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當前社區治理在模式或路徑上已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而基層政府大多仍在探索特色化的社區治理,這對當前的社區理論而言是一種挑戰。深入實地研究發現,同構化的社區治理邏輯與異質性的城市人文生態邏輯之間缺乏融合,導致社區陷入解決常規問題的“問題導向”式治理模式。社區在其獨特的人文生態點位上謀求適應與發展是一種“位育”的過程,其特色資源、區位比較特質和區域化特質是三個值得探索的社區特質建設和特色化治理創新方向。
[關鍵詞] 社區治理" 人文區位" 問題導向" 位育" 社區特質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資助項目“城鄉接合部地區社會治理研究——以海淀區為例”(項目編號:2016K2066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于顯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體育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組織社會學;肖大恒,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市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 C9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2)04-0091-14
大多數城市社區的治理都注重自組織培育,同時積極引入專業社會工作組織,在“三社聯動”的基礎上,構建良好的多元協商機制,從而讓社區成為穩定和諧的自治單元。因此,國家的許多資源和服務逐漸下沉,讓作為治理單元的社區成了“全能性細胞”,即每個社區都具有較為完整和相似的功能配置。這一趨勢可被定義為一種“同構化”路徑,即將所有的社區建設為結構功能相同的治理單元。
但一段時間以來,全國都在探索“一社區一品牌一特色”的具體路徑,其理想目標是將品牌理念融入基層治理,同時形成示范效應,帶動地方社區治理水平的整體提升。追求社區治理特色不同于同構化路徑,在此被定義為“特質化”路徑。特質建設已經成為治理實踐的現實需求,但大多情況下社區特質總是隱而不見的。因為社區在長期的同構化建設中,已經深陷“問題導向”治理模式之中,長年忙于社區服務以及應對各類問題的工作之中。大多數社區不再擁有探索社區特質并打造特色化社區治理的意識與能力,成為被動應對層出不窮的社區治理問題的治理主體。
社區治理的“問題導向”模式在城市社區中普遍存在,其主要特征是社區治理主體不斷圍繞與社區居民生活有關的物質環境、社會關系、文化藝術、組織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多種問題開展各類繁雜的治理工作。這一模式的產生其實是將社區作為國家治理單元的必然邏輯產物。因為作為治理單元的社區,是國家用以貫徹決策實施過程、實現社會控制和社會整合的基本單位。進而言之,社區治理只能是問題導向的,需要予以控制和整合的社區被設定為“問題”社區,只是問題分不同的層級和緊迫程度。在理論認識上,學界為探索對社區的科學認識并找到優化社區治理的理論方案,對社區概念進行過諸多討論。只是這種討論已經開始引發關于社區概念的更多困惑,這種困惑有文章稱之為社區的“問題”。探究社區概念是社區治理理論的有益出發點,只是并不順利。而從社區治理實踐操作的角度出發,一種實用主義的思考是向社區引入新元素、打造新鏈接、搭建新關系、培育社區社會資本以實現新社會形態的方式實現源頭治理。解決源頭問題成為一種擺脫常規問題導向的理論思考,但源頭治理依然是問題導向的治理理念,即作為社區互動要素的社會關系存在問題。最關鍵的,這也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社區治理理論路徑。目前的社區治理研究,并未從理論上對為何需要探索社區治理特色、如何實現特色化社區治理進行回應。
