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葑門橫街,是老蘇州市井生活味非常濃的打卡地。這條街上錯落有致的菜市,各種新鮮蔬菜魚蝦的攤點布滿老街兩旁,蘇州人家的生活瑣事在這里基本全搞定。橫街上還有一些有著絕活的民間手藝人藏于此,正如這家葑門鐘表修理部。店面不大,十來平米的空間,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有年代感的鐘表,有晚清時的“自鳴鐘”,有漂洋過海的“西洋鐘”,還有20世紀80年代結婚必備的“上海牌”……只見一位老師傅拿著放大鏡埋頭專注地修著一塊日本手表,桌上擺著很多細小的零件和工具,有的老式工具表皮上已有包漿,而那門口來來往往的人們絲毫對他毫無干擾。他叫許琪,從事鐘表修復與收藏已有四十幾年光景。
【人物自述】
我今年66歲,這家店本是我老父親的,父親許昌文早在解放前,就在觀前街開店修鐘表。后來他從觀前遷移至葑門橫街,慢慢地父親年紀大了,我就接替了這家店。從小我在一旁看著父親“扒扒弄弄”,看得多了,忍不住動手試試。老父親開了店,我們兄弟倆就輪流到店里幫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鐘表維修可是一門熱門行當,蘇州城里有50多家鐘表維修店,登記注冊的至少也有30家。如今再看,鐘表行日益萎縮,從事這一行當的人也鳳毛麟角。
過去我在蘇州銅材廠上過班,后來做過進出品貿易。工作之余,我還是喜歡動手琢磨修復各類鐘表,退休后就專職干起了這活,技藝也在一天天中磨礪。修鐘表這活不好干,真的是要耐得住寂寞。不但要把時間校準,還要把良心校準。從早晨八點到下午五點,我基本都在店里低頭“忙活”。有的手表里的零件變形了,我就想辦法從老的表里找尋好用的零件。有的表實在壞得厲害,修的價值不大,這時我就和客人說實話,維修費不劃算。當然客人實在不舍得換的,我也想辦法幫他們修好。曾經有一位美國老太找到這里,想讓我幫她定做一款有中國特色的鐘,我左思右想,最后自己造了兩款,屏風式樣、鐫刻花紋,精致獨特。這兩款古鐘頗有東方美學與蘇式韻味疊加的特色,這是縮小版的微型蘇鐘,外觀材質一款選用了血檀,另一款則選用黑檀,內里選用的是德國城堡機芯,借鑒皮桶鐘的機芯。這是半年多前完成的,這兩款鐘還會準時打點。而在此前,我也用懷表改造過鐘。
修復的同時,我也在累積收藏古董鐘表,店里有一部分,家里藏的更多,很多是老父親遺留下來的老貨,也有我從法國淘來的。比如報點、報刻、報分的打璜表,大約產自19世紀;有一件名為400天的古董鐘,就是上一次發條可走400天,17世紀歐洲富貴之家才有的奢侈品;法國壁爐鐘,18世紀生產,上立女神雕塑,手臂上揚,恰可懸掛發條鑰匙,石英底座雕空,嵌入機芯;另外收藏了一種不用上發條的空氣鐘,利用大氣壓力來走時,和現在的電子鐘一樣,只是不需要電。其實我收藏的很多古董機械鐘表,在收來時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我再努力把它們修復得完好無損。鐘表有生命,寄托著情感,凡是能修的定要竭盡全力。
【記者有話】
任何一件普通的事,如果你堅持40年,定會變成一件不平凡的事。手藝人耗費時間與心力,長年累月的堅持還是源自內心的熱愛。許琪守著這家老店,每天聽著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滴滴嗒嗒的聲音,心無旁騖地修理著。這里的每一塊鐘表都有故事,而這些故事陪伴許琪度過這些年的歲月,最終也成了他的人生故事。在他眼里,時間不是均勻的一去不回,時間也有脾氣秉性,有青春和老邁之分,有果斷、遲疑與搖擺不定。
隨著年紀上去,許琪的視力一天不如一天,修理起來也日漸辛苦。他打算今后把自己的這些收藏交由蘇州檔案館保管,也算是有一個完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