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南一帶城市群中,最像江南的還是蘇州。流水清,花兒艷,評彈軟,小食甜,茶館多,書肆密……蘇州人獨一無二的“慢篤篤”性子,為世人所稱道。我們身處江南,常常是以文化記憶來述說江南,而這也是依托古代雅士賦予了它一種超越視覺之美的人文理想。對歷史的崇敬,對文化的探究,蘇州人向來不遺余力。400多年前,文徵明在忠王府種下紫藤,至今枝繁葉茂。每年開花結果,紫藤種子一粒難求。這是蘇州文脈,亦是江南文脈,種入了尋常百姓家。江南人的精神,歸總起來就是剛健、深厚、靈秀、致知,江南文化也因傳播而刺激,而生新,在與自然的相融中共生共長。所以,今天重新來“發現”江南,有點意思。(編輯:陶瑾)
江南似水墨畫,畫上朦朧、瀟灑。那畫就像不經意間隨手打翻了的墨瓶,后渲染開的。千絲萬縷的墨絲,相互纏絡,匯成一句話:江南又夢煙雨,長河流入故里;繪成一處景作:煙雨姑蘇,古鎮同里。漫步此間,絲絲涼意,點在膚間,似甘露,整個人倒是涼快不少。點點細雨,打在肩頭,找了塊地,坐下,要了壺茶,便靜坐著,聽雨。石階上的青苔,猶為生動,蔓延在石橋兩側,江面因雨的關系,慢慢地,倒是起了一層薄霧,有似仙境不勝人世間的韻味。雨一直下,點滴打在石階,倒也格外好聽呢。驀然,橋上走來一少女,手執油紙傘,她具有江南女子獨有的婉約大氣。她駐足凝望遠方,似乎在等待,我望著橋上,心中竟浮現出了這首小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她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已成為風景。那頭,船來了,她登船,回首,在煙雨中我并沒有看清,心卻讀懂了那不舍,她,去遠行,等看過了好看的風景,去過了好玩的地方,闖蕩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也許才會回來吧。那葉小舟,緩緩前行,它的背影,為這古鎮增添最后一抹古韻。雨停了,我也不久留,漫步在青石板街上,滿是人間煙火氣,青磚墨瓦,是這江南的古韻;流水人家,是這江南的靈魂。兩側的黛瓦,勾著的是雨后殘留的滴點,留下的是我眸底抹不去的煙雨。古鎮的風溫熱地撫上我的臉頰,我重新呼一口氣。天色呈靛藍,望湖邊,波光似錦緞。
天近晚,炊煙裊飄沿斑。夕陽像不小心灑的黃顏料,那畫家還不緊不慢地涂上了一抹紅顏料。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這江南風情萬種,雖主要是那古色古香,與內在婉約的文化,但此時,是何等熱鬧!街上的小吃,兩側的燈火,熙熙攘攘的人流,沿河從古到今的繁華,煙雨一直伴在江南左右,在這昌盛的蘇州,在這歌舞升平的時代,留下了這婉約的江南古鎮。我哼著“煙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宛若丹青未干,提筆然點欲穿……”歌聲至此,又夢那江南悠悠,許我一場煙雨。
江南,是我自幼生長的地方。這里沒有金碧輝煌的宮殿,沒有高聳入云的山峰,也沒有遼闊豁達的草原。但在那亭臺樓閣中,煮一壺清茶,賞著那秀氣的山林,或提筆作畫,或同人下一盤棋,也是一種極大的樂趣。有時一縷縷薄云沉積起來,將一片天都遮蔽了,便是要下起蒙蒙細雨來。煙雨之中,常有人們撐著油紙傘在小巷、街道、石橋上不緊不慢地走著,無端生出幾分悠閑與安詳。日落時分,家家戶戶被籠罩在裊裊炊煙之中,偶有幾只白鷺自田間掠過,水面上漾起層層漣漪,向著岸邊暈開,頗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蘊。