“問題導向”模式的社區治理是當前社區治理實踐的主流,而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走特色化社區建設之路,在當前成為重要的理論議題。探索社區治理特色不僅是治理主體的主觀需要,而且是社區在地域、人文、經濟等要素維度上的綜合區位特性的現實需要。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居民要實現有序又充滿活力的美好生活,必然要將其生活與其所處社區環境相適應。這種“適應”不是“問題導向”模式下的“順從”,構成了社區治理的全新理論方向,即特色化治理方向。適應與順從是社區治理過程中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都應當受到重視。
一、 理論基礎:社區研究的兩種路徑
國內對社區的認識和界定所發生的變化,是基于研究方法和實踐兩者之間不斷的碰撞。這一互動過程推動了對社區的共識,是當前社區同構化的社會根源。而帕克等所建立的人文生態學中作為核心概念之一的社區,其關于競爭、集中、自然區域等概念,啟發了對社區特質的思考,對當前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認識框架中社區特質的構建具有更明確的實踐指導意義,更加能夠引導對豐富的實踐基礎和多樣化社區形態等經驗基礎的有效挖掘。
(一) 共同體與社區
“社區”概念影響著社區建設,也反映了我國社區建設的成果。其內涵在我國有一個復雜的發展過程,最早要追溯到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滕尼斯是將社區與社會概念相對立而提出的。國內學界對“社區”概念有過反復的討論和梳理。從翻譯歷程看,社區概念由滕尼斯的德文“Gemeinschaft”翻譯為英文“community”,最后再被翻譯為中文。這一概念目前有兩種中文釋義,一個是“社區”,另一個則是“共同體”。在學理上,國內往社區概念的方向發展較遠,主要是受到芝加哥學派和早期社會學家的影響。
城市社會學的芝加哥學派將社區與空間結合起來解釋。與滕尼斯的社區定義不同,他們是將動植物的社區與人類社區進行異同對比,倡導將基于競爭等自然法則下形成的社區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使得社區的地域空間屬性更加突出。國內社會學者在引入這一概念時,將社區的空間屬性和結構功能觀結合起來,使得社區研究成為一種方法論主張。費孝通先生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須是具體的社區,因為聯系著各個社會制度的是人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有時空的坐落,這就是社區。”國內的社區研究不斷沿著早期的理論和方法主張發展,目前主要存在本體論意義上的“社區研究”和方法論意義上的“社區”研究兩種取向。
很明顯,當前國內語境中的這兩個概念所包含的內容已經相差甚遠。社區可以指“社區居委會”,可以指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治理單元,也可以指由一群有機聯系在一起的人構成的社會單位(一個家族、一定范圍內活動的興趣團體、一個村莊等),類似于滕尼斯所說的基于本質意志所形成的共同體。而共同體的概念除了與社區的內涵有某些重合,更為當前我國治理理念所影響,逐步有了新的含義。社區豐富內涵產生的原因,可歸結為我國社區建設的實踐。
這種實踐的導向是基于化解社會轉型時期產生的基層問題的治理需求,因此社區建設可以說是治理邏輯的直接產物。為了更好地解決社區建設問題,理想化的社區建設目標就是往理想型的“共同體”方向發展,因此才有學者從社區意識、社會資本等角度思考“社區的社會如何可能”和“現代社區何以可能”的問題,他們在概念上大體上是指向把社區建成一種共同體。甚至有學者直接通過具體的案例研究來反思當前的城市社區是共同體還是“互不相關的鄰里”。這些研究都反映了學界對社區的基本理論共識,也成了社區治理實踐在理論上的映射。
(二) 人文區位與位育
