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中國電影產業強勢崛起。而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中最具國際化的媒介產業,在全球化時代下,重構中國精神電影氣質對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有著重大作用,有利于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向國際舞臺。筆者放眼國內外電影產業的現狀,立足于國際視角,運用內容分析法和相關電影理論對中國精神電影特征進行挖掘,探求國際視野下重構中國精神電影氣質的新路徑。結果表明,針對目前中國精神電影孱弱的現象,重構中國精神電影氣質須沉入民族文化之河,在電影中融入傳統的文化、共通的情感、獨特的精神和具有中國文化的人生思想等,關注源于自身傳統和審美習性的民族電影倫理、電影美學的構建,創作出盡顯本土精神的中國化影像,并且要利用本土化獲得民族認同,以國際視野完成跨文化傳播。
關鍵詞:中國精神;電影;國際視野;文化傳播;電影產業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2-0243-03
一、研究背景
從“后冷戰”時期開始,國家間的競爭重心漸漸從政治制度、意識形態轉化成涵蓋價值觀的文化。在當下復雜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塑造中國精神氣質、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是重大的使命,電影作為最具國際化的媒介產業,任重道遠。電影包含了藝術與商業的雙重力量,不僅有審美和生活上的文化意義,也要攜帶價值觀的思想,從而更好地走向國際舞臺。
“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回答好這一重大課題,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時如是說[1]。“骨氣和底氣”對應著劉勰的文史名著《文心雕龍》中所映現的“風骨”。風骨在中國文藝美學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必是我國電影精神主體性構建的基本符碼。在創作中國電影時,必須呈現屬于中國特色的風骨,完成中國精神氣質的重構。
二、現狀
當代電影也像其他大眾傳播形式那樣納入了全球化話題。在深度國際化的歷史現場,人們大多會從適應性角度,分析影片融入世界影壇的可能性。似乎只有使民族電影成為大國鏡像的漸近線,才是國際范電影的標準像。而中國電影若想有所建樹,不能僅靠模仿國外電影佳作,而是要沉入民族文化之河,創作盡顯本土精神的中國化影像。這里就凸顯出開放觀念下,本土精神電影的重構問題。富含獨特的電影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是一國電影在吸取與拒絕博弈中的深刻自省,也是逐步確立自身電影觀念與特性的能動過程,它本質上是一國電影真正的魅惑所在。
然而,影片中中國精神氣質的欠缺,始終是中國電影在成長過程中的弱項。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好萊塢戲劇影響,一些小說與好萊塢類型電影結合,形成都市銀幕光怪陸離的鴛鴦蝴蝶電影風潮,和劇烈震蕩的社會現實形成極鮮明反差。百年中國電影的演變史,也被太多的模仿史占據了篇幅,甚至電影理論也常常是國外某個電影學說的轉譯。
顯然,中國電影幾乎是不斷地糾結電影本體的找尋、藝術方法的高端以及電影技藝的炫酷,希望能取得與時代一致的先進性,卻疏于打通電影和本土文化之間貫通的血脈。電影是影像的現實和歷史。中國電影應當植根于中華大地,攜裹古老哲學、宗教和藝術的情愫。這要求中國電影藝術家縱觀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它蘊藏著中國人從古至今傳承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以及重要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核心。
三、中國精神電影氣質的特征
(一)傳統的藝術
