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越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無人機駕駛航空器被用于大型安保、疫情防控等警務活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020 年“八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空軍航空大學無人機實驗室時指出:“現在各類無人機系統大量出現,無人作戰正在深刻改變戰爭面貌。要加強無人作戰研究,加強無人機專業建設,加強實戰化教育訓練,加快培養無人機運用和指揮人才。”可見警用無人機專業化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公安院校作為培養實戰人才的主體,必須要充分發揮人才培養和科研服務的優勢,加強警用無人機培訓課程的建設[1-3]。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于2018 年7 月至今為在職民警、輔警提供了6 期警用無人機航空器駕駛資質培訓, 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全國持有無人機駕駛證的警員依舊很少,尚未達到普及效果。有些警員雖然持有無人駕駛證,但是只掌握了基本的飛行操作, 對于一些專業性的操作了解還較少,如案件的追蹤與發現、案發現場證據的固定及事態回放、 技術偵查和網絡偵控的信號捕獲。因此除了必須掌握培訓飛行技巧、安全飛行知識外,在技戰術的相關培訓中還存在明顯不足[4-6]。 筆者認為, 對公安院校無人機培訓課程進行有效建設和完善有利于解決上述問題。
當前,警用無人機專業人才的匱乏,不利于科技強警戰略的全面實施。 無人機是一種新興行業并在近幾年迅速蓬勃發展,因此從事無人機操作與管理的警員大多數都是從其他警種調配而來的,或者是因為個人興趣曾經接觸過無人機,或是通過短期的培訓取得了操作經驗,并沒有形成專業的團隊,只是處于僅限飛行的初級階段,多用于治安巡邏中,用于偵查方面的技術還不夠成熟[7,8]。 例如,在一些交通不便、執法人員無法涉足的復雜地形區域, 會存在著一些走私、偷渡等活動的通道,并且我國陸上邊境線漫長,邊境區域覆蓋面積廣,加上地形極其復雜,致使陸地邊防管控的難度非常高,這些都使得警用無人機的應用顯得更為重要。 還有無人機搭載熱紅外攝像頭對案發現場的溫度進行識別可盡快發現制毒窩點,或是通過無人機影像提取數據信息等較為專業的技術方面,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現如今, 警用無人機的發展已經度過了萌芽期,逐步向更專業、更成熟的方向發展。 邊防警察可借助無人機在邊防領域進行巡邏,對復雜地貌進行多頻譜偵查與監控。 公安院校是我國公安技術人才培養的搖籃,是在職民警專業技術提升的重要培訓基地,也是我國警務技戰術提升的重要研究基地,在培養創新性公安技術人才、 改革公安新技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警用無人機的發展和應用需要新的技術注入,公安院校應該發揮人才培養的優勢,對無人機課程培訓進行建設和改革。
無人機作為一種新型裝備,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法律法規、氣象學知識、機械原理、地形學、維修維護等專業知識作為飛行基礎。 在目前現有的培訓課程中,主要涉及法律法規、氣象條件、機械原理,對地理環境和維修維護的理論涉及的不夠多,或從未涉及。 機械原理理論課偏復雜,涉及的流體力學對于不是本專業的人來說猶如天書,還有的課程只涉及某一警種的業務應用或者應用一概而論,不夠細節化,培訓課程體系混亂,沒有形成專門的教材,而專業、統一的教材有利于無人機培訓課程的推進。
警用無人機屬于專業級的無人駕駛航空器,在培訓課程中,除了要精準掌握設備本身的操控外,更關鍵的是無人機警務技戰術的培訓,國家需要的是精英人才,而不是短期培訓出來的操作工。 在培訓過程中只是千篇一律的講解實戰案例,接受培訓的警員也只是了解了應用, 并沒有針對不同警種需求的側重點。例如,在各類重大頻繁時間突發的今天,面對交通不暢、交通受阻,可通過無人機對事發地點進行監控,對局勢進行研判,在治安巡邏、應急沖突應用廣泛;或是通過搭載照明燈、熱紅外成像儀對可疑車輛和犯罪嫌疑人進行追蹤,以及交通事故處理中,無人機相對于傳統事故勘查,可以對現場情況進行調度,對現場證據進行固定,拍照記錄,大大節省了執法人員的辦案時間。 大家接受培訓的都是無人機領域的通用課程,此類課程知識面比較狹窄,對于有不同實戰需求的公安干警來說,缺乏針對性。 因此,無人機圖像數據的處理、無人機三維建模技術等專業人才,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無人機近幾年才迅速崛起,導致細分到應急安全領域的專家少之又少。 在無人機的授課過程中,不僅要求教師具有過硬的設備操控水平,還需要具備較強的無人機理論知識,并取得相應的教練員資質。 經過我校近幾年的努力,全校擁有多旋翼無人機駕駛資質的教師有10余人,固定翼無人機駕駛資質的教師有3 人,獲得教練員資質的教師只有2 人。 這些教師掌握的只有無人機安全飛行的理論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對無人機影像處理、三維建模、全景追蹤等技術的掌握更是鳳毛麟角,這種情況下,培訓課程的內容只能流于形式。
無人機作為精密儀器,在培訓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更換零部件等維修問題,這就需要專業人員來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突發的狀況。 調研中發現,有些學校采用“誰采購,誰負責”的模式,這樣教師既是無人機的使用者又是管理者,占用了教師的精力和時間,不利于教科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有些學校雖配備了專門的實驗技術人員負責無人機的管理, 但不是專業的,遇到維修問題只能返廠維修, 教師需要使用無人機時,有可能還沒修好返回,長此以往均不利于培訓課程的長期建設和發展。
