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
近年,幾乎社會各個領域都在追求流量,從粉絲經濟到大眾快消品;從精神生活到物質生活……流量這個字眼幾乎覆蓋了生活的全部。就連藝術收藏圈都開始走下“神壇”,一改往日“居廟堂之高”的人設,躬身入局到各大網絡平臺和網紅打卡地了。
這本也無可厚非,既然中國大眾藝術品消費的市場已然啟動,就該拿出應有的姿態來,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樣子。但凡事都有兩面性,俗話說過猶不及,有時走得遠了難免會漸忘初心。所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個提醒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
其實流量本身并沒有錯,錯在我們走著走著忘記了追求它的初衷;忘記了它的核心本質是什么。流量是為傳播服務,傳播又是品牌推廣的手段與工具,而那個最初的源頭還是品牌本身。于是,有人提出“后流量時代”,要回歸品牌自身的實力。對應到藝術與收藏來說就是作品本身。否則當繁華的光芒消散后,大眾就將見到是誰在“裸泳”了。
就像本期觀點欄目提到的“流量畫家”,我們應該看到這些作品有積極的一面,就是讓藝術消費品更多地進入到大眾視野與生活之中,加快藝術的大眾普及教育;但同時也不得不警惕,長此以往,這種快餐藝術品是否會拉低整個社會的審美,造成對藝術發展主流的侵蝕?
當然,我們也關注到業內那些對流量使用得當的典范,如本期掌門人欄目所采訪的兩家機構——佳士得拍賣與木木美術館。前者今年首次任用了一位跨界人才擔當中國區主席——有著“中國娛樂女王”之稱的楊媛草,相信此舉會給內地拍賣市場帶來不小的改變。后者是在創立之初就擁有“網紅體質”的木木美術館創始人林瀚,但木木并沒有在流量爆款中迷失自己,反而在幾年的歷練中證明了自身實力,不僅收獲了眼球,更收獲了廣泛的認同。
事實證明,流量之下,最終還需實力來說話。至于如何才能在實力與流量之間騰挪自如、拿捏得當,還需諸位各自領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