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想著哪時要沿著太湖走一圈,行程量實在是浩大。太湖是一個湖泊面積2338平方公里,形如西突的新月的巨大淡水湖泊。總長約400公里的湖岸線中,蘇州占了270至280公里。明代正德年間宰相,明代文學家王鏊編《震澤編》,卷一有五湖、七十二山、兩洞庭。震澤、五湖都是太湖古稱。七十二山是太湖之山,兩洞庭即“洞庭東山”“洞庭西山”,太湖中的兩座島。這些都是悠游太湖的內容。
不游洞庭未見山水。說起太湖山水,那真是亦真亦幻,虛無縹緲。《射雕英雄傳》中有一個金頭鰲,是莫厘峰寨主,莫厘峰即是太湖洞庭東山的主峰名。《天龍八部》里虛竹的人生機緣之地名縹緲峰,洞庭西山主峰又恰是縹緲峰。這些都勾連起人們對那里山重水復的翩翩遐想。但,總要走一回全的,不是嗎?
登頂莫厘遠眺,于啟園觀太湖
在大禹治水前,游居洞庭東山一帶的氏族部落因多水患,借漁獵為生。公元前21世紀,大禹臨太湖治水,這些氏族都參加了治水。洞庭東山原本是屹立在太湖中的島嶼,隋代時與陸地相隔。隨著三江淤塞,大致在19世紀中葉,終于使山島與陸地相連成為今日的湖濱半島。
“莫厘遠眺”為東山八景之首。當地俗稱莫厘峰是“大尖頂”,海拔292.4米。山頂有梵宮慈云庵建于明清之際,據吳靖宇所著《東山》一書說,曾晨鐘暮鼓,香煙繚繞,云霧掩映,宛如仙境。慈云庵曾毀于運動。如今的慈云庵正在修葺。
王鏊本人是洞庭東山人,極愛太湖山水,作有《登莫厘峰記》。明人沈周、申時行等,都曾記述了東山的湖山勝景。莫厘峰支脈綿延起伏,根據吳靖宇著《東山》所言,主要山峰有翠峰、芙蓉峰、箸帽峰、碧螺峰、蝦綴嶺、荷盤頂、玉筍峰等。群峰環抱之中,有法海塢、翠峰塢、西塢等31處山塢。山塢中青翠掩映,竹林搖曳,稻菽成片,炊煙裊裊,翠峰寺、古雪禪院、法海寺、紫金庵等古寺廟,坐落其間,使塢愈顯其幽,林愈顯其靜,景愈顯其美。
東山有啟園,位于翁巷村北,倚山臨湖。原本是太湖人家種稻養魚的洼地。1933年由旅滬經商的東山人席啟蓀創建,亦稱席家花園。建園時,刻意追求“臨三萬六千頃波濤,歷七十二峰之蒼翠,蘊隱逸林下之志,藏吞吐天地之氣,極包孕湖山之勝”的意境。
啟園內有融春堂、如意小院、翠微榭、擷銀軒、曉澹亭、挹波橋、漲合池、涵影池、坐金亭、環翠橋、震澤樓、鏡湖廳諸多景點。一棵古楊梅樹虬枝盤曲。原是1699年,康熙帝南巡見此百年楊梅樹型優美,蒼勁古拙,此樹就保存了下來。據說如今楊梅成熟,仍然酸甜多汁。
啟園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條長約200米的長堤。太湖碧波輕漾,水天一色,鷗鳥飛翔。風起浪涌之時,太湖激浪又氣勢洶涌。據說彩霞滿天時,可見金波萬頃,月上中天時,又見星河倒映。
長堤東南盡頭是御碼頭,當年康熙帝駕幸東山在此上岸,席氏祖上曾參與迎駕。因而被席啟蓀選購筑園紀念。御碼頭伸入湖中達100米,頂頭筑有通湖亭,亭內懸康熙帝御筆匾額“翠色滿湖”。稍不留神,太湖水浪常會拍濕褲腳。
信步第一古村,見漁村早市
說到東山,彎彎繞繞離不開王鏊。而“太湖第一古村”陸巷,就是“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的明宰相王鏊故里。
