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鎮新青年
曾幾何時,“小鎮青年”是處于時代變遷中城鄉斷裂帶上的“夾心層”,他們既不像父輩那樣靠種田為生,也不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而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鴻溝的縮小,以及大學生“回流”家鄉發展的熱潮,小鎮青年從“時代棄兒”“無名之輩”逐漸成為萬眾“寵兒”、消費“新貴”。他們往往受過高等教育,視野開闊,富于品位,興趣多元。有的還把自己見過廣闊世界的經驗帶回小鎮,建設小鎮。從“小鎮青年”到“小鎮新青年”的轉變,體現出互聯網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城鄉壁壘的瓦解和刻板印象的消解。
適用話題
信息平權 理性抉擇 高知型創業者
點撥·換個角度
小鎮新青年選擇回歸有哪些原因?第一,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與廣泛應用,促進信息平權的實現,加上城鎮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小鎮青年與城市青年之間的生活差距逐漸縮小。第二,大城市“996”的工作打拼模式給青年人的壓力太大,加上房價、生活成本等過高,相比之下,小鎮生活更具有吸引力。
從小鎮新青年身上能學到什么?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回歸家鄉,兩種選擇都不能用對錯來衡量,對自己的人生應當深思后做出理性抉擇,不可跟風。同時,“新”青年“新”在:他們具備高學歷,擁有新技術、新理念、新思維。如果沒有新知識的武裝,就算他們回歸故鄉,依然擺脫不了“內卷”。
熱詞
冒充者綜合征
電影《哈利· 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不僅如我們所知,是個紅遍全球的演員,而且學習成績優異,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后來甚至成為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并為廣大女性發聲。這樣一個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人,曾直言:我生怕別人發現我是個“騙子”,我不配擁有現在的一切。同沃特森一樣,你或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面對所取得的熠熠生輝的成果,你覺得自己只是運氣好;面對大家的稱贊,你會習慣性地否定自己。但是好運氣從來不會平白無故地到來,正如著名公式“成功=實力+運氣”,只有當我們擁有足夠的實力,所謂的運氣才會降臨,將我們推向成功。所以,我們不妨相信自己足夠優秀。
適用話題
悅納自己 自我懷疑
點撥·速寫運用
冒充者綜合征是心理學詞匯。“冒充者”們常常覺得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名不副實,這其實折射出他們內心深層的意識:還不夠喜歡自己,沒有真正悅納自我。所謂的“冒充”,只是一種錯覺,他們的確優秀,只是從未接納過自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因過度擔心失敗而導致對自我能力的懷疑。如果能夠正視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就能在評價自己的能力時保持客觀,從而獲得一定的信心,接受更大的挑戰,最終打破困境循環。
記錄即有光
2021年11月13日,“嗶哩嗶哩”視頻網站舉行了一場“記錄即有光”主題紀錄片發布會。會上一口氣公布了21部即將上線的紀錄片,題材涉及歷史、藝術、自然、科技、美食等,包括《但是還有書籍Ⅱ》《人生第二次》《舞臺上的中國》等;同時也推出了扶持紀錄片創作者的“暗室燈計劃”。“嗶哩嗶哩”視頻網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認為,以前年輕人上網的主要訴求是娛樂,而如今,學習知識、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成了他們新的主要訴求,而紀錄片正是知識類的頭部內容。
說圖
打撈無用碎片,創造拼貼之美
“生活處處是藝術。”用完的字帖、廢舊的盒子、無用的門票與收據,乃至雪糕棍子、牙簽和撿到的樹葉……這些隨處可見的無法恢復“出廠設置”的碎片,看似無用,甚至是地球生態的負擔,但只要你動動手,施展點“魔法”,一件兼具趣味性與藝術性的拼貼作品就誕生了。由此,某網站發起了“拼貼藝術大賽”,網友踴躍參賽,積極動手,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表現出令人羨慕的藝術創作能力——有的用黃瓜和布料拼出一個可愛的小怪獸,有的甚至用快遞盒子“建造”出一座古風庭院……
適用話題
碎片化 資源整合
點撥·換個角度
拼貼藝術受到人們追捧的原因有哪些?首先,拼貼藝術的出現與現代社會越來越“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有關,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習慣于“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娛樂”等,而這種碎片化的生活狀態本身也成了一種拼貼。其次,這也是一種資源的再利用與再整合。原本派不上用場的“廢品”,通過拼貼后成為“藝術品”,這是一件讓人心曠神怡的事情。誠然,對于拼貼藝術能否被稱為藝術,也有人質疑。其實,我們未必要把拼貼看作一種藝術,或許它只是一種表達的形式,只是一種呈現內心世界的手段。拼貼的意義,大概就在于此。
李澤厚
提起李澤厚先生,我們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他的美學著作《美的歷程》。誠然,李澤厚是一位美學家,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再復評價他為“中國現代美學的第一小提琴手”。但是,李澤厚的成就并不止于此,他在哲學、歷史、文學等方面皆頗有造詣,并且具有獨到的見解,表現出“清醒的思辨能力”——正如易中天所說:“他擁有的財富不是‘知識’而是‘智慧’,他從事的工作也不是‘治學’而是‘思考’。”北京時間2021年11月3日,李澤厚先生走完了他的“美的歷程”,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是其精神與思想依然熠熠生輝。
人物
陪診員
最近在醫院里,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步履蹣跚的老人或者面目憔悴的年輕人坐在大廳里等待,而身旁陪同的人或攙扶病人,或跑上跑下,忙著掛號、繳費。你以為他們是親人或朋友關系,結果發現他們互不相識,病人還向陪同的人付了酬勞。這些陪同看病的人所從事的便是最近興起的新型職業——“陪診員”。陪診員的出現,解決了遠在異鄉的年輕人或不愿麻煩孩子的老人在看病時無人陪護的問題,同時也折射出一定的倫理和社會問題。
適用話題
新興職業 數字鴻溝
點撥·速寫運用
“陪診員”這個新興職業的出現確實解決了一部分人的痛點,順應了市場的需求和發展。但它的出現也從側面折射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科技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在方便了年輕人的同時也給老年人關上了一扇門。老年人因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而面臨的出行難、就醫難、購物難等問題被置于“放大鏡”下,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成為當下社會的一道考題。其次,遠離家鄉奔赴大城市奮斗的“空巢青年”本身面臨較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生病時更是雪上加霜。社會需要對這類人群投以更多的關注。另外,新生的事物總是不成熟的。目前,陪診員行業本身尚未建立起系統成熟的行業規范與標準,如入行資格、收費標準等問題尚待解決。
(“點撥”撰寫:上海市嘉定區封浜高級中學 汪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