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初,黨中央、國務院從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高度,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國家戰略。作為四川省委機關報,四川日報承擔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國家戰略的報道、宣傳、闡釋任務。如何在新發展格局中,錨定這一“落子”西部的國家戰略?如何立足川渝兩省市實際,報道好這一國家戰略為巴山蜀水激發的新活力、催生的新機遇、開啟的新征程?如何與兄弟省份黨報牽手合作?這既是擺在四川日報全媒體面前的責任,也是省級黨報做好國家戰略落地報道的一次絕佳實踐機會。文章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年來,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的新聞報道、新媒體產品、運維活動等,分析背后的業務實操和傳播效果,旨在探討省級黨報如何立足區域特色,做好國家戰略全媒報道這篇“大文章”。
關鍵詞:省級黨報;國家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2-0124-03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下簡稱“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地區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
近年來,長江、黃河兩大母親河發展新戰略,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三大新增長極等國家戰略先后“落子”,這既為省級黨報做好黨的輿論宣傳工作提供了新舞臺,也帶來了新課題。作為四川省委機關報,四川日報責無旁貸的使命就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筆者以四川日報全媒體為例,探討媒體融合視角下,省級黨報如何報道好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國家戰略。
一、深化認識,對于雙城經濟圈建設既做價值區分,又做價值排序
2020年10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再次標注雙城經濟圈建設“含金量”——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1]。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思路是報道的指南。如何認識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看待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緊迫性?作為四川省委機關報,四川日報做好雙城經濟圈建設相關報道前,必須深化認識,認真回答好這些問題。
(一)深化認識,要具備一種位置感
宣傳報道好雙城經濟圈建設,要求四川日報全媒體必須“站在天安門去思考”這個問題,即從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真正認識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意義。
首先是提高所有報道人員的思想意識、認知水平、知識儲備、專業素養。從國家層面到省級層面,只要有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最新動態,四川日報全媒體就第一時間組織學習,讓大家從思想上提高對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認識,心懷“國之大者”,從著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時代意義、重大價值和具體任務。
(二)深化認識,要突出一股力量感
勤于學,篤于行。雙城經濟圈建設千頭萬緒;雙城經濟圈建設報道多如牛毛。該從哪里下手?是四川日報全媒體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雙城經濟圈建設相關報道中,四川日報全媒體既做價值區分,避免“丟了西瓜揀芝麻”;又做價值排序,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具體而言,就是圍繞雙城經濟圈建設中“一極一源兩中心兩地”的目標定位。
四川日報全媒體緊緊圍繞上述目標定位,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和生態宜居等領域,加大報道力度。一方面緊盯省級層面,關注全省出臺的政策法規、具體舉措;另一方面緊盯基層,對省內各市州在上述領域的創新舉措、典型案例、經驗做法等,第一時間跟進報道。
(三)深化認識,要找到一種節奏感
四川日報全媒體一手抓國家和省級層面重要會議,如中央財經委員會、省委全會、川渝黨政聯席會議等,做好重磅報道,濃墨重彩地宣傳雙城經濟圈建設;一手抓常態化報道,通過在川觀新聞客戶端開設頻道、報紙版面開設專欄的方式,細水長流地關注雙城經濟圈建設。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雙城經濟圈建設“天天見屏、周周見報”,既確保雙城經濟圈建設宣傳熱度全年不減,還根據不同階段、不同重點,有的放矢、精準“滴管”,做好差異化報道,持續掀起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宣傳高潮。
(四)深化認識,要保持一份距離感
