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根植于嶺南數百年的石灣陶藝藝術品,近年來藏家群體也從粵港澳逐漸擴散到全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石灣陶藝這片收藏“洼地”。縱觀近半世紀以來的石灣陶藝收藏市場,雖然起伏不斷,整體卻有小幅上揚。
市場覆蓋面擴大
仍是國營體制的石灣美術陶瓷廠,聚集了石灣最強大的創作力量,比如劉傳、姚志明、莊稼、曾良、劉澤棉、廖洪標、劉炳等,吸引很多香港買手以公司名義下單成批訂購石灣陶藝術品,繼而出口轉售至其他國家。20世紀90年代末,不少藏家轉向陶藝家個人購買藏品,不惜重金收藏近代名家潘玉書、劉佐潮、霍津以及當代大師們的力作。石灣陶的市場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省內拍賣行相繼試水
2009年廣州嘉德春拍、廣州市藝拍在夏拍中均有“石灣公仔”上拍,雖然總體上拍量較少,但合計成交率高達近七成。其中,廣州嘉德上拍“石灣公仔”5件,全部成交;廣州市藝拍上拍清朝以來各時期的“石灣公仔”11件,其中6件成交,成交價格較為理想,個別作品的成交價甚至高出拍前估價兩倍,如莊稼的石灣窯屈原立像(2001年作)、 石灣窯杜甫立像(1999年作)均以24.64萬元成交。再如深圳市拍賣行2010年春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松堅的《龍之尊者》被拍賣出336萬元人民幣高價。
受東南亞藏家追捧
據香港著名收藏家翟建民回憶說:“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香港的古董收藏價格和拍賣紀錄中,石灣陶藝和清代官窯器價格不相上下,甚至更貴。很多香港、臺灣的著名企業家都收藏石灣陶,而且作為比較重要的收藏種類。”石灣陶引領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一帶欣賞購藏石灣公仔的時尚。
二級市場上拍量較少
石灣美術陶瓷廠轉制為民營企業,石灣陶作品多以陶藝家個人銷售為主,二級拍賣市場上拍極少。據雅昌藝術網記錄,1995—2008年各地石灣陶塑作品上拍量合計為196件,但成交率不及一半。當中有零星不錯的成交,如北京嘉寶2006年首屆拍賣會,明代石灣窯法華彩和合二仙(一對)以27.5萬元成交;中國嘉德2008年秋季拍賣會,明石灣窯秋葉洗以19.04萬元成交。
北上成主角,上拍量翻數倍
石灣陶藝北上,在北京保利、北京東拍、中國嘉德、北京瀚海等京城拍賣會上唱主角。至2013年,石灣陶塑作品上拍數量已增加至1494件,總成交額接近2000萬元。其中,2012年與2013年兩年石灣陶瓷的拍品共有800余件,比前十年的總和還要多。
在2013年北京保利“新月雅集——石灣窯當代藝術陶瓷專場”成交總額為1272.5萬元,成交率64%。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澤棉的原作《紫氣東來》,以414萬元斬獲全場最高價,價格比十年前翻了十余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廖洪標的原作《釋迦牟尼》以402.5萬元成交,雙雙創下石灣窯最高拍賣紀錄。
市場持續溢價成交
在2015年北京“保利十年春季拍賣會—新月雅集近現代藝術陶瓷專場”上拍了12件石灣陶藝原作孤品,作者包括廖洪標、鐘汝榮、龐文忠、封偉民等在內的國家級大師。其中一件出自廖洪標大師之手的“濟公飲酒”以193.2萬元成交,拍出現場當代陶藝作品的最高價。其他石灣陶藝作品也全部拍出,總成交額達315萬元。
廣東省拍2015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瓷雜專場共上拍30件石灣陶作品,包括潘柏林、楊銳華、劉藕生、區桂嬋等人,作品成交率達80%。
市場有回暖跡象
2015年后的幾年,石灣陶市場遇冷,零星上拍的作品也以流拍居多或低于估價成交。直至2018年,市場開始回暖,上拍量和作品價格有所回升;2021年幾家拍賣行上拍的石灣陶精品也斬獲不錯成績。如中貿圣佳2021年春季拍賣會,劉傳石灣臥鹿瓷塑以41.4萬元成交;華藝國際(廣州)2021年春季拍賣會上,兩件石灣窯陶塑原作陳渭巖瓷塑粉彩《親王像》和劉佐潮陶塑《讀書羅漢像》分別以138萬元和115萬元成交,創下近年石灣窯拍賣市場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