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科 董黎明 楊玉雪
(河南省統計科學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8)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受中美貿易摩擦、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且強調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新發展格局建立在國內大循環基礎上,而廣大鄉村的發展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因此,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具有深刻的邏輯契合。
從新發展格局視角看,鄉村振興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的根本基礎,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環節。
1.鄉村振興能夠降低外部依賴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利于降低我國對外部資源特別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依賴,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是實現國內大循環的前提條件。河南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2020年糧食產量1365.16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0.2%。河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將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重要力量,夯實國內大循環的農業基礎。
2.鄉村振興能夠擴大市場規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此推動新發展格局的構建。目前看,我國農村市場化程度較低,規模較小,仍有極大的空間待挖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利于擴大農村市場規模,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提升內循環能力。河南與全國情況基本一致,且城鎮化率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提升和發展空間更大。
3.鄉村振興能夠拉動國內消費
消費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一環。當前城市的消費群體已基本趨于飽和,刺激消費的邊際效益較低,要實現跨越式的消費增長非常困難。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不僅能夠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而且能夠提高農村居民收入,進一步拉動農村居民消費,提升國內總體消費能力。
新發展格局將為鄉村振興提供廣闊機遇,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
1.構建新發展格局可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機遇
新發展格局與傳統發展格局不同,它改變了原有大進大出的模式,使部分產品的市場由國外轉向國內,農村市場在全國市場格局中的地位上升。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尤其是國內大循環的暢通,為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提供了重要機遇和良好發展環境。
2.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新發展格局聚焦我國經濟發展的自立自強,破解產業、區域、城鄉發展各個環節的難點和堵點,補足農村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等領域的短板,縮小城鄉之間差距,增強農村對人才、資本的吸引力,形成由內而外推動鄉村振興的力量。
基于新發展格局與鄉村振興戰略在降低國際依賴、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發掘農村市場、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方面的邏輯契合,以及兩大戰略相互促進關系,構建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
1.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河南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以及國家統計局網站等。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全國除港、澳、臺外31個省區市的指標均選用2019年的數據,分析河南鄉村振興進程的數據選取2013—2019年的數據。
2.指標體系構建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基于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借鑒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對鄉村振興的評價以及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從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三個維度,共選取15個指標對河南鄉村振興現狀水平進行測度(見表1)。

表1 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及各指標權重
鑒于評價的多維度綜合性,我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運用SPSS軟件確定評價體系各指標的權重。
1.數據標準化處理
以31個省區市為研究對象,構建評價樣本集合為:{Xi,j|i= 1,2,3,…,31;j= 1,2,3,…,15},Xi,j為第 i個省區市的第j個評價指標,i、j分別為樣本的個數和評價指標的數目。為消除量綱影響,采用最大—最小值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對于正指標:

對于逆指標:

式中,Xmaxj、Xminj分別是第j個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因子分析適用性檢驗
使用因子分析法的前提條件是各變量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關系。運用SPSS對樣本數據的相關性進行KMO檢驗與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示,變量相關性的KMO值為0.604,大于0.5,Bartlett球形檢驗的概率P值為0.000,小于0.05,說明原始變量間存在較強相關性,樣本數據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見表2)。

表2 KMO檢驗與Bartlett球形檢驗
3.指標權重計算
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利用SPSS做主成分分析,得出“解釋的總方差”和“成分矩陣”(見表3、表4),再分別做以下計算,最終得到指標權重:

表3 解釋的總方差

表4 成分矩陣
(1)計算線性組合中的系數:標準化數/對應主成分特征根的平方根。
(2)計算綜合得分模型中的系數:(第一主成分方差×100×線性組合中的系數+第二主成分方差×100×線性組合中的系數+第三主成分方差×100×線性組合中的系數+第四主成分方差×100×線性組合中的系數)/(第一主成分方差+第二主成分方差+第三主成分方差+第四主成分方差)。
(3)權重計算(歸一化):指標綜合得分模型系數/15個指標綜合得分模型系數之和。
計算得到二級指標的權重后,再計算得出相應一級指標的權重(見表1)。
得出權重后,分別計算31個省區市2019年鄉村振興的一級指標得分和綜合得分,并對其進行排名。通過綜合得分情況,可以看出各省區市的鄉村振興水平與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基本一致,呈現地區差異性:位于東部的江蘇、浙江、上海的鄉村振興綜合得分居全國前三位;中部地區除山西外其他5省的綜合得分都居全國前15位;西部地區的青海、西藏、甘肅鄉村振興綜合得分居末尾(見表5)。