芝加哥學派作為城市研究的重要代表,其核心人物帕克的學術理念受到涂爾干方法論和斯賓塞社會進化論的影響頗深。人文區位學(human ecology)一詞是帕克與伯吉斯在他們合著的《社會學科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中首先創立和使用的。他們將競爭視為社區形成的主要機制,這是將人類社區性質與動植物社區性質類比的結果。所以基于生物性因素形成的社區成為研究的基本單位。這種由競爭而產生的社區具有自然和社會兩種屬性。麥肯齊將社區劃分為基本服務社區、商業社區、工業社區、依附型社區等四類,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人文生態學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等因素融合在社區中,因此研究不同生態類型的社區成為人們認識城市社會的重要窗口。
當我國社會學開始恢復重建時,費孝通、潘光旦等老一輩社會學家對帕克等的城市社區理論進行了本土化的運用。費孝通先生在回顧自己開展社區研究時指出,自己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正是受到了帕克的理論和布朗的系統論、整體論的影響,把它們看成不同層次和不同性質的社區,進行親自觀察和分析。當這種研究進行到一定階段,費孝通總結自己的社區研究時注意到潘光旦的“中和位育”思想。潘光旦在論述社會生物學與孔孟哲學關系的文章中,說明了該概念主要是從對西文“social adjustment”的翻譯而來,且指出“位育”取自《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語。在對《中庸》的注解中,有注解認為:“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潘光旦認為:“安所遂生,適與生物學家研究生態學(ecology)后所得之綜合觀念吻合無間。”之所以這樣翻譯,是基于一種理論分析的需要,他認為: “同樣一個譯名,順應或適應給我們一個錯誤的看法,即,總像人在遷就,而歷史與環境不是屹然不動,便是頤指氣使的向人作威作福;位育則沒有這些毛病。” 將社區放在人文生態學的區位中,關注其位育過程,既能發現社區順應環境的一面,又更加強調了社區在其生態空間內適應性發展的一面。
人文生態學中的“位育”是一種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主張,也是社會事實過程的理論化表述。城市社區在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治理實踐過程中,既有適應社會轉型、城市經濟建設與空間變遷的順應的一面,也會憑借社區自身的經濟紐帶、地域共同認識、道義秩序原則改變其現狀,使得社區向符合自身特征的方向發展,實現“位育”,達成與城市生態系統的“中和”。
社區地方化特征是社區建設應該進行本體論層面認識的社區特質,這是早期社會學者“社區研究”方法論主張的核心出發點之一。“中和位育”思想對于讓異質性的城市人群能“安其所,遂其生”,以及推動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共生理念在社區建設中扎根方面,在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思想意義。
二、 問題導向治理模式的形成與影響
通過對社區的實地觀察和訪談以及圍繞社區的特色資源和建設路徑對片區有關人員進行焦點小組訪談,我們發現當前社區治理的組織體系和治理主體的“同構化社區”觀念推動了問題導向治理模式的形成。
街道是協調資源分配、針對不同類型社區進行精準施策的重要基層治理單位。W街道處于城市中環區域,建筑類型新舊相間,其功能分區既有居住區,又有商業貿易中心、主題公園、企事業單位,總之城市系統應該具備的基本的空間類型,W街道都有所涵蓋。在管理上,W街道總共有35個社區,分成4個片區。社區治理的“問題”以統計上的集中趨勢被街道識別,誘發了以“問題”為中心的治理實踐。
(一) 起因:同構化社區建設