我家門前有兩棵橘樹,一棵生得挺拔,枝干也粗壯,另一棵卻不那么筆直,它的主干在冒新芽時被蟲子給咬了,便不再那樣有力。每年三五月,橘子花便一個挨一個地擠滿枝頭,有的還沒長開,香氣就自內向外溢出來;而已經綻放的更甚,香氣久久地在空氣中彌漫。香味只是淡淡的,輕籠在四周。及至十一月,滿樹橙黃發亮的橘子便簇成一團,將那頂頭的枝椏壓得直不起身。剝開橘子,月牙似的果肉盈盈透著光,入口甜而不膩,清新爽口。我永遠記得,那是獨一無二的、故鄉的味道。我眼中的江南,只是一個平凡樸素的地方,一個寧靜安詳、令我懷戀的地方。

蘇州不僅是園林的天下,連太湖風景也是一絕。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一起來探尋一下蘇州的太湖吧。蘇州人飲用的正是太湖里面的水。太湖水很藍,在白天沒有云彩的時候,仿佛與藍天連為一體。偶爾有幾只鳥飛過,“嘰嘰喳喳”叫上幾聲,讓這片平靜的湖面,顯得更安靜而祥和。夕陽西下,霞光萬丈,云海被染得有紅、有黃、有橙。但那湖面不只是鋪上一層金光那么簡單,仿佛是由那金黃色的毛線織成的金色大衣。微風輕輕拂過湖面,掀起一陣陣小浪,這小浪撞擊著湖岸,激起片片浪花。遠處有一座小島,在陽光襯托下顯得綠油油的。真想上島看一看。
你們知道嗎?太湖旁也發生過戰爭。1944年9月,“沖山之圍”戰斗在光福沖山村打響。太湖游擊隊立下了赫赫戰功。國難當頭,太湖游擊隊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國大業,英勇戰斗在日寇鐵蹄踐踏下的江南水鄉,這些太湖兒女是插在敵人心臟的一面血染的抗日旗幟,也是蘇州人民心中永遠的光榮和驕傲。我們也要像太湖游擊隊的戰士一樣,成為為祖國做出奉獻的一員。
初一上學期的一天,正值周五,學校沒安排晚自習,我早早地放學出來了。因為媽媽很晚才下班,我們就約定在學校大廳門口的石階上會面。冬天,寒風刺骨,很快天暗了下來,僅有路邊的燈光照亮著。那天作業很多,我想在這里等也是浪費時間,不如先做起作業。于是拿起練字本,練起了字。我練一會兒休息一會兒,看著等孩子的家長們,人來人往,一個身穿黑色棉襖帶著帽子的中年男子朝我走來,我以為他只是經過這里,但后來他朝我這邊走來,我開始緊張起來:“干嘛干嘛?他要干嘛?我的天吶,不會這種事被我碰上了吧?”我的腦海中突然閃出在電視上看過的一條新聞:“今天我市發生一起失蹤案,一名14歲初中生……”
“小朋友,你在這里寫字對眼睛不好,天太黑了。”陌生人說。我只是禮貌又不失尷尬地笑笑。“能讓我看看你的字嗎?”那人說。“好的。”我回答著。那人仔細看著我的字,過了好久,差不多三十多秒,那人才說:“你這個字的結構和筆畫有點不對,你應該照著字帖去臨摹,要堅持。”這時,我才意識到叔叔是在教我寫字,看來是我想多了。“蘇瓊,這個字帖你還要嗎?”媽媽的問題把我拉回了現實。我立刻從媽媽手上拿回字帖,練了起來……
那天,雖然天色有點黑,但我的內心卻亮得發光。就像這小家碧玉般的蘇州,生活在這里的人溫柔細膩,內心熱情似火而又充滿文化氣息,看到學生寫字,也會忍不住上前指導。我想,這就是江南人的特質之一吧!有了那次難忘的經歷,我對書法產生了更大的興趣。我確實應該把字練好,將來有一天我坐公交的時候,倘若看到有孩子在站臺寫字,我想我也會忍不住去善意提醒一下那個愛學習的孩子,要愛護眼睛,要把字寫好……