站在成渝看雙城經濟圈建設,更跳出成渝看雙城經濟圈建設。首先是跳出來,走到雙城經濟圈外。2020年7月,四川日報推出了“行走三極 成渝問道”大型系列報道,分派三路記者東到長三角、南下粵港澳、北上京津冀,對于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國家戰略中的實踐重點和存在難題,到上述三個發達地區尋經問道。
其次是走進去,深入成渝看雙城經濟圈建設。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兩年多以來,四川日報全媒體和重慶日報組織了多次聯合采訪,先后探訪過成渝古驛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等,探究毗鄰地區如何協作、塌陷地帶如何崛起、科技創新如何協同等問題;同時先后關注了極核城市打造、尋找成德眉資同城化支點、對外開放平臺建設等問題,探究四川省委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如何支撐雙城經濟圈建設。
二、強化優勢傳統,端出“新聞盛宴”,制作“文化大餐”
省級黨報素以新聞報道見長,這是其看家本領,更是報道國家戰略的“殺手锏”,是必須用活用好的“關鍵一招”。
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兩年多來,四川日報全媒體端出了一盤盤“新聞盛宴”,制作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既有觀點之麻、評論之辣,也有人物之鮮、故事之香。透過這些新聞作品,讀者不僅可以看到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熱度和速度,更能體會到涌動在巴蜀大地上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力度和強度。
(一)端出“三餐”,做好及時性、常態化報道
有觀點認為,對于國家戰略落地報道,增加版面頻次、區分版性和根據重點時段集中刊發,不僅突出媒體報道內容的豐富性、整體性、連貫性,更能夠清晰傳遞政策動向、新聞事實[2]。圍繞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日報全媒體做好及時性、常態化報道。
從新媒體領域看,2020年7月8日,川觀新聞“第四極”頻道上線,該頻道由四川日報全媒體與重慶日報共辦,旨在以更高站位、更優傳播、更強聯手講好雙城經濟圈故事,更好地發揮輿論陣地主力軍作用。
從報紙版面看,在四川日報版面上開設了“唱好雙城記 建好經濟圈 第四極”欄題,專題報道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舉措、進展、成效等;2021年3月10日,《西部金融中心》月刊亮相四川日報,以月刊形式關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這一重要使命。
(二)精美“加餐”,結合重大節點做好重頭報道
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加餐。
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年多來,四川日報全媒體圍繞重要節點、重大會議等,推出一系列重磅報道。2021年1月3日,雙城經濟圈戰略提出一周年,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長篇報道《啟航,中國經濟第四極》,并用一個連版的規模細數一年來川渝合作之變。今年,再次推出重磅報道《乘風破浪兩年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記》,關注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成勢見效。
2020年7月10日,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召開,專題部署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兵分多路,深入會場內外,采訪與會嘉賓讀信號、談布局、劃重點,第一時間向讀者解讀全會精神,傳遞發展信心。
2021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印發前,四川日報全媒體便組織采編人員積極聯系廳局、專家采訪,全方位、系統性、多角度對《規劃綱要》進行解讀。《規劃綱要》甫一印發,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系列解讀,從“新地位”“新使命”“新路徑”等視角,做好《規劃綱要》的第一落點報道,得到廣泛好評。
迄今為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已召開四次,四川日報全媒體精準結合歷次會議議題,采訪參會人士,記錄川渝合作不斷向前的腳步。
(三)烹飪“硬菜”,自主策劃打造重磅新聞產品
如果僅有三餐和加餐,顯然過于平淡。四川日報全媒體還會不定期推出自主策劃,端出“硬菜”,為雙城經濟圈建設熱度添柴加薪。
上文提到的“行走三極 成渝問道”全媒系列報道推出后迅速在全網引發熱議。統計數據顯示該報道在全網的曝光量超過了5000萬,并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的企業家、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群體內引發強烈反響。
“《成渝問道》,雖然是以報道的形式呈現的,但其內容的價值,說是一本地方經濟發展的‘智庫’也不為過。”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如此評價[3]。
北京交通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董媛媛則評價,“這組報道踐行‘四力’,有故事、有細節、有生動的群眾語言,也有深入的調查研究,其理論的厚度、現實的熱度和觀點的銳度,深刻展現了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走轉改’的實踐成效”。