長達一里的紫石街,全由花崗巖石條鋪成,村內“一街六巷”,指主街紫石街和古西巷、旗桿巷、姜家巷、韓家巷、文寧巷和康莊巷等六條次要街巷,構成村落的空間骨架。
沿街的大量明清古建根本無法忽視。最興盛的清代中期,全村內有規模較大的廳堂72座,如今,惠和堂、粹和堂、遂高堂、三德堂、仁壽堂、雙桂堂等近10座保存依然較為完好。
整個陸巷凹居于山塢中,依山面水,面朝碧波萬頃的太湖敞開,同時又依枕蔥翠的寒谷山、白石嶺。村里六條次巷自寒谷山腳順山勢而上。六條次巷分別與一街按順序相接。一街又與引入太湖的三條河浜緊鄰。三河浜聯系著陸巷村與太湖。從道路交通、自然排水、通風采光等角度而言,“一街六巷三河浜”的空間格局與肌理都極有意思。
村內,大戶人家的廳堂以王氏家族聚居地為代表,涵蓋遂高堂、惠和堂、粹和堂、懷德堂、狀元及第墻門、懷古堂、會老堂等。陸巷興于南宋,800多年間形成了依天時地利而人居的古老村落。陸巷是古建筑最為集中的沿太湖村落。遂高堂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的宅子,是王鏊胞弟王銓的故居,也是陸巷村保存最古老的明代建筑之一。內梁上原有彩繪較多,年久失修,大部分彩繪已模糊不清,僅走馬板上折枝花圖案及桁條上的包袱錦圖案還依稀可辨,有金、紅、白、黑等色,大廳梁上仍然留有飛金。
陸巷有一個菜場,從民國時期沿用至今。村民們的一天是從凌晨三點半到四點的早市開始的。漁民一早抓到魚,拿到菜場賣,賣菜的也趕早湊堆,菜場雖不大,魚肉、蔬菜、豆制品之類據說也挺豐富。每日營業1至1.5個小時后,就干凈利落地收攤閉市。
縱情獨島山水,見證古村生活
三山島是洞庭東山的附屬島嶼,也是目前太湖中唯一未與陸域直接聯通,且有居民生息的獨島,保留著湖島的傳統起居生活方式。
從三山島的橋頭碼頭順著老街往村里走,島上有年份的老建筑隨處可見。大塊大塊的石板路上,就連青苔也帶著那種滄桑的年份感。因為四面環水,三山島至今保留著隱秘、簡單的氣質。
考古挖掘證實,島上在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足跡,將長江中下游地區人類生活的歷史由新石器時代上溯到舊石器時代。元明清,島上沿橋頭、東泊、山東、西湖、小姑五大碼頭形成傳統民居與宗祠建構筑物聚集而建的形態。橋頭碼頭到順濟橋一線形成商業古街,順濟橋到觀音堂一帶形成魚骨狀分布的居住古街。古街、太湖、山體緊密聯系,各類明清建筑又沿街分布,傳統的街巷空間完整保留至今。
島上留存的明清及民國時期歷史建筑,既有傳統民居,又有名宅大戶,后者如清儉堂、師儉堂及薛祠之類,以及古井、古橋等。天峰寺腳下有一口唐井,由整塊大石板鑿出。據傳唐代島上有寺廟18 座,后被大火燒盡。雖然四面環水,三山島并不能遠離戰爭,反而在春秋戰國時與周圍島嶼一同,是吳越主戰場;清末太平天國火燒三山島,將民居、祠堂等損壞無數。
三山島呈“三山兩谷”的基本地貌特征,5個自然村散落兩谷中。島上戶籍人口800多人,實際常住不到600人。為方便旅游者,島上建起了必要的環島公路、供水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場等市政基礎設施,史前遺址、祠堂、重要民居、古橋、古井、古樹名木、歷史遺跡等都在搶救性保護進行中。
島上遍植百年古棗樹。此時湖岸柳樹抽芽,聽著太湖有風來。從三山島可以北眺洞庭西山,東望洞庭東山,尤其西山的石公山,可以坐快艇直達。