我眼中的江南是多雨的。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春天,能看見細絲般的雨水從天而落,為大地帶來生機。春雨很細,很密,如同一張大網,將家家戶戶連在一起。伸手向窗外探去,指間傳來絲絲清涼,雨水稍作停留后便順著指尖滑落。夏天的雨,來勢洶洶,如同咆哮著的野獸掙脫了牢籠,向我們沖來。豆大雨水狠狠地砸向地面,砸入河中,濺起水花,卻唯獨向荷葉妥協,無力地在荷葉上打轉。秋天的雨綿細,惆悵,將原本凄涼的秋天襯托得更加凄苦……

我眼中的江南與水分不開。家家戶戶依水而居,如同杜荀鶴寫的“人家盡枕河”,河水貫穿整個江南。是人們在船上的吆喝聲,是船槳劃過水面,推開河水,發出悅耳的聲響。我眼中的江南,還是風景如畫。春天,百花盛開,成片的絢麗色彩,為新一年帶來溫暖。夏天,人們撐船采蓮,冰涼的河水讓夏日不再那么炎熱……我眼中的江南多姿多彩,河水是它的代表作,花朵是它的精美點綴,人家是它的點睛之筆。
江南有許多著名景點,我最喜歡的就是獅子林。獅子林里有群峰疊嶂、氣勢恢宏的假山,假山的造型很像獅子,沒有那么威風可怕,反而略顯可愛,讓人不禁想與它們合影留念。獅子林內假山遍布,長廊環繞,樓臺隱現,曲徑通幽,可以在這里玩捉迷藏。建筑分布錯落有致,主要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還有許多小池塘,池塘里有嬉戲打鬧的小魚,水面上有碧綠的荷葉,好像一把把小傘。水面上的荷花好似一個個小姑娘,魚兒在她們的腳旁轉著圈,吐著泡泡。在獅子林,我最喜歡的就是人造瀑布,看著好似一條銀龍的瀑布,讓我想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瀑布的水流聲十分大,說話必須喊才聽得見。
蘇州園林往往數園相通,景致相連。橋、廊、亭、竹、石、水融為一體。其中水是最大的特色。蘇州園林的水獨具魅力。首先,它是一潭活水,活潑而雅致,乖馴而調皮。其次,水呈綠色,水波一晃,交相輝映。最后,江南獨特的水鄉文化造就了蘇州園林中水的景致。有水必有橋,蘇州園林里的橋大多是石頭橋,大半為拱橋,其形態各異,依河道寬窄程度來布局。橋上的石料取自太湖,太湖石易于雕刻,所以橋上一般也雕刻許多精美圖案。
蘇州園林還有一大特色,便是石頭。曾有人仔細觀察過,發現整個園林幾乎都是怪石相間,這些怪石未經人工雕琢,經歷風吹日曬,形成了獨特形狀。腳踏蘇林,清風陣陣。垂柳飄飄,有如彩絲。屋亭五彩,獨有淡灰。陽照碧波,金光奪耀。蘇州園林確實美麗,美在她的細膩、古樸與靈動。
青石黛瓦的老房子,房頂兩側如宮殿般高高翹起,任誰看了都會感嘆姑蘇之美。這些民居大多臨河而建,屋前繁花似錦,花燈錦簇,處處透著繁華的景象,所到者心上應該都贊不絕口。蘇州水多,拱橋也自然不少,它們形態各異,或精巧玲瓏,或高大雄偉。往近處走一走,橋上的石縫竟然長出了綠油油的小草,它們頑強地挺了挺身子,昂著頭,可精神了!幾個橋洞往下竄,一排排大石柱子屹立在那里支撐著橋面。小橋流水人家,細雨白墻黑瓦。這就是我眼中的姑蘇之美。