社區結構建設和治理策略的同質化導致不同社區出現的主要矛盾也具有相似性,即使是在不同的社區類型之間也是如此。作為治理單元的社區由于具有同構化趨勢,在街道范圍內則經常會大范圍出現相似的問題。街道層的治理者就會從統計數據的直觀感受上判斷某類問題十分突出,基于科層管理邏輯對社區單元施壓,用多種方式解決“突出問題”。從調研結果來看,W街道內社區問題主要有四類。
第一類問題是由于早期的社區治理理念尚不成熟,基礎設施和配套空間的規劃不科學造成的。社區工作者表示社區的現有辦公用房和文娛活動空間都相當不足。表1中調研數據顯示,平均擁有的社區總面積是758.11m2,但標準差約等于622.05,社區之間的差異較大。
空間資源條件內部差異的拉大,使得社區在利用空間資源開展社區治理實踐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接受訪談的社區工作者們經常提到辦公空間擁擠的情況,除了辦公空間這種客觀需求外,對文化活動空間短缺的抱怨也更加頻繁。街道對于沒有達到社區辦公面積指標的社區采取共享空間資源的方式予以解決,但仍然存在空間布局分散和使用權限不足等多種空間問題。這一問題屬于城市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客觀問題。
第二類是基礎設施老化、噪聲擾民等公共環境問題。街道在一段時間內受理網格案件176356件,結案數175091件,結案率達到99.28%;非緊急平臺投訴事件110件,結案率為99%;接待群眾來信來訪78批次、580人次,重點矛盾糾紛的化解率也達到了95%。街道和社區長期竭力維持社區的民情穩定,目的是將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社區是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基于多種關系而持續互動形成的社會單位,圍繞公共事務或者個人問題所產生的矛盾糾紛在社會發展和轉型過程中將會長期存在。
第三類問題是關于社區治理相關主體的關系協調問題,其中以居民與物業、居委會和業委會之間的關系問題最為突出。物業管理問題的根源在于社區空間和基礎設施的維護需求與服務供給不均衡,而服務主體多元化以及市場性、公益性和行業規范化程度低等都是導致物業服務供給短缺的重要原因。
整個北京市都在轉變物業管理,積極探索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這些都是為了解決普遍出現的常規治理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后依然是由社區內的人所構成的組織問題以及社會關系問題,因此成為研究組織規范與關系、國家與社會關系等社區問題的經驗基礎。
第四類則是更具有“問題導向”的問題,即社區自治力量不足和社區參與度低。這是社區工作者們普遍反映的問題,是急于解決社區公共事務和重難點問題面臨的最直觀的阻礙因素。社區工作者們通過大量經驗交流和理論學習,認識到通過培育居民自組織,建立多元協商平臺可以推動社區治理。其中WKS社區屬于純商業樓盤,內部居民社會階層差異大,職業背景復雜,所以該社區在成立居委會之初的“社區參與率”極低。該社區卻又存在高素質居民自發集群抗議等群體性事件,社區書記認為這種現象應該予以阻止。值得一提的是,多年的社區工作培育了模特隊、舞蹈隊、太極拳隊、扇子舞隊等多支文體隊伍,實現了社區居民的組織化。這樣的隊伍在各個社區基本上都培育了,只是在規模上有所差別,不同的社區對待這些隊伍的態度也有區別。
社區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應當跳出“按需服務”和“問題解決模式”的漩渦,走創新和引領需求之路。?譹?訛社區治理創新工作不能始終將目光局限于“問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開展實際工作,而是應該從源頭著手,發揮政府引領作用,進而預防問題的發生。這些觀點看到了經驗層面出現“問題導向”的現象,而這種問題的根源在于社區的同構化建設和國家層面的“單元化”治理邏輯。社區被定位為治理單元,并沒有促進社區在社會理論意義上的共同體回歸,也沒有更好地推動社區治理工作。
(二) 催化:治理技術下的共同體缺位