總的來說,無人機是一種新興專業,因此警務技戰術方向的專業教師極其有限, 這就導致了全國公安院校無人機專業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教師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全國各地也沒有明確統一的培訓教材,很多培訓只注重無人機飛行技巧,不重視理論和技戰術的培訓。
深化校局企合作, 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無人機專業課程的授課效果。 一是學校要鼓勵教師去基層實戰部門掛職鍛煉、 調研學習,了解基層民警的需求,了解他們怎么用無人機、用無人機做什么、希望無人機能用來做什么,讓自己的授課內容更加貼近實戰需求。 二是聘請實戰部門有經驗的民警進入課堂,加入學校的無人機教學團隊,雙方形成合力,加強項目之間的合作交流,通過研討不同警種的任務需求,不斷創新和研究新戰法。 同時還可以就精品課程的建設展開討論, 有助于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三是企業擁有眾多有豐富理論知識和成功案例的人才, 可以聘請這些前輩工程師走進校園,對學生和民警進行有效的指導,能對學生和民警的專業知識產生重大積極影響。 校企合作的另一優勢在于, 學生和民警可以進入無人機公司一線學習,提供專業化的教學場景, 對專業知識培養有極大的幫助,通過一線的學習,上手速度會快很多。 校局企之間的合作有助于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實現當前社會所提倡的“雙師型”的建設目標。
要培養能夠為各類警務活動貢獻力量的無人機專業人才,首先要對目前該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有深入了解,根據當前公安實戰部門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專業課程, 重新確立符合當下需求的課程體系。 在培訓過程中做到專業技能與實戰需求、教學理論相匹配,去除沒用的理論課知識,不再只注重飛行技巧,對無人機常用的搭載設備,如熱紅外成像儀、機載激光雷達等設備也要進行培訓。 根據不同警種,加入相關技能的培訓, 將無人機空中圖像采集技術、現場勘查、三維建模的應用等技術進行疊加,讓學生和民警不再只是表面的了解應用,而是學以致用。 通過制定培訓課程大綱,來保證培訓教材與當前公安工作的重點任務同頻同步。
警用無人機的發展就是為了更好地為公安工作服務,不同警種在執行任務時對無人機的需求有所不同。 所以在設計培訓課程的時候,應該按照不同的警種開出不同的培訓班, 并對他們進行相關應用的培訓,從而滿足不同警種的需求,提高無人機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首先,培訓中無論哪個警種都要打牢飛行基礎,能夠熟練掌握飛行技能、系統操控及無人機飛行的相關理論知識。 其次,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開展不同的培訓班進行分類培訓,如滿足公安工作及時性和高效性的360°空中全景偵察,利用傾斜攝影技術進行案發現場三維模型的重建、利用熱紅外成像技術進行的空中視頻偵察現場勘查, 日常狀態追蹤以及集群作戰等的各類培訓班。 最后,公安院校應該注重校本研究,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無人機教研組, 每周定時進行教研組活動,對教材內容或案例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不斷創新教學、科研方式,并進行經驗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公安院校應對校內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專業的無人機實驗室,招聘無人機相關專業的實驗技術人員負責無人機的日常管理、保養、維修等工作,做好教師教學科研的后勤保障工作。 教師可以根據培訓過程中的實際內容, 提出無人機實驗室的功能建設模塊,根據教師的需求來建設功能化的無人機實驗室,用于日后的培訓和日常的教學工作,這樣教師才有精力將更多的時間投入課程的建設和科研工作中。 通過無人機完成各大應急救援工作時,指揮人員需要熟悉掌握各種設備的操作方法和使用順序, 而VR 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很好地模擬各個場景,從而熟練掌握各種場景的施救措施,培養施救人扎實的基本功。 因此公安院校可以建設無人機VR 設備實驗室, 有助于培訓課程的建設和發展。
警用無人機培訓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要與公安實戰緊密相連,緊跟公安實戰需求,通過深化校局企合作, 共建聯合培養平臺來加強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重視課程建設,形成統一的培訓教材,讓學員更容易掌握警用無人機飛行原理、安全飛行知識及軟件的專業化操作。 公安院校應將警用無人機課程培訓納入重點工程建設,緊密結合不同警種、不同實戰需求,多維度提升警用無人機教學保障和實戰應用能力,校局企三者合力爭取早日將警用無人機培訓課程的建設引入規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