世上有千山萬水,但說起美景,定有蘇州一席之地。說到蘇州,我們便想起園林,蘇州的各園林與其他園林大不相同,其他園林是對稱的,而蘇州園林則以“絕不對稱”而馳名中外。至于為何蘇州各園林不講究對稱,想來也是因為古代設計師想要達到一種超凡脫俗的美學境界吧!當你置身于蘇州園林中,你看到的景色也絕不會重復,每一處都是如畫般的美景,每一處都暗合“道法自然”的雅致。
蘇州園林的景色力求模擬自然,花兒和樹木都依著假山。漫步園林之中,隨處可見各色植物,它們各式各樣地融合在園林之中,各種布置恰到好處,有一種增之一分嫌多,減之一分嫌少的韻味。若您第一次來游玩,必要走走那藏在假山中、大樹中、鳥語花香中的石頭小路,賞一賞沿路的風景,聞一聞百花散發的芬芳。若給這種令人癡醉的味道一個名字,我愿喚作蘇香,姑蘇之香。
國慶節,我和父母去了甪直古鎮。葉圣陶紀念館的院中,幾棟建筑顯得有點兒陳舊,里面布滿歷史的塵埃。走進鴛鴦廳,葉圣陶爺爺的銅像映入眼簾。銅像上面的他緊閉雙唇,雙眼注視遠方,頭上的每根頭發格外整齊。望著葉圣陶爺爺的眼睛,似乎是在向如今的盛世表示贊嘆,又像是在眺望未來。銅像后面立著四個大字——一代師表。他對我國教育事業的影響力依然延續至今。來到后花園,眼前頓時一亮,亭中種滿了花草,亂花迷了我的雙眼。一條小路蜿蜒,置身于此的我,如來到仙境一般。那棵千年古樹,懷里還抱著一棵榆樹,許多人都稱它們為“母抱子”。它們的落葉成了黃金色的地毯,銀杏樹高聳入云。走出紀念館,我又看見緩緩流淌的小溪,一架架石橋橫跨小溪,水面上泛起漣漪。遠遠望去,船娘正在搖船,個個精神飽滿,朝著遠方駛去。

我的家鄉在蘇州,我最喜愛的是黃昏下的鄉村,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黃昏時的小河是那樣的安逸,火紅色的夕陽把河水染得通紅。不一會兒,幾條小魚在水中吹起泡泡,河面上便泛起漣漪。從遠處看小河,猶如一條火紅色的絲綢。幾片落葉隨著小河,漂向遠方。幾個老人在河邊垂釣,時不時還會聊上幾句,發出爽朗的笑聲。黃昏時鄉間的田里,幾個孩子在夕陽的余暉中,幫著爺爺奶奶驅趕一群家禽回家呢!一只只可愛的小雞和活潑的小鴨正跟在它們的母親身后一搖一擺地走著。雞、鴨的叫聲組成了動聽的“歌曲”。幾個老人在田間挑菜,他們一邊挑,一邊還討論著今年豐收的情況。
夕陽的余暉透過茂密的樹葉,照進院子,灑在人們的飯桌上,人們討論著這日發生的趣事。天上的云已被朝霞染得火紅,煙囪中冒出來縷縷炊煙。人們都沉浸在了這輕松的氣氛之中。多么美麗的鄉村黃昏啊,好似迷人的歌曲,又如絢麗多彩的油畫……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杏花春雨里的江南,是游子心中的牽念,是詩人筆下的鄉愁,是令人向往的“人間天堂”。的確,江南是美麗的,也是文明的。
江南的文明浸潤在大街小巷的一件件小事中。那個周末,天氣晴好,我和媽媽去甪直古鎮玩。我正走在古鎮的一座小橋上,微風輕柔地撫摸著我的臉,陽光灑在大地上,花朵盡情地微笑,小貓也慵懶地躺在被陽光曬得暖乎乎的窗臺上。我的心也是暖乎乎的。我跟著媽媽走過小橋,來到古色古香的小鎮。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好不熱鬧。“賣蓮蓬雞頭米嘍!”循著叫賣聲望去,遠遠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賣糖水雞頭米和蓮蓬。夏天時節,一碗糖水雞頭米下肚別提有多舒服了。我順著人群走到那位老婆婆面前,買了一碗雞頭米就坐在了附近的椅子上開吃了。