治理資源的分配影響著社區問題解決的效果,但是將社區作為治理單元意味著治理資源將按照單元的共通屬性進行分配,其中最關鍵的屬性就是社區規模。社區規模的大小本應由社區內的互動類型和參與規模在空間上的自然分布決定的。調研中往往可以發現,在街道范圍內存在社區規模的巨大差異。該差異的形成有長遠而復雜的歷史原因,且短期內無法調整。街道根據現有的社區類別,按照社區人數和面積等規模屬性以對應的比例分配相應數量的社區工作者和一定的資金,以實現社區治理資源的合理分配。該科層化管理邏輯并沒有將生活共同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維度納入考慮之中。
W街道內既有單位型社區,又有調整后的混合屬性社區,還有同單位退休職工居住的老舊社區,以及常見的商品房社區。這些社區的規模差異極大,治理現狀的差異也極大。如果用人口密度來表示社區規模,W街道的人口密度就可以從圖1中直觀地看到,顏色越深的社區為人口密度越高的社區。有趣的是,少數幾個人口密度高的社區是單位背景最弱的,社區治理活力也更強一些,因為其內部的矛盾問題較多激發了社區參與和公共議事的機制形成,形成了長期穩定有序又充滿活力的社區治理局面。
單位型社區的單位資源供給明顯,其排外性也十分強,單位規模大的這類社區是與所屬單位融合而形成的管理封閉、資源雄厚的整合型社區;規模小的社區,即便總人口只有一千余人,居民也會提出設置老年餐桌、文體活動場所等社區資源的需求。但由于其強大的封閉性,這些資源需求也只能予以滿足。
在W街道,社區基礎條件雄厚的社區往往被街道推薦參加各類先進社區的評選,其余的則少有先進的治理典型。一些基礎生活設施,如菜市場、體育場所或步道等按照“十五分鐘步行圈”的要求進行了較為科學的設置,但社區資金等資源最終還是在治理單元意義上的社區內部使用,社會生活意義上的共同體往往是通過其他方式獲得資源來實現共同體互動和發展的需要。比如,社區內部自發組建的一些興趣團體,往往自己想辦法解決資源問題,從而不用在街道注冊,擺脫獲得治理資源的繁瑣流程和被異化的活動要求。按照社區人口規模分配的治理資源并不符合生活共同體的實際需要,共同體在治理技術下缺位了。
治理效率是治理主體的目標之一。作為治理共同體的社區具有“細胞全能性”的要求,推動了同構化的社區治理實踐。誠然,居民們在共同的地域上生活,基礎的生活條件如空間、商業環境、文化活動、工作條件和教育資源等都是一個社區所應當具備的。這些條件越好,該社區的生活質量就越高,其歸屬感就越強。將社區作為治理單元,唯有將社區同構化和單元化,才能實現地方社會的全面和精準控制。網格化治理就是該邏輯的進一步產物,是現代治理體系吸收網絡技術的結果。雖然二者都利于社區建設,但常規問題導向的治理實踐在這種局面中走向壯大,導致忽視城市生態性功能失調帶來的社區問題,也無法走出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的瓶頸。
(三) 影響:例行化工作模式與治理創新的矛盾
共同體的缺位,實則意味著多方治理主體的工具理性占據主位,即為了解決治理問題的理性治理占據主導地位。社區生活的有序高質量運轉,離不開價值理性的維度,如基于信任的鄰里關系、公共空間使用與維護的規范等。這些價值理性的維度是作為生活共同體的社區的關鍵維度。但是W街道一方面將價值理性維度的治理幾乎全部交給了社區來完成,因為社區居委會是基層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另一方面在治理資源上又多是采取均衡化的分配模式,甚至在社區治理工作要求的目標性指標上都是均衡化分配的,比如每個社區都要配置閱覽室和體育活動室。
社區先天資源稟賦本身差異較大,經由治理資源分配的進一步催化,在街道范圍內產生了社區治理水平的兩極分化。無論是先進社區還是落后社區,都沒有了強烈的探索社區發展的熱情。社區工作者終日投身于忙碌的例行化日常工作之中,按照要求完成社區黨委、服務站、居委會的系列工作。為了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社區甚至會采取一些強制手段。比如對停車位私裝地鎖的強制拆除,雖然舊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停車位的權屬問題又被還原。社區居民對居委會的態度會不斷地產生群體分化,作為生活共同體的社區會在類似的問題解決中不斷走向分裂。社區的內部矛盾問題則會越來越多,社區兩委將投入無止境的例行化治理工作中去,而這樣的工作是消極被動的,不能有效激發社區的內生活力。