尋找太湖石的蹤跡,去古樟園吸仙氣兒
到了西山島,就特別適合四處閑逛。在非繁忙時段,農用車輛和雙輪車是島上的主流車型。在串聯著村與村之間的公路上,人們修路、打盹,好不悠閑。西山島古村也多,村里很多大姓大族原本都是中原大族多次南下僻靜隱居的。
好幾年前,西山島出了個網紅景點,很有峽谷湖泊的感覺,位置在島東邊的蔣東村。爬上狹窄的山路,在一圈崖壁下有兩灘內湖。村里人說,島上過去開采石灰巖,水泥廠以此為原料,后來為保護環境,礦井全部關閉,經過十幾年礦井就成了湖。仔細看,湖的內壁是有小徑的,這是打礦井時螺旋狀下挖的痕跡。
石灰巖是西山特產,春秋時已有開采記錄。唐代太湖石開采,開始了當地工業發展史。除了燒制石灰,石灰石可直接用作建筑材料,在房屋、橋梁等建筑 中 作 基 石 、柱礎、梁柱、碑刻、雕塑等。石灰巖經長期風化溶蝕和波浪沖擊形成的太湖石,是疊砌園林假山的名貴用材,西山的太湖石也于唐代開始被大量開 采 。 鎮 志 上說,運送石灰石的船隊以前還被稱為“山船幫”。
西山島上,我最喜歡后堡村窯上環山公路旁的古樟園。里面兩株巨大的香樟樹冠特別能壓得住內心的浮躁。一株高30米,胸徑1.4米,大概1000年;一株高15米,胸徑1.1米,約500年。鎮志上說,島上還有松柏、羅漢松、銀杏,最久久到1500年。羅漢寺門口,還有兩株近千年的古樟與一株紫藤“藤樟交柯”交纏。世上少有事物能像這些古樹名木一樣,千百年來綿延著同一條生命軌跡。古樟園原本是個道佛合一的觀廟,古樟園也是西山的城隍廟。
沖頂縹緲遙望,山塢里品茗吃果
因為歷史悠久啊,西山島上但凡是個村,就是古村,不但古村多,還寺多、山多、塢多,葛家塢、包山塢、水月塢、天王塢、涵村塢、綺里塢、羅漢塢……說實話,山不高,博個雅興。“塢”是自然地貌。山體形成過程中,受流水侵蝕,形成一系列湖灣或谷底,形態像船塢,被稱山塢。山塢分深塢、淺塢。深塢長500米以上,與周圍山地的高差大于100米,這種地理條件非常適合柑橘、枇杷等常綠果樹生長。范仲淹說洞庭山“有地唯栽培,無村不見花。萬頃湖光里,千家橘熟時”。
雖然明人記述太湖中,馬山、西山、東山3處及附屬島嶼共有72峰,其中西山有41峰。但西山山峰有名有姓的不止這個數字。清人載,西洞庭山的山峰已達72個。那些海拔三五十米到兩三百米的山峰,栽有果園的山塢,以及古村、寺院縈繞其間,成了“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處有人家”的好景致。
既然山不高,塢不深,路線就不重要了,西山主峰,位列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的縹緲峰,海拔336.6米,一口氣爬上去仍然需要些體力。但到達峰頂瞭望塔,涼風拂面,俯望山下,一覽東蔡村、縹緲村、西蔡里等古民居,以及昔日吳王夫差帶著西施避暑的消夏灣。
自古名寺高僧的手里都有些世間稀有名茶,西山有水月禪寺的無礙泉。水月茶宋朝聞名,傳為碧螺春前身。無礙泉原名叫水月泉,宋人說,水月寺東入小青塢,至縹緲峰下,有泉洪澄瑩澈,冬夏不涸,酌之甘涼,異于他泉而未名。而這泉,不在水月禪寺里,在水月寺旁、縹緲峰下。雄泉比之雌泉更為清澈,不見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