表5 2019年全國31個省區市鄉村振興得分及名次
基于前文得分以及2013—2019年河南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進程,對河南的鄉村振興水平進行全面評價,分析河南鄉村振興的優勢和不足。
通過測算,2019年河南的鄉村振興綜合得分為0.159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得分,居全國第10,處于中上水平。在中部地區,河南的鄉村振興水平僅低于安徽(0.1713),居中部第2。從河南鄉村振興自身發展趨勢看,2013—2019年總體呈持續上升態勢,尤其進入“十三五”后,河南鄉村振興快速發展,綜合得分呈直線上升(見圖1)。

圖1 2013—2019年河南鄉村振興發展趨勢
從河南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三個方面,與全國和中部6省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河南鄉村振興的優勢(見表6)。

表6 河南鄉村振興優勢指標
1.農業大省地位和糧食生產能力優勢明顯
河南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2019年河南農業現代化得分為0.0547,居全國第4,中部第1。與河南的農村、農民現代化相比,河南農業現代化在全國和中部6省的優勢明顯。分具體指標看,與農業生產和糧食生產相關的指標得分均比較高,反映農業機械化的農用機械總動力得分為0.0806,居全國第2,中部第1,農機對農業生產的保障能力較強;反映農村生產和生活用電的農村用電量得分為0.0146,居全國第8,中部第1;反映農業生產效率的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得分為0.0568,居全國第9,中部第2。
2.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近年來,河南全面改善農村環境,建設生態宜居家園,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一定成績。2019年河南農村現代化得分為0.0242,居全國第13,中部第5。分具體指標看,反映農村醫療衛生水平的平均每千農村人口村衛生室人員得分為0.0012,居全國第10,中部第2;反映農村郵政投遞能力的農村投遞線路長度得分為0.0391,居全國第10,中部第3;反映政府城鄉社區事務支出的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得分為0.0481,居全國第10,中部第3。
3.農民持續增收,幸福感獲得感提升
河南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2019年河南農民現代化指標得分為0.0810,居全國第14,中部第4。分具體指標看,反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城鄉居民收入比得分為0.0974,居全國第7,中部第1;反映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的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得分為0.0031,居全國第8,中部第2;反映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分為0.0383,居全國第9,中部第3。
1.河南鄉村振興發展不均衡
與其他省區市相比,河南農業、農村和農民現代化程度差異較大,發展不均衡。2019年河南鄉村振興的3個一級指標的得分分別為0.0547、0.0242、0.0810,分別居全國第4、第13、第14,就三個指標在全國的位次看,河南鄉村振興發展不平衡。
從河南自身看,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發展也不均衡。2013—2019年河南農民現代化的發展速度和趨勢明顯好于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在波動中上升,農村現代化發展相對平穩且呈現小幅下降(見圖2)。

圖2 2013—2019年河南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水平
2.一些弱項指標需要關注
農業現代化中,2019年河南人均GDP得分為0.0108,居全國第17,中部6省第4,無論從全國還是中部地區看,河南的人均GDP都處于中下水平,而鄉村振興發展與當地整體經濟水平關系密切,反映河南支撐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薄弱。河南涉農財政投入持續增加,農林水事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由2000年的7.7%提高到2019年的10.4%,但與全國及中部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差距,2019年河南農林水事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得分為0.0018,居全國第18,中部第3。
農村現代化中,反映農村生態建設的森林覆蓋率得分為0.0071,居全國第20,中部第5,從全國和中部地區來看,河南的森林覆蓋率較低;反映農村文化建設的農村有線廣播電視用戶數占家庭總戶數的比重得分為0.0037,居全國第23,中部第6,鄉村文化發展比較落后。
農民現代化中,反映城鎮化水平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得分為0.0322,居全國第25,中部第6,河南的城鎮化水平低,有很大提升空間;反映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農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得分為0.0205,居全國第21,中部第5,在新發展格局下,農村居民消費是擴大內需的基點,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一環,需要著力提升河南的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見表7)。