傳統農村社區大量的經濟、宗族乃至家庭事務都在社區內以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得以解決,呈現出一種道德的特征,這種特征即使是在前現代的城市社區亦是如此。現代都市擴張造就的生活方式迥異于此前社會,以越來越多的例行化特征取代了傳統社會的道德成分。社區治理工作就是圍繞社區常規問題而形成的例行化的治理實踐,從社區黨支部建設,到服務站的日常行政事務,再到社區居委會面臨社區各類事務時進行的走訪、動員、協商等工作等都有清晰規范的工作方法,甚至一些社區在面臨社區突發問題時都能拿出相應的工作預案。大部分社區工作者在例行化的社區工作中能夠輕松勝任,但面對“一社區一品牌”之類的特色創新工作則比較難于應對。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比較典型的案例,從各個層面反映出同構化的社區工作對創新社區治理路徑的限制。
案例一:61號社區的書記每日奔忙于社區事務的現場,積累了許多社區治理的實踐經驗,但是卻沒有將其進行整理和總結。在面對社區特色建設路徑時,書記說更善于實際的工作而不知該如何探索社區特色。
案例二:44號院由于社區公共空間資源極度短缺,社區書記直言該社區不參與特色品牌建設,只希望能盡快解決社區基礎辦公面積等問題。
我們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發現,例行化的任務和緊湊的時間節奏磨滅了社區工作者的創新思維和熱情,他們對于社區例行化工作的理解要大于對社區特質的理解。甚至,社區治理創新和社區品牌建設對于社區工作者而言是一種工作負擔。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應當符合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時要著眼于社區問題的生態根源,以前瞻性的發展眼光提升社區生活質量,從而就特殊問題探索出特色治理路徑,成功實現社區治理的特色化和品牌化。簡言之,社區要主動“適應”該社區所處的環境,而不是被動“順從”所處的環境。
“位育”中的社區像帕克等所闡釋的那樣,在不斷與所處的環境進行協調和適應。社區治理從一開始就已經步入社區特色的建構之路。因為按照帕克的觀點,城市社區(作為城市的一部分)是一種“心理物理過程”(psychophysical mechanism)的產物。帕克所說的社區并不簡單地指代作為治理單元的社區,而是在很多方面都具備“位育”的特征。這是發現社區特質值得深入分析的理論著眼點,相較于經驗層面去找社區特色要更具有普適性的實踐指導意義。
三、 社區特質與位育的理論維度
作為治理單元的社區在其所處的地域范圍內有其自身的自然、人文、經濟等方面的特殊性,即便與周邊的社區具有較大相似性,其內部的人員構成和形成的地方話語也會成為該社區的特質。社區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小型區域生命體,會不斷與周邊的社區、社會環境、經濟條件等互構,發展出自身的特點,也對其他社區或者社會單位形成功能輔助,最終在一個較大的區域范圍內形成有地域特質的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式的“生態社區”。
(一) 資源特質與區位定位
城市這個大的人文生態系統,其各種供人們生活的資源在空間分布上不僅按照自然法則來分配,而且極大地受到人類社會性因素的影響。這在新城市社會學理論家們看來更是如此。他們批判人文生態學的功能均衡論,認為當時歐美城市發生的騷亂、階級沖突等都是由資本主義和國際經濟秩序所影響的。二者只是看待城市的理論角度不同,但都指出人類社會特殊因素如階層、性別、種族等對城市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社區這種人類生活的組織方式,也會在具體的城市時空中占據特殊的資源。就作為治理共同體的社區而言,治理性資源和生態性資源是社區特質的兩個基礎。
