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梁水鎮學區付樓中心小學 杜俊秀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和證明等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推理能力發展,使其能清晰闡述自己觀點。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情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層層遞進式的問題,用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帶領學生進入對新知識的自主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數學推理能力和思維能力。
以《組合圖形的面積》為例,教師直接向學生展示出圖1中的圖形,并提出問題:用什么辦法能計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這一開門見山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嘗試解決問題的興趣,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這個圖形與學生以前學習過的圖形完全不同,為了引導學生明確思考方向,教師可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方法解決組合圖形的面積問題。很多學生會想到以前學習的三角形、長方形和梯形知識,他們將這一組合圖形進行分割或添補,轉化為自己熟悉的圖形。教師接著提問:你能將剛才的方法進行分類嗎?(分割法、添補法)之后教師出示圖形的相關數據,并提問:你能運用剛才的方法計算出圖形面積嗎?學生躍躍欲試。如圖2所示,有的學生運用分割法將圖形分為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計算出面積為5×6+2×2÷2+2×(6-2)÷2=36cm2,有的學生運用添補法,將圖形填補為一個長方形,用長方形的面積減掉虛構的三角形面積,計算出面積為36cm2。還有的學生將圖形分割成兩個梯形,計算出面積為36cm2。

圖1

圖2
在遞進式的提問中,教師將新知識的“教”轉化為新知識的“學”,將新知識的“講”轉化為新知識的“練”,使學生積極投入自主探究問題的過程,通過觀察、猜想、驗證和操作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引導學生樹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創設生活情境的有效教學策略,建立起學生生活實踐與數學知識的聯系,使學生能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使生活化教學成為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口。
以《小數除法》為例,這部分教學內容是整數除法的延伸。小數除法的算理內涵從有余數的除法過渡到小數除法,將余數進行一分再分。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可以采用生活情境教學法,讓學生掌握小數除法的算理。教師創設生活情境:4名學生在聚餐中一共花了97元,他們以AA制的方式付錢,每名學生應支付多少錢?這一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學生可以在情境中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有的學生認為每人支付24元,還余1元。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可以將1元化為角、分單位解決問題,學生很快說出每人需要支付24元2角5分的答案,教師再將這一答案用小數點表示,即24.25元。之后,教師引入小數除法的相關知識講解,讓學生從形象化的幣值單位認知轉變為抽象化的小數除法概念認知。最后,教師再提出問題:如果還有余數沒有分完怎么辦?是否存在永遠分不完的情況?通過提出問題為接下來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
數學知識存在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緊密結合點,以結合點為突破口化解教學難點,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規律,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了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數學史揭開數學知識的神秘面紗,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和目的,體會數學的形成過程,擴充學生對數學知識隱性內涵和豐富文化的認知,從而提高數學“教”與“學”的有效性。
以《負數的初步認識》為例,大部分教師會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生活中的常見負數現象,介紹負數的意義,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很難讓學生準確理解負數的本質,只能使學生對負數的認知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師可以采用追本溯源的方式引入與負數相關的歷史故事,讓學生了解負數的產生、發展與應用。教師在導入負數概念時,可以引入《九章算術》中“糧食入倉為正,出倉為負”的歷史情境,帶領學生共同思考“糧倉在進出米的過程中,人們怎樣用數表示糧食入庫和糧食出庫呢?”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讓學生初步理解“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這一抽象概念。接著,教師講述西方數學史曾發生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名數學家邱凱和斯蒂弗爾在計算中遇到問題,從零中減掉一個大于零的數所得到的數比“一無所有”小,這個數為“荒唐之數”。之后,教師讓學生思考“0”與“荒唐之數”之間的關系。通過開展上述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初步感知負數產生的歷史背景,理解數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并讓學生理解“0”是正負數的分界點,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
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的數學歷史內容必須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教師應運用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述數學歷史故事,讓學生自然而然進入故事氛圍,參與解題過程,進而主動接受新知識的學習,建構起新知識框架,充分發揮數學歷史故事的教育價值。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成果,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主人,鼓勵學生勇于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要盡量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而針對性地采取講解策略。
以《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例,教師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導入以下故事:山里有一個年邁農民,他有3個兒子,農民想要將土地分給兒子。于是,他將土地平均分成3份,把其中1份給了大兒子,大兒子得到了土地;二兒子要兩份土地,農民將土地平均分成6份,把其中2份給了他,二兒子得到了土地;三兒子很貪心,他要4份土地,農民將土地平均分成12份,把其中4份給了他,三兒子得到了土地。講完故事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對這個故事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學生認為,三兒子太貪心了,得到了最多的土地。有的學生認為,農民伯伯對三個兒子不偏不倚,平均分配了土地。教師不要急于對學生不同的看法作出評價,而是讓學生準備好三張同等面積的正方形紙片,自己動手分一下,用以驗證自己的看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創建平等發言的平臺,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和驗證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盡量營造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增進師生之間的信任感,讓學生將全部注意力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采用有效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扎實掌握數學知識,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結合不同學段的學生學情,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進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