表7 河南鄉村振興弱項指標得分及排名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河南需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優先支農扶農,加強規劃,發揮優勢,補足短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努力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的總目標。
農業是基礎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河南構建新發展格局進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是農業現代化。要以農業現代化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以生產力的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1.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也是一張王牌。無論在任何階段,保障糧食安全永遠占河南農業發展的第一位。一是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為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奠定堅實基礎。二是不斷提高糧食產能。積極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障糧食安全。三是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求,引導更多的耕地和資源支持棉、油、糖、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和流通能力建設。
2.積極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要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實現高質高效、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一是做好“一控兩減三基本”。“一控”是“節水”,要大力推進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兩減”是減化肥、減農藥;“三基本”是大力推進種養生態循環、土壤治理,以及畜禽糞污、農業廢棄物等資源化處理利用。二是創建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河南位于黃河中下游,沿黃各地區是重要糧食產區,推進鄉村振興,要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在河南沿黃各市縣創建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做好兩大戰略在河南落實的示范引領。三是創建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選擇農業綠色發展基礎較好、重要農業資源底數清晰的地方,建設綠色生產標準化試驗基地,建立綠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完善綠色發展扶持政策。
3.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是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鼓勵和支持高校和研究機構,尤其是農業類院校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服務,建設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二是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要著力推進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全程機械化,加大購置補貼力度,開展農機作業補貼,順應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降低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依賴。三是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開展農業核心技術攻關,特別是解決種子的自立自強問題。
4.健全農業現代化投資保障
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離不開資金支持和保障。一是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支持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用于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和鄉村建設行動,發揮財政投入的引領和杠桿作用。按照“取之于農,主要用之于農”的要求,調整土地出讓收入的使用領域,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二是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推動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三是發揮農業信貸擔保作用。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融資能力,鼓勵資本到農村發展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
1.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
鄉村建設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防止一刀切。要積極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對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盡快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一是建立聯動機制。市縣、鄉鎮、村要上下聯動,層層壓實責任,推動村莊規劃編制工作落細落實。二是立足現有基礎編制村莊規劃。村莊規劃要結合實際情況,保留鄉村特色風貌,不搞大拆大建,要符合農村發展實際、符合農民發展意愿、符合鄉村振興要求,切實提高規劃的實用性。三是加強村莊規劃實施監督。村莊規劃批準后,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嚴防出現占用耕地和生態用地的現象。
2.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順應新時代農村變化,保持適度超前。要完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一是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支持農村及偏遠地區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和村內主干道建設。三是加強農村文體設施建設。提供足夠的文化交流、學習場所,同時提高已有設施的使用效率,充分發揮文化陣地作用。
3.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是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驗鄉村振興水平的重要標準。一是健全城鄉醫療保障均等化制度。引導科學生活方式,強化健康教育,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健康品質。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制度等保障制度。二是加大對農村教育扶持力度,給予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等區域政策傾斜。三是探索養老院“公建民營”改革,優勝劣汰,跟蹤核查服務質量。通過用地優惠政策、資金補助、機構運營補貼等措施,吸引優質、專業的社會力量作為養老服務機構的主體,滿足農村居民的養老需求。四是推動縣鄉行政服務向行政村延伸,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能,盡量使群眾辦事不出村。
4.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不可忽視。一是開展生態功能提升行動。南太行地區是我國中部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河南生態環境遭破壞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要繼續推進南太行地區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建設農田生態系統。二是開展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加快建設森林河南,實現山區森林化、平原林網化、城市園林化、鄉村林果化、廊道林蔭化,提升河南的森林覆蓋率。三是扎實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壓實各級河長、湖長責任,確保農村河湖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四是深入開展河湖采砂綜合治理。推進鄉村河湖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護。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農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把維護農村居民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村居民的共同富裕作為構建國內大循環。推進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增加農村居民收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一是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農村產權,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大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二是大力發展具有特色優勢、高附加值、多功能富民產業,穩定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三是加快就地就近城鎮化,進一步完善分配制度,不斷增加農民勞務性收入。四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推行糧食完全成本保險和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制度,真正做到谷賤、菜賤不傷農,確保農民直接增收;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在縣域內實現城鄉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同標準、全覆蓋,確保農民間接增收。
2.努力提升農民整體素質
農民是新農村的主人,也是鄉村振興的最大受益者。要以教育為根本途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一是切實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合理確定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的財政分擔比例,加大對經濟落后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財政傾斜力度。二是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小農戶群體、鄉村科技人才等農村重點人群科學素質培訓培育,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生產經營能力。三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培育愛黨、愛國、愛農村的新農民。
3.培育新型農業市場主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支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一是大力實施新型農業市場主體培育工程,培育引進一批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全面培養職業農民,大力發展一批新型家庭農場、農莊、合作社等市場主體。二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創新創業環境,整合、創建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園區(基地)。三是引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科技人員、退役軍人和工商企業主等返鄉創業。
4.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河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不及部分西部省區。全面推進河南城鄉融合發展,一是改革戶籍制度。以城鄉雙開理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重點對城鄉二元結構的弊端進行漸進式革除,最終實現人口自由流動,發揮人力資本的經濟效應。二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建設用地整理,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使土地制度適應新發展格局下城鄉融合發展的需求。三是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賦予縣域更充分的自主性、更充分的政策轉化權、更充分的資源整合權,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