治理資源指的是基層政府為了均衡地滿足各社區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而予以配置的各類資源,在W街道主要是社區藏書和文體隊伍資源,以及社區老年餐桌等。生態性資源是城市自發空間布局產生的生活、生產以及文化等資源條件。在W街道比較鮮明的社區生態性資源包括一些非遺文化資源和一些單位院落集中居住的曲藝文化名人資源等。
治理性資源很容易在不同社區之間產生較大的差異,在圖2中可以明顯發現,社區圖書館的藏書量在少數幾個社區內極為豐富,這可以作為書香社區的重要資源。閱讀空間不僅是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也為居民提供了互動的場所,這類社區就應該突出其藏書資源優勢。
生態性資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W街道內居住著一位非遺傳承人,他將其所掌握的非遺資源捐贈給某社區建立了一個小型博物館,還傳授其非遺技能。這是很好的社區文化資源,不僅能豐富社區文化,還可以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滿意度、歸屬感,同時增加社區社會資本。再比如,SW社區靠近某知名醫院,來自全國問診的流動人口會在該社區租住,社區出于治安考慮對這部分人群采取管制的辦法。其實,該社區如果對這部分人群服務好了,不僅能彰顯出地方的包容性,而且為社區示范出和諧友愛的社區文化氛圍,對于該社區的治理而言也十分有利。
因此,社區應該結合其資源尤其是生態性資源來尋找其特質。社區各項資源的水平各異,不一定都占優勢,但是卻可以通過充分挖掘優勢資源的方式解決同構化社區問題。有一些社區問題是由生態性因素導致的,該類問題應該將社區放在整個城市系統中來尋求化解。現有城市社區治理研究注意到一些社區的生態區位特殊性,比如對村居混合社區存在的社會根源和治理困境的分析,以及比較經典的對城中村社區本質的研究?譺?訛。這些關注社區特殊生態區位屬性的研究,從理論層面對社區與環境的互動關系進行了闡釋,是今后從“順從”與“適應”兩個方面研究社區即從位育過程研究社區的重要基礎。
(二) “區位比較特質”與共生關系
生態區位因素導致的社區問題,單靠同構化的治理資源往往不能得以解決,因為該類問題具有地方性和區位性。比如,W街道的西16社區屬于拆遷回遷型社區,已經多年處于動員居民搬遷和協商有關權益的工作狀態,社區內在的矛盾較為復雜。社區工作者表示,他們很需要專業的法律能人來協調居委會和居民之間的關系。拆遷是城市擴展或更新建設的必然要求,而在何處拆遷則是根據城市的功能分區和地理環境等綜合決定的,因此該社區的問題屬于典型的生態性問題,按照常規的治理思路已經無法得以解決。
該社區基于解決問題的需要而提出對律師人才的要求,因為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區居委會與居民之間的激烈對立程度,屬于資源共享的思路。在對幾個相鄰社區的焦點小組訪談中,調研人員將資源共享的有關想法拿出來討論時,CWZ社區的代表表示,他們社區有十分豐富的律師人才,已經有一部分加入該社區的法律事務工作,并且認為可以探索與西16社區進行合作的辦法。在對30余個社區進行的4次焦點小組討論中,類似的可以實現資源互補的情況還有一些。這表明共生的社區治理路徑有其合理性,只是在付諸實踐的過程中還有些現實因素需要考慮。
(三) 區域化特質與生活共同體
街道是我國城市政務系統中最基層的單位,也是配置治理資源的基本單位。社區雖然是國家的治理單元,但是其資源的獲取和資源配置的權限會受到街道的極大影響。在街道范圍內,社區與社區之間可以克服同構化的局限實現各種資源的互補,最終呈現出區域化的特質。
