉子里大吃特吃的菜蟲。張愛玲在《公寓生活記趣》中說,看不到田園里的茄子,到菜場上去看看也好。菜市場里的菜最新鮮,早上剛從地里拔出來,還帶著露珠呢。火紅的柿子摞了一車高,小白菜一捆一捆整整齊齊地躺在地上,切開的西瓜咧著嘴沖我笑,遠處的燒餅出鍋了,蒸汽晃動著大地。菜市場可能是城市里最貼近自然的地方,走在菜市場里,到處是田園,是生機,心情不自覺就好了起來。城市怎么能沒有菜市場呢?
后來我自己去買菜,問媽媽都是怎么挑茄子的。她說,挑皮不亮的,嫩。又問胡蘿}、、土豆,她說,挑順眼的。網購時大概沒有這樣的一面之緣了吧。王開嶺寫過一篇文章《多聞草木少識人》,我想去菜市場就是個聞草木、長見識的機會。
有一次我提著一袋山藥豆往菜市場外面走,竟有人問我這啥味,怎么做。我告訴他,山藥啥味這就啥味,熬粥的時候可以放上,營養價值很高。我竟然也被視為正經的小廚了,有點高興。還有一次看到一條新聞,居家線上學習期間,有個小學生每天跟著爸爸媽媽去菜市場出攤,窩在一塊放菜的板子下面上網課,我有點心酸。汪曾祺不光寫過自己到了一個新地方愛去逛菜市場,還寫最好能多聽懂幾種方言,這才能真正了解這個地方的人。在北京的菜市場里,你能聽見各地口音,這都是全國各地為了更好的生活而起早貪黑、賺錢養家的人啊。他們天還沒亮就去拉貨了,早上五六點剛從地里摘下來的菜就擺在你面前了。
逛逛菜市場,親近自然,聽聽市聲,活著多好啊。
其實不光是因為網絡的沖擊,菜市場早已悄悄遠離我們。作為“00后”的我,竟基本上沒見過可以買活雞、活鴨的菜市場。姥姥說當時為了防止“禽流感”的傳播,現宰活禽被徹底取締了。我想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而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下廚房了,有食堂,有外賣,就別提什么買菜、做飯了。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不得不承認菜市場于城市的地位逐漸下降。
但是不可否認,我們還有挽回菜市場的機會——對其進行改造升級。例如北京微風市集、上海烏中市集等,一改菜市場普遍臟亂差的面貌,裝修成精致的“網紅打卡地”。還有的菜市場經過整改,實現了生產、運輸等數據全公開,實現農貿市場智慧化。這將科技與傳統菜市場完美融合,既保證了菜市場的衛生質量,又大大吸引了人們前來光顧,兩全其美。
退一步講,即使菜市場真的消失了,我們也應該慢下來,好好享受買菜、做飯、吃飯的過程。看著一鍋張牙舞爪的菜葉在大火爆炒下慢慢收起棱角,安靜地躺下。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邊,享用熱氣騰騰的美食.其樂融融。人間有味是清歡嘛。亮點借鑒
從小愛觀察、愛寫作的武藝,會為了以“勞動者”為主題的習作細致采訪會木工的姨姥爺,會經常和家人共同品評作家的作品。這篇文章亦是她愛讀書、做生活“有心人”的極好見證。文章從童年跟姥姥去市場“扒拉菜”的生動經歷起筆,直寫到對逐漸遠去的傳統菜市場的不舍與懷戀。又于字里行間流露出寫作者的文學自覺,自然地寫活了張愛玲筆下的“市聲”,以及王開嶺上承孔夫子的“多聞草木”。更難能可貴的是,她超越了菜市場的空間限定,回味著親情,關注著起早貪黑的勞動者,思考著“慢生活”的現實意義,真誠地體悟出作文題目背后的“燈火可親”。是謂“人間有味是清歡”,令人動容。
(北京市十一學校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