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語文天津卷作文題:
如果說時間是一條單行道,那么紀念日就是道路兩側最醒目的路標,它告訴我們怎樣從昨天走到了今天。時間永不停步,紀念日不會消失。記住它,可以讓日歷上簡單的數字成為歲月厚重的注腳,而它也不斷提醒著我們帶著初心奔向前方。
你對這段話有怎樣的理解和感悟?請結合自身體驗,寫一篇文章。
師:這道作文題命題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生:紀念日。
師:是的!命題材料所給的情境是概括的、相對抽象的,做好要素分析才能有的放矢。首先,我們來對“紀念日”概念的外延和內涵進行辨析。
生:我想到從對象的角度將紀念日分為公眾紀念日和個體紀念日。
師:這是就概念的外延來分的,能否舉出具體的例子呢?
生:公眾紀念日,如清明節;個體紀念日,如個人的生日。
師:現在我們重點分析核心要素的內涵,可以借助材料中的其他要素切入,比如“單行道”。
生:“時間永不停步”,這是自然的冷峻法則;人生沒有回程票,這是生命的客觀悲劇。可以說,人生匆匆數十載,而紀念日可以賦予人生某個時刻特殊意義。
師:僅在紀念日?
生:紀念日的儀式感可以讓人生中的平常的日子也變得閃閃發光。
師:于是,我們可以說,人生便有了紀念意義。再結合材料中的其他要素,還可以怎么分析?
生:“讓日歷上簡單的數字成為歲月厚重的注腳”,這個“注腳”就是“道路兩側最醒目的路標”。如果人生過往僅僅是時間的流逝與歲月的蹉跎,我們身后便只有浮塵,而沒有腳印。對過往之路迷茫,很可能會迷失前路。
師:這是紀念日作為“路標”的重要價值。試著在此情境下再琢磨一下,有沒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生:把紀念日作為鄭重的現在進行時,方能將人生特殊的時光轉化為明亮而厚重的過去時,在紀念日之未來與現實意義的交相輝映之下,我們更能明辨前路在何方,該怎么走。
師:再概括一下!
生:明來路,知去路。
師:我們還可以就某些具體的紀念日能開闊視野來分析,比如清明節。
生:掃墓是清明節重要的習俗,意在讓我們不忘祖先。
師:僅僅是不忘祖先嗎?
生:還要傳承優良的家風。
師: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民族史的背景墻上是一段段家族史。祭奠祖先,意在激勵后輩孝敬長輩,繼續扛起振興家業的重擔。五千年中華文明,與這一份家思及鄉愁息息相關。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還能讓我們明白,個體生命不只屬于自己,而應當承載更豐富的內涵——我們每個人還是促進家國發展興盛的重要一員。
師:我們不能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應將個人之夢融入家國復興之夢。我們再回看材料,這樣的認知與材料中哪一個要素契合呢?
生:契合了材料中的“帶著初心奔向前方”,人應當成為不忘初心與使命的行者。
師:現在,我們復盤一下剛才的思維路徑。我們主要對命題材料的核心要素進行分析,而分析核心要素之內涵的生發點,卻落腳在其他要素上。在此基礎上,我們便能將作文命題要素的內涵進行橫向關聯與縱向探析,將體驗引向深刻。
片段寫作
生活里的每一天,都是紀念日
江蘇省江寧高級中學高三(1)班 張子碩 指導老師:沈童
同學母親過生日,他用零花錢買了蛋糕,平生第一次給母親獻上生日祝福,而他母親則感動得說不出話來……我們總惦記自己的生日,而往往忽略了身邊至親的生日。很多人覺得,正值盛年的父母給年輕的兒女過生日理所當然,而父母的生日,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記憶。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父母的過分包容。他們認為對孩子來說“學比天大”,不能讓孩子因其他事情而分心。殊不知,一個從不主動給父母生日送祝福的孩子,學習成績再好,也只是一個“高分失德”者。這樣的愛,實為害,最終會毀了孩子,也會反噬父母。另一方面,在于孩子的無感。很多孩子總認為父母對子女的付出天經地義,孝敬父母是以后的事。殊不知,孝在當下,盡孝應與我們的生命同行。紀念日,讓特殊的日子變得不平凡,而每一天,對于我們而言,都是紀念日。紀念日的意義就如同坐標,不僅使被紀念的那一天變得重要,也使得其他日子有了溫暖,有了價值。
作文命題
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到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從宏大豪華的焰火表演到簡約的“迎客松”煙火秀,從整齊劃一的“活字印刷”團體表演到服飾各異的世界青年以身為軸參差地走向未來,從點火儀式上李寧“飛天”燃熊火到兩位年輕運動員合作點“微火”……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形式在不斷發展創新,獲得了海內外觀眾的無數贊許。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文創也從“高冷”走向“接地氣”,朝服布包、彩繪陶人俑晴雨傘、故宮建筑微雕等很多產品成“網紅”爆款……中國風搭配充滿時尚感的“潮”式表達,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當代生活,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也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的方式。
某報舉行“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下表達”主題征文活動,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小試牛刀
講好中國柔性“新編故事”
