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亮點借鑒
此篇題目取得很有新意,文章開篇即帶著豐富的煙火氣,引人入勝,卻又以小見大,鮮明地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需要剝離繁雜世事,回歸生活的本質。這是一篇論說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和人心的關切。古人有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但這顯然不是今天的我們應采取的態度。人是社會中的人,只有生活于現實,立足于大地,才能構建自我、發展自我,并自覺樹立起對社會的責任感。這是教育和成長的應有之義。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你也可以做到。所以,從埋首的書本中走出來,關心一下社會吧。你會發現天地廣闊,隨處都有可言說的事物,而這些都能幫助你成為真正的“你”!
《奇葩說》的選手席瑞曾言:有人問我,上了《奇葩說》后生活有沒有因此而改變。或許我走進餐廳,有更多人認出我了。但是,叉燒飯的味道不會變。
不變的不只是叉燒飯的味道,還有食物蘊藏的生活與生命的本質。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人的行動節奏和食物的出餐速度似乎比任何時候都快。但無論人的腳步如何匆忙,歷經聚散悲歡,無論食物如何被輾轉騰挪,傳至南北西東,總有一種味道,以獨有的方式在舌尖上提醒我們:認清明天歸處,莫忘昨日來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幾顆荔枝讓蘇東坡忘卻貶謫嶺南之苦,留幾許清甜浸潤后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詩人張志和也終于在春日幾口鮮美的湯汁中覓得了“斜風細雨不須歸”的緣由,青笠、蓑衣又如何?
然而,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食物漸漸失去了本味,也漸漸失去了啟迪人生的功用。“大胃王吃播”劍走偏鋒,以夸張的食量博人眼球,背后卻是“催吐”“剪輯”;美食類短視頻爭相以各種“探店”“秘食”為幌子,引得眾人短暫的駐足與驚嘆。
“虛擬食物”引起的飽腹感,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緩解城市年輕人因缺乏社交產生的空虛感,起到陪伴的作用。但用這種泛娛樂化方式對待“食”與“食物”,也讓食物背離了食物的本源,背離了生活與人生的本質。現在的我們,是否還能感動于那鱸魚與莼菜觸發的鄉愁?是否還愿意步入庖廚,細嗅人間煙火?而當一碗平平無奇的飯食擺在面前,你是否還懂得感激這充滿煙火氣的平凡生活?那些辛勤勞作后的喜悅,那些捧著海碗念叨家長里短的聒噪,還有那食之背后的尋常心,都在時代的車輪下被一茬一茬收割殆盡。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總是催促人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食物是無言的,然而它始終陪伴著人類。如凡·高《吃土豆的人》,在昏暗、壓抑和絕望的環境中,只有人和土豆在發著微光,食物代表了生命和生存,無言卻充滿深情。
市井長卷,聚攏來是煙火,鋪展開是人間。無論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溫暖,還是“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初心,這些滋味才下舌尖,又上心間,一飲一食飽蘸酸甜苦辣,提醒人們回歸生活與生命的本源。
席瑞被稱為“詩人辯手”,詩人的叉燒飯大概會在煙火味中多些真摯性情,味道才永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