此外,四川日報全媒體先后推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調研行、尋找成德眉資同城化支點、重走成渝古驛道等策劃報道,記者用紙筆和鏡頭,記錄巴蜀大地雙城經濟圈建設強勁的脈動。
三、優化融合創新,通過“智能+智慧+智庫”實現智媒體賦能生產
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以來,四川日報全媒體嘗試數據驅動,將人工智能、大數據、5G、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應用到新聞業務全場景,實現全時段發布、多平臺運營、多版本適配、多線程任務、一體化運作[4]。
做好雙城經濟圈建設報道,正是四川日報全媒體探索智媒體賦能的一次實踐。
(一)媒體融合進程不斷走深走實,一批讀者喜聞樂見的新媒體產品在川渝兩地問世
兩年多來,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了一些輕松活潑、有趣有料的新媒體產品,符合川渝兩地年輕讀者的胃口,既講好國家戰略的“普通話”,又講好落地見效的“四川話”。先后推出創意海報《川川渝渝再次牽手發糖》《“川渝CP”鎖了》等,凸顯川渝兩地地緣相近、山水相依、人文相親的特點;打造視頻產品《看!成渝》《萬米高空看成渝》等,拓展媒體融合報道邊界;制作數據產品《“雙城記”觀察》、拍攝MV《雙圈達拉嘣吧》等,讓媒體融合持續“破璧”“出圈”……
(二)積極設置熱點議題,增強讀者用戶的使用黏性,探索“從線上到線下,再回歸線上”的產品模式
2019年10月,有重慶地區微信公眾號發布“重慶向成都學什么”的系列文章,在成渝各界引發強烈反響。2020年7月15日,該公眾號又發了一篇《成都可以向重慶借鑒什么?》的文章,再次引發網友討論。
置于雙城經濟圈建設大背景下,成渝互相向對方學什么的文章瞬間引爆網絡。四川日報全媒體第一時間跟進,結合上述兩篇文章,及時制作了《從口水仗到龍門陣》這一全媒體報道產品[5]。
《從口水仗到龍門陣》全媒報道改變了新聞產品生產理念,從之前“記者寫什么讀者看什么”改為“網友評論什么記者跟進什么”。既采訪了“重慶向成都學什么”“成都向重慶學什么”兩組文章的作者,也及時摘錄了網友評論,反映兩地網友如何看待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烘托兩地熱議國家戰略的濃厚氛圍。同時還組織記者實地探訪資陽市安岳縣、廣安市武勝縣等位于雙城經濟圈規劃中的點位,通過實地采訪、專家支招、業內分享等多種方式,將網友建議落地落實。可以說這一組報道實現了從線上引出話題、線下探訪求證,再回歸線上討論的閉合傳播路徑,是一次線上線下媒體融合的大練兵,更是一次輿情、民情、政情相交融的大合唱。
(三)通過信息技術規模化應用重塑傳媒產業生態,實現從“傳媒”到“傳媒+”
回望兩年多來,兩地黨報聯手打造川渝地區眾多新的活動IP,持續提升新媒體客戶運營成效。2020年3月24日,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與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再次簽署深化戰略合作的協議,共同為唱好“雙城記”聚力賦能;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客戶端和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攜手推出“成渝CP 辣么甜me”大型全媒活動;由四川省教育廳、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指導,川觀新聞、重慶日報主辦的《偶像老師,來了!》已連續舉辦兩屆,成為川渝兩地教育界一大IP;在成渝高鐵直達復興號動車組正式上線前夕,川觀新聞聯合重慶日報共同推出“川越2020 渝你相遇 成渝高鐵云中音樂節”,用家鄉歌曲,溫暖川渝旅途……
四、結語
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放眼全國、經略西部、事關全局的重要部署。面對這一國家戰略,省級黨報必須“高點”站位,在完整把握新發展階段、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不斷深化認識、細化報道、優化產品;必須“落點”精準,緊扣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這一施工藍圖,聚焦雙城經濟圈建設進程、重大節點等,把雙城經濟圈建設報道作為報社“頭等大事”,念茲在茲,唯此為大;必須“亮點”頻出,借勢媒體深度融合、借力新媒體矩陣、借智跨部門之間的強強聯手,才能不斷“破壁”“出圈”,以高流量帶動大聲量,以大聲量弘揚正能量。通過扎實厚重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的媒體產品、花樣繁多的運營活動,持續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在巴蜀大地落地落實,在川渝讀者心中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N].四川日報,2020-10-17(001).
[2] 李如意.淺析地方黨報在報道國家戰略進展中的作為[J].新聞研究導刊,2018(2):165-166.
[3] 四川日報全媒體.成渝問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1-2.
[4] 陳嵐.“智媒+”賦能新發展[J].新聞戰線,2021(7):61-63.
[5] 黃志凌.創新全媒體傳播,賦能“雙城經濟圈”:省級黨媒共建頻道“第四極”的探索[J].青年記者,2021(12):71-72.
作者簡介 侯沖,碩士,記者,四川日報全媒經濟新聞部主任助理,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