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 詠
(儀征市中醫院骨傷科,江蘇 揚州 211400)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患者也隨之增多,椎體壓縮骨折患者因過度的疼痛需長期臥床,從而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和勞動,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以往臨床多采用保守方法治療,包括局部封閉止疼、牽引及抗骨質疏松藥物等,但在緩解疼痛與預防進一步畸形方面的效果較差;而經皮椎體成形術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等特點,可快速鎮痛,同時對骨折引起的頑固性胸腰背部疼痛有良好的效果,目前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2]。臨床研究顯示,患者行經皮椎體成形術后,傷椎與骨水泥融合后使椎體內部壓力上升,脊柱后凸畸形無法充分矯正,使前柱的負荷增加,鄰近椎體的受力強度增大,進而易導致椎體再骨折[3]。但目前經皮椎體成形術后發生椎體再骨折的影響因素尚不明確,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經皮椎體成形術后發生椎體再骨折的危險因素,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儀征市中醫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行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的120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其術后是否發生椎體再骨折分為未發生椎體再骨折組(96例)與發生椎體再骨折組(24例)。診斷標準:參照《骨科疾病診斷標準》[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術前經骨密度檢查顯示為骨質疏松者;符合經皮椎體成形術指征者等。排除標準:陳舊性骨折病史者;自身血液系統或者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骨代謝疾病者等。椎體再骨折參照《骨科疾病診斷標準》[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術后經X線、MRI等相關影像結果確診為新鮮椎體壓縮性骨折。本研究經儀征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手術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經C型臂X線機透視定位穿刺點,經穿刺點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正側位透視引導下帶芯穿刺至椎弓根影的中線處,于椎體后緣皮質前2~3 mm處停止。拔出內芯依次置入擴張套管、工作套管,精細鉆鉆孔后置入擴張球囊,注入造影劑擴張球囊,恢復椎體高度后,拔出球囊,注入4~6 mL骨水泥。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①對影響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包括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是否有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史、是否存在既往骨折史、體質量指數(BMI);手術相關資料:受損節段數量、骨密度T值、骨水泥劑量、骨水泥分布是否對稱、骨水泥分布位置、有無椎間盤骨水泥滲漏等。②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經皮椎體成形術后發生椎體再骨折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經皮椎體成形術后發生椎體再骨折的危險因素。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發生椎體再骨折組BMI>25 kg/m2、既往有骨折史、骨密度T值< -?2.5 SD、有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史、骨水泥劑量>4.5 mL、骨水泥分布不對稱、骨水泥分布位置在上終板下方或下終板上方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未發生椎體再骨折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的單因素分析[ 例(%)]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影響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史、骨水泥劑量>4.5 mL、骨水泥分布不對稱、骨水泥分布位置為上終板下方與下終板上方均為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 1.984、1.948、1.793、1.857,均P<0.05),而 BMI ≤ 25 kg/m2、骨密度T值≥ - 2.5 SD則為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的保護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 0.660、0.570,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椎體壓縮性骨折是骨質疏松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痛苦。經皮椎體成形術通過球囊擴張和骨水泥注入,可增加患者椎體高度和強度,恢復脊柱穩定性,防止骨折的進一步加重壓迫脊髓;同時骨水泥的注入,可在短時間內凝固成團塊,阻抗了因鈣缺失或溶骨性破壞造成的支撐力下降,且聚合反應時產生的熱能可導致骨水泥周圍組織壞死,破壞神經末梢,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疼痛[5-6]。但相關研究顯示,經皮椎體成形術后,可使患者相鄰節段椎體骨折發生的風險增加;同時骨水泥強化椎也會出現再發骨折[7]。因此了解影響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的相關危險因素,并對此采取相應措施意義重大。
本研究中結果顯示,有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史、骨水泥劑量>4.5 mL、骨水泥分布不對稱、骨水泥分布位置為上終板下方或者下終板上方均為影響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的獨立危險因素,而BMI ≤ 25 kg/m2、骨密度T值≥ - 2.5 SD則為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的保護因素,與薛棟等[8]研究結果相符。有研究顯示,針對行經皮椎體成形術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體質量越高其對于椎體的壓力相對越大,致使患者更容易出現椎體再骨折[9]。因此手術醫師應建議患者對自身體質量進行控制,以降低患者術后椎體再骨折的發生率。骨密度是評價骨質疏松患者一個較為重要的指標,近年來有研究結果顯示,隨著骨密度T值的增加,患者在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椎體再骨折的發生風險會隨之降低[10]。因此應在術后對患者骨密度進行監測,以最大程度降低術后椎體再骨折的發生率。作為一種激素藥物,糖皮質激素可對患者的骨形成產生抑制作用,還可降低患者腸道對于鈣質的吸收功能,致使患者腎臟對鈣質的排泄增加,同時還可抑制患者機體內骨細胞的活性,使術后再骨折的可能性增加[11]。因此需對患者糖皮質激素的使用時間進行控制,以降低患者術后椎體再骨折的發生率。過量的骨水泥不僅不會增加椎體自身的保護作用,還會導致水泥出現椎體外滲漏,從而增加患者術后椎體再骨折的發生風險[12]。因此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控制注入骨水泥的量與注入速度。相關研究顯示,當骨水泥在患者體內呈對稱分布時,提示骨水泥位于患者椎體中間的位置,或骨水泥處于同時與上下端終板均有接觸的位置,此時患者發生再骨折的概率相對較低[13]。有研究分析顯示,當患者骨水泥分布位置為上終板下方或下終板上方,未被骨水泥填充的一側與填充的一側存在高度差,致使患者脊柱出現畸形的情況,從而致使患者脊柱椎體發生再次骨折的概率升高[14]。對于行經皮椎體成形術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應盡可能地對穿刺的位置與深度進行控制。
綜上,有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史、骨水泥劑量>4.5 mL、骨水泥分布不對稱、骨水泥分布位置為上終板下方或下終板上方均為影響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的危險因素,BMI ≤ 25 kg/m2、骨密度T值≥ - 2.5 SD則為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發生椎體再骨折的保護因素,臨床可針對上述因素采取相關措施,以預防患者術后椎體再骨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