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顯 波 程 偉 柯 寶 霖
(1.貴州大學礦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喀斯特地區優勢礦產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25;3.貴州省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25)
對于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學生而言,除了具有應用礦物加工工程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外,還應掌握選礦廠職業衛生與健康課程的基礎知識,在今后工作中,應用課程中所學知識,增強個人防護意識,避免患上職業病,保障自身職業健康。 職業與健康是研究勞動條件對健康的影響,如何改善勞動條件,創造衛生、安全和高效的勞動環境,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生活質量,保證勞動者的身心健康的一門學科[1]。 選礦廠職業衛生與健康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化學工程、安全工程、礦物加工工程、衛生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 本課程旨在介紹選礦廠生產過程中涉及的職業危害與防護的基礎知識。 在學習本課程之前應掌握大學化學、有機化學等課程的知識。
選礦廠職業衛生與健康是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個性選修課程,該課程的特點是學時較少,只有16 學時,然而課程涉及的內容多而寬,涵蓋的知識面廣,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2],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常見職業衛生術語、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化學因素、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生物因素、粉塵等)及常見職業病、選礦廠常見職業病的危害與防治 (尤其是選礦廠粉塵、噪音的危害和防護)外,還需要了解我國職業病危害的現狀,職業病的診斷、預防及相關法律法規,選礦廠常見危險化學藥劑的種類及危害等基礎知識。
該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3],教師講授完課程后,學生只要通過課程考核即可, 一般平時成績占30%, 課程論文成績占70%。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只通過聽課來獲得該課程的基礎知識,未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討論,認為課程內容枯燥乏味。 同時,作為非核心課程,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 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此外,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結合選礦廠現場生產實際和引入實踐教學案例,導致學生不能理解職業衛生與健康對以后從事工作的重要性,感受不到職業危害就時刻存在自己的工作中,也不清楚如何避免患上職業病以及患上職業病后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因此, 有必要對該課程進行改革探索。
實行“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符合工程教育認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查閱、分析、總結歸納文獻資料的能力,變被動教學為主動學習。 課程采用回答問題、 課堂討論、分組匯報等多種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導師的角色。 通過教學實踐,將礦加181 班25 名同學平均分成5 個小組,圍繞職業病的類型、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關內容,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擬定報告題目和提綱,制作PPT 進行分組匯報。 首先由組長介紹匯報的題目及小組成員, 后由各成員圍繞小標題上臺講解,講完后由其他小組同學提問,主講組成員進行答辯,針對不同的觀點還可進行辯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點評,指出值得借鑒之處以及還需要改進的地方,并對每位同學的綜合表現打分,記入平時成績。 發現采用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 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互動性,學生通過分工合作、自主學習獲取知識,精心準備課程的內容和素材,課上匯報和討論,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印象和思考, 而且還能夠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教師深入選礦廠或選煤廠現場生產一線,或利用帶學生外出實習的機會, 拍攝大量現場生產工藝及儀器設備的視頻、操作流程規范、安全標識等資料,尤其是破碎、篩分、磨礦、分級等準備作業過程中,產生高強度噪音的破碎機、振動篩、球磨機、水力旋流器等設備,煅燒、篩分、轉運等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粉塵視頻資料,穿插到相應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現場職業衛生的直觀認識。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選礦廠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案例講解[4],如“選礦廠職業安全典型案例分析”“選礦廠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調查分析”“選礦廠職業病危害預評價”“選礦有機化學藥劑的環境污染與防治”等,使課堂理論知識與現場生產工作緊密結合, 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深入了解選礦廠中哪些生產環節和機械設備對身體危害較大,容易使人患職業病。 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針對該課程內容較枯燥,充分利用視頻、圖片、新聞網站等數字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增加教學的信息量、內容的趣味性和新穎性,以視頻或圖片的方式更能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到患上職業病對自身和家庭帶來的傷害。 在每次上課之前,先引入與職業病相關的簡短視頻或新聞事故報道,激發學生想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的興趣,如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播出的“塵肺病之殤”, 講述在金礦工作患上嚴重的塵肺病的案例;如媒體報道的中國開胸驗肺第一人張海超,在工傷認定中四處碰壁后決定開胸活檢,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塵肺病患者;再如施秉縣重大矽肺病事故,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工業硅冶煉過程產生的煙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較高,經呼吸直接進入人體肺部,長期吸入導致矽肺病。 通過這些鮮活的例子,以視頻或圖片的方式展現出來,更具有沖擊力,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更能讓學生深刻意識到選礦廠職業病危害的嚴重性和防護的重要性,引發學生對個人職業衛生與健康的重視。 此外,要求學生關注職業病網站,里面包括職業病的診斷、鑒定、賠償等具體流程以及維權案例與法律法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加強與專業知識的結合。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礦物加工工程在“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中的地位與作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與沿線國家礦產資源合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選礦尾礦及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在 “碳達峰”“碳中和”中的作用及發展前景,選礦廠廢水處理與生態環境保護,“互聯網+選礦”等內容,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專業使命感。 讓學生意識到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選礦廠工作環境,減少職業病的發生,需要研發新的選礦工藝流程與綠色化學藥劑、先進的選礦設備,激發學生不斷探索的科研需求,有意識地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做到 “產學研”密切結合,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 在選礦廠中,尤其要做好選礦廠破碎、篩分、磨礦、分級過程中的粉塵和噪音治理,如采取密閉隔聲、吸塵、濕式作業等措施;為了防止有毒化學藥劑(如氰化物)的危害,應盡可能采用無毒選礦藥劑, 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盡管塵肺病是我國目前危害最大職業病,但只要通過技術革新,做好防塵措施,塵肺病是百分之百可防的,增強學生對所從事專業的自信心。
該課程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學生最終提交的課程論文,而是應該綜合考慮學生出勤情況、課堂表現、課程論文等多個方面,其中考勤占比為10%。 課堂表現如主動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制作PPT 進行匯報等占比為35%,尤其要重點考察PPT 匯報過程中所匯報內容與課程的相關性,查閱歸納總結資料的新穎性和全面性,PPT 制作精美程度、 匯報人的思路以及表達是否清晰等內容。 課程論文考核占比為55%, 為此專門制定了選礦廠職業衛生與健康課程論文撰寫要求, 里面包括了論文的選題與課程相關性,并能反映當前選礦廠職業衛生的最新進展;論文要求結構完整(有封面、論文名稱、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六大部分);論文要引證資料翔實、歸納總結深入、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圖表、參考文獻引用規范,格式符合科技論文的要求,教師以此為依據,進行成績評定。 此外,在課堂表現和課程論文撰寫過程中,如果學生有獨到的見解或建設性的意見, 應給予適當加分,以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創新[5]。
教學改革是一個常態化和持續改進的過程,針對傳統選礦廠職業衛生與健康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改革和多元化教學手段改革,引入理論結合實踐的案例教學,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使命感,加深了學生對選礦廠職業病危害和防護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在工作中做好個人防護,防止職業危害,保障自身健康,達到了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獲、學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