江蘇省上岡高級中學高二(1)班 陳潔 指導老師:李正浪 董利萍
2008年北京夏奧會開幕式強勢凌厲的傳統文化表達,在當時是成功的。如果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還是復制老一套,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友人,可能會難提興致。不是中國傳統過時了,而是在時代多元化發展的當下,我們的對外文化表達更需要柔性特質。
北京夏奧會,超長時間的煙火盛會給人帶來視覺震撼;而北京冬奧會短暫而精彩的“迎客松”煙火秀更深入人心。14年前,我們需要通過空前的運動盛會讓全世界認識早已站起來的中國,認知中國厚重的傳統文化。沒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的古國,但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曝光度還不夠,站得更高、更穩、更好的中國需要被世界廣泛地認知。而北京夏奧會對中國傳統文化不遺余力的展示,確實令世界矚目。時過境遷,縱觀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其意圖變化了,更多地轉向讓世界接納中國。
為了讓中國文化被世界認知,我們需要以隆重的儀式來增強世界人民對我們的直觀印象;而為了被接納,則應該用柔和的姿態做更加從容的表達。亦如“迎客松”這樣的小型煙火秀,更巧妙地展現出中國熱情好客的傳統文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人的熱情好客,不是濃咖啡,而是一杯溫潤的香茗,不是濃妝獻媚,而是微笑相迎。“漲紅臉”的盛情,莫若自然的“回眸一笑”。好的文化表達與傳播應該是潤心無聲的。
這種自然優雅的“中國式浪漫”的敘事方式,透著柔韌的自信。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自信而不自大,厚積薄發,不卑不亢,不強求全世界都認同,更不強求別人學習;對于外國文化,既不仰視獻媚,也不俯視不屑,而是和氣看待,理性審視。“和而不同”,文明才有生命,人類的未來才有光明。
我們求“ 大同” , 也接納“ 小異”。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世界青年一起攜手向前,但我們不求著裝統一,不求步伐整齊劃一。這樣的柔性背后蘊含著老子的自然之道,這正切合當下綠色發展的理念。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世界文化的契合點,進而奏好中外文化交融的和弦。后工業化時代的文明,實則是人們對以往長期瘋狂掠奪、改造自然的一種反思和重構,對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柔性內涵可以為世界文明新發展提供參考。于是,短暫而精彩的“迎客松”煙火秀、合燃的一束“微火”,這樣極富柔性詩意的“中國式浪漫”便成了有現實溫度的世界語言。
柔性表達的背后,還體現出寬容的胸懷。距鳥巢體育場僅八千米左右的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仍在,但鳥巢“迎客松”煙火的熱情依然不減;盧溝橋的槍炮聲猶在耳,但日本選手羽生結弦的勵志表現同樣贏得國人暖心的掌聲。
傳統文化當下的對外表達,還需要站在對方可接受的角度。民族之間的文化隔閡,往往不在文化內容本身,抑或價值觀的差異,而在于一廂情愿地“對牛彈琴”。我們需要了解,西方人需要我們講什么,接受我們怎么講;我們需要研究西方民眾心理,做好文化的溝通與交流。數百年前開始的西學東漸,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但并沒有從根本上顛覆華夏文明,我們傳統文化的根脈和情結還在。同樣,東學西漸,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強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更不是文化殖民,而是我們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西方人可接受、可容納的方面,進行柔性表達。比如點火儀式上那一束微火,它蘊含著中國古典詩意的溫暖留白,也融通了西方注重個體價值的文化特質。
當然,講好中國傳統故事,不是一味迎合獻媚,而是以平視的姿態、交流的心態進行文化溝通與表達。如此,中國傳統文化當下的對外表達將更從容、更自信,也會走得更遠。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對外表達的柔性,并非軟弱,其背后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亦如“上善之水”,隱忍中透著執著,謙卑中滲入自尊,靈動中閃爍智慧。當代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慢慢強起來,始終走在發展之路上。但我們懂得和諧共生,而不會玩弄“零和博弈”與“叢林法則”。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開放柔和的表達在當今一些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的國家遇挫,但我堅信時間能給出答案。
作文評點
該生在立意上選擇傳統文化的當下表達的一個側面:對外表達。本文擬題的靈感來自魯迅的小說集《故事新編》的標題,行文中論述語言頗有“魯迅風”。論證時緊緊抓住“中國傳統文化當下的對外表達”這一核心要素,先從概念的分類上比較了“強勢表達”與“柔性表達”的差異,然后從材料中的“迎客松”煙火秀、世界青年參差前行、運動員合作燃“微火”中挖掘其他要素,并以此為切入口探究核心要素的深刻內涵。相關分析,情理兼具,鞭辟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