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工經濟
主播、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隨著互聯網平臺的出現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職業相繼出現,讓相關從業者可以在線接單、靈活工作,而不用拘泥于傳統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即“打零工”。目前,每五個勞動人口當中,至少就有一個是在打零工,“零工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零工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為個人提供了增收途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幫助企業找到“對的人”。這種新的經濟形態有效緩解了城鎮就業壓力,并將助力經濟發展。然而,當傳統的“企業+員工”模式,轉變為“平臺+個人”模式,零工勞動者的權益該如何保障,這一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的焦點。
(摘編自《人社視角:“零工經濟”的靈活用工》,“北大縱橫”微信公眾號)
熱詞
種田劇
一提到這幾年興起的“種田劇”,不熟悉它的人可能會下意識地把它當成講述耕田種地的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其實二者并不能完全混為一談。早在“種田劇”
活躍于熒幕之前,“種田流”已經在網絡小說世界扎根多年。這類小說的基本模式是:主人公喜歡在自己的地盤里默默地進行各種建設,不斷充實和積蓄自己的力量。“種田劇”則繼承了“種田文”的邏輯,借用了種田行為的本體,以此不斷衍生出更多意義:從故事發展來看,主人公一步步付出努力去經營,后期逐漸取得成果,實現目標的過程像極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一系列農事活動,而這也是“種田劇”的核心所在;從節奏上看,“種田劇”在敘事中更注重展現細水長流的平凡日子,在家長里短、人際互動的日常等細微之處著墨較多,真實感和煙火氣比較強。2017年,由同名小說改編的網絡劇《花間提壺方大廚》開播,開啟了“種田劇”在熒幕上的“闖關之旅”。而“爆款劇”《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山海情》等的播出,則真正讓“種田流”迎來高光時刻。
(摘編自《在呼喚慢節奏和新鮮感的影視生態里,“種田劇”能否迎來春天?》,“全媒派”微信公眾號)
說圖
神舟十三號飛天歸來
2022年4月16日上午,被稱作“感覺良好”乘組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順利結束“太空出差”,回到闊別半年之久的地球,為中國航天史上迄今最長一次太空載人飛行畫上圓滿句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圓滿完成,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建造階段。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開拓性貢獻。
(摘編自《神舟十三號歸來:更從容擁抱浩瀚太空|人民銳見》,“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馬王堆漢墓出土絲織品中首次發現織入文字
近期,湖南省博物館首次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未整理紡織品進行系統性清庫,發現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菱紋綺中竟織入了一個文字。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表示,在絲織品中發現的漢字書體為典型的篆隸。這個字上面是一個草字頭,下面是一個“無”字。這次在菱紋綺殘片中發現織入文字,在馬王堆絲織品中還是首次。這一發現再次體現了漢初絲織品織造技術的高超。
(摘編自《過于精美!馬王堆又有新發現》,“人民網”微信公眾號;圖源: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
羅應玖:堅守最冷清的“網紅”動物園
恩施鳳凰山腳下有家“中國最孤獨的動物園”。園長是八十一歲的老人羅應玖,他獨自照料著孔雀、黑熊、獼猴等幾十只動物,至今已經三十三年。一天四百塊錢的飼料支出,幾乎全靠他用退休金來填補;早上四五點鐘就起床,給動物們買菜、喂食、打掃籠舍……這家動物園仿佛有熱搜“體質”,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大眾媒體上出現,吸引一波網友的關注。但網友的注意力總是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只有羅應玖日復一日地守著這所“過時”的動物園,頭發越來越白,腰也越來越彎。今年3月14日當天,動物園總共賣出三張門票。因而,這家動物園又被稱為“最冷清的‘網紅’動物園”。
(摘編自《紅了那么多次,但流量對他重要嗎?》,《Vista看天下》微信公眾號;圖源:“中國人的一天”微信公眾號)
流浪博主:流浪之旅,亦是治愈之旅
上學時被同學取笑和排擠,被老師當作反面教材;長大后工作不順,遭父親嫌棄。抱著自我放棄的心態,阿星在2018年2月開啟了一場逃離人群的“旅行”,今年是他獨自流浪的第四個年頭。四年來,他以新疆為目標,足跡遍布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甘肅。期間,他以“樂浪星流浪生活”為名發布自媒體視頻,與二十萬粉絲共享美麗的“遠方”。于是,自媒體成為他重歸人群的通道,一直以來孤單行路的阿星,透過手機鏡頭,得以和成千上萬的人建立聯系。對阿星而言,這場以“自棄”心態開始的流浪,如今也正治愈著他自己。同時,他灑脫又浪漫的生活,安慰了許多在城市里“掙扎”的人。
(摘編自《逃離人群、流浪四年,他拍下圖文成為二十萬人共享的“遠方”》,“紅星新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