我邊吃邊觀察著老婆婆,只見她眼前的蓮蓬鮮翠欲滴,多得都快壘成山了,正想著吃完雞頭米再去挑幾個新鮮蓮蓬。突然,不知從哪里飛來了幾塊小石頭,把老婆婆的“蓮蓬山”打得東倒西歪。原來是幾個小孩用自制的彈弓打的呢!那幾個小孩趕忙跑了過來,對老婆婆說對不起。原以為老婆婆會破口大罵,誰知她也不發火,只是叮囑他們以后要小心。遠處的幾位叔叔、阿姨走了過來,大概是幾個孩子的父母,對老婆婆說了聲對不起,然后給了她一些錢,老婆婆卻拒不接受。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再三道歉,又幫老婆婆壘好“蓮蓬山”,消失在人群中。
江南美,美在那杏花春雨、小橋流水的景色,美在街頭巷陌的文明舉止中。
從甪直古鎮大門進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只神獸——甪端。它與麒麟相似,頭上一角,據說甪端一日能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專為英明帝王傳書護駕。甪端這一吉祥物寄予了漢族民眾的美好愿望,期盼國泰明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
繞過甪端,再往里走,是各種各樣的物品和五花八門的小吃。先來看看海棠糕。海棠糕的形狀與海棠花相似,顏色呈紫醬色。外層是皮,里面是豆沙餡,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接上師傅遞來的海棠糕,光聞味道就不禁咽了咽口水。一口咬下去,外面脆脆的一層焦糖的焦甜和里面軟糯的豆沙香甜混在一起,甜滋滋的味道立即在口中彌漫開來。再一個就是青團了。青團子,色如翡翠。里面可以放各種各樣的餡,有豆沙、蛋黃、肉松等。一口塞進嘴里,一股清香在口中游竄,仿佛可以抵心間。吃完東西,你肯定覺得口渴了吧?別擔心,跟我來。一幢小小的房子,身穿藍色的外套,沒錯,它就是我最喜歡的飲品店啦。走進去,你會感到一陣放松,仿佛躺在云上。手持一杯奶茶或酸奶,游覽古鎮,看小橋流水,聽船間小調,越發“醉”了。
江南好,美在古鎮,美在甪直舌尖上的味道。

從我小的時候,父母就在蘇州工作,我大概也算是半個江南人。我印象中的江南是那長江岸邊的風景,但現在才知道,江南比我印象中要美麗得多。也許你心中的江南,是拙政園走廊旁歷歷的青苔,是瘦西湖上一座靜涼的小亭,是山塘街河畔的綽綽燈影,還是那小橋村落里的白墻黑瓦,或者是那古鎮搖船上姑娘們悠揚的小調,抑或是那花窗里飄出的一句句昆腔、一曲曲評彈?江南好,不止風景好,還有它獨特的風土人情。有人說江南像位女子,那她定是靈秀聰慧的小家碧玉,穿一套蘭印花旗袍,撐一把秀麗的絹傘。雨天,在青石板鋪成的小巷里,看探出墻外的桃花,聽姑娘的巧笑倩兮。又有人說江南是個男子,那他定是一位斯文的文藝青年,手持一卷唐詩,在庭院里專注誦讀。
去年冬天,我回了趟老家,我的老家在北方。在過年的紅火熱鬧中,偶爾也感受到了北方的一絲涼意。盡管回家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但多少次夢里回到江南,江南的細雨柔柳,江南的粉墻黛瓦,隔壁阿婆的親切笑容,鄰家孩子的哭鬧……可一覺醒來,卻只聽見北地的寒風呼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