在W街道,主要的區域特質是由某知名醫院為中心的醫療特色元素和以某知名體育運動場館為中心的運動特色元素構成的。這兩個元素都與健康有關,而且在街道內還有許多重要機關的退休人員和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人員。以“有序又充滿活力”的要求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實現街道范圍內熱愛運動、安享醫療資源的美好局面,不僅能突顯該街道社會治理的特色,也能開辟出新的創建美好生活的實踐路徑。街道的空間范圍足以演化出包含社會認同、持續互動和生活空間三大基本維度的生活共同體意義上的“社區”。分析和構建街道的區域化特質可以為街道的治理找到總體的特色治理方向。具體而言,就是讓街道范圍內的社區日常生活得到更有序、更有活力的安排,在社區空間邊界與組織邊界之間尋求平衡,以讓當前的社區在人文生態區位上謀求“適應”,進而在街道區域范圍內激發內在的社會活力,培育信任和規范等社會資本,最關鍵的是能呈現出獨具地方特色的生活形態和治理格局。
四、 結論與討論
作為治理基本單元的社區與生活共同體意義上的社區以何種方式耦合雖然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若延續同構化的治理路徑,在街道范圍內乃至城市的區級范圍內,勢必會誘導出同構化的社區治理問題,且這些問題大體可以包含社區空間等資源短缺、社區公共環境改善和社區關系改善三個主要方面。這類問題會引發常規問題解決的“問題導向式”治理思路,其帶來的系列治理現象是一種正反饋機制,使得社區治理陷入愈加繁重的問題處理工作中,從而嚴重忽略了城市社區的人文生態性。
作為治理單元的社區被視為一個接受控制的獨立單元,社區內的居民生活被視為一個整體,這似乎與早期中國社區研究的基本假設相一致。中國的社區研究曾試圖為整體的社會提供圖景描繪,被弗里德曼認為存在“最典型的人類學謬誤”。要回應弗里德曼的挑戰,我們就不能將社區視作一個獨立的單元,要回應問題導向式治理模式存在的問題也是如此。
統計數據發現的社區問題變成一種治理信號,誘發系列的治理項目不斷下沉到社區,導致社區工作任務加重,從而觸發更多的源頭問題。社區變得缺乏活力和創新激情,淪為脫嵌于社會情境的控制性技術單元。要轉變這種被動“順應”的問題導向式的治理,社區只有尋找主動“適應”的位育導向的治理路徑,才能從源頭上治理社區的根本問題。
結合人文生態學的資源集中趨勢分析和功能結構分析,我們可以為社區治理找到有針對性的路徑,讓社區在人文區位中謀求與環境的主動適應,尋找平衡點,以達成和解。與此同時,這種結合人文區位特點的治理,必然能構建出社區的特色治理模式。雖然這一思路依然是問題導向,但是更接近社區問題的源頭:社區相關的多種元素、鏈接方式、關系類型。社區治理的最優路徑不僅應該是直達“病灶”的,還應該通過長期的社區位育過程,構建出地方生活共同體的新形態。
社區在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上有特定的地方社會史,也有其特殊的人文與自然資源,人們的生活制度和例行化的安排都是獨具特色的。治理主體唯有以人民生活為核心,讓社區“安其所”,在地方社會系統中找準自己的特殊位置才能讓社區自身得以“遂其生”。在治理資源的注入方式上,除了注重激發社區內部的社群活力,治理主體也要重視將周邊的環境因素更好地與社區融合起來,實現社區的“位育中和”,即找到社區與所在區位上的環境之間的均衡點。因此,城市社區治理者要分析社區的“區位比較特質”,找準社區的定位。
城市規劃設計者只是從城市的運轉和發展的科學性角度來考慮生活、生產、消費、自然等系統之間的關系,但城市社區內的人群之互動和生活形態卻是鮮活多變的。研究者和城市社區治理者應該善于分析地方大社區內“位”的結構,即不同社區之間在社會生活和人群互動方面的有序安排,以及經濟生產、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系統向社區的有機融入方式等。只有找準了“位”,才能找到主動“適應”環境的方向,真正幫助社區實現更好的“育”,最終實現一種位育而成的治理特色。
位育理論對當前的社區研究有著重要理論啟示。對作為治理共同體的社區而言,直面社區問題只能看到社區被動順從的一面,而直面社區的生態區位特性,可以將社區與其所在的環境視為互動的關系,既有被動順從,也有主動謀求適應的一面。社區研究者應當通過對多種區位特性下的多樣化社區適應過程進行理論分析,對 “順從”的社區研究范式進行補充。這不僅是尋求社區治理特色的研究路徑,而且是實現社區善治的研究路徑,因為位育的目的是尋求社區與區位的“中和”,而不是持續的失調狀態。
(責任編輯:亞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