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寫意,無論是舞臺上的唱念做打,還是中國水墨畫的留白等,共同構建了充滿意境的東方美學。通過對傳統藝術形式與民族風格融會貫通,緊跟時代形成的獨具匠心的中國電影藝術風格是中國精神氣質影片的最佳詮釋。它以水墨寫意的方式展現中國電影的人文主義與傳統文化。中國電影常常在傳統藝術方式中找尋靈感。在創作電影時,第四代導演廣泛汲取優秀古代傳統藝術的精華,與《詩經》“賦比興”的美學特點相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同時,中國精神電影善于通過詮釋文化符號來構建群體意識。為了在電影中傳達中國精神,要結合中國文化傳統和審美體系中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特征,構造民族文化認同。電影《小城之春》中,小城的城墻和廢園象征著以禮言為代表的舊時代知識分子深沉的苦悶。小城同時又見證著一個時代的變遷與民族的反思,沉淀著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電影《白蛇:緣起》通過傳統民間故事進行改編創作,引用晚唐時期建筑風格,影片中的服飾、發型設計等都運用了傳統文化符號,營造出中國觀眾熟悉的文化氛圍,增強集體記憶,也帶給國外觀眾提供了具有中國氣質的視覺盛宴,大大提升了影片的接受度和傳播度[2]。
(二)共通的情感
構建具有中國精神氣質的電影,首要的是共通的情感經驗,深刻的民族集體記憶。縱觀21世紀的古裝電影,多是描繪刻板的中國形象,與中國歷史的真實關聯性不大。近些年興起的一些新主流大片,大多依舊是照搬好萊塢電影模式,崇尚商業模式,與民族文化傳統與集體記憶背道而馳。
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共通性,即人之為人的共同情感。中國精神氣質電影的根本目標,不是讓世界觀眾來做中國的獵奇者,而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電影不能僅僅局限于狹隘的民族主義,而要通過中西文化的通約性表達,在與世界的對話中表達真情實感。享譽世界的電影杰作,無一不在探究人類生存中的永恒的情感母題,表達共同情感,從而為東西方的理解與溝通搭建了電影的橋梁。《三峽好人》《一江春水向東流》等佳作,雖然只是用電影語言記錄中國基層人民的酸甜苦辣,卻總會讓人眼前浮現《亂世佳人》《偷自行車的人》等世界名片,這些成功案例時刻提醒創作者,全球化時代下,人類已經形成了一個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三)獨特的精神?
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電影向全世界成功傳播了美國精神與美國夢,美利堅由于電影的包裝,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而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擁有獨特的民族精神,電影創作者要通過挖掘本土化題材來表達。《白蛇:緣起》取自民間小說《白蛇傳》,擁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電影創作者在影片中營造了恬淡虛無的氛圍,展現出東方禪修的獨特意境。中國傳統精神也包含了人文關懷這一點,這種傳統深摯久遠。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將小人物與大時代相融,把抗戰時期的社會生活濃縮成一個百姓人家的變遷。刻畫出了艱難困苦中人性的變與不變,富含傳統民族倫理,撕扯著觀眾的心,凸顯出獨特的精神張力。這部電影將“影以載道”貫穿始終,以社會性的深刻理解和挖掘,是中國電影深度的現實主義,融合了詩意和家國情懷的體現。
此外,在中國文化中,“江湖”二字非常有味道。在傳統的民族敘事中,只要提到江湖,就會讓人充滿想象和期待,靜待一個具有鮮明叢林法則的奇幻空間。賈樟柯深入民族精神與血脈深處,找到這個詞,來構建故事并尋求這個故事背后的人性。在《江湖兒女》中,導演在趙巧巧身上融合了中華文化元素中的大愛與大義,展現了江湖的本質——道義、信用和對過往美好事物的堅持。賈樟柯并非單純在講情感,而是在講社會中下階層民眾的生活現實,如在葬禮上跳國際式半洋不土舞的荒誕場景,以此完成對歷史的真實描述,深挖國民性。影片地理與空間選擇的符號隱喻性也如此,公交車、麻將館、歌舞廳等場景細節的現實構建,實現了對國情的深入普遍揭示。
(四)差異的文化
電影是影像的現實和歷史。植根中華大地,蘊含五千年文明,攜裹古老哲學、宗教和藝術的情愫,中國電影應當是別具風格的,應當富含主體性的構成。好萊塢電影是夢工廠,側重電影想象和故事的完整構建,歐洲藝術電影更多從哲學的視角、個性的視角來確立自我觀察的眼光,兩者和中國電影的主體能動性有巨大的不同。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王岳川提出“發現東方”并非東方主義話語下的他者文化,而是一種自我發現與自我表述。尹鴻則提出“中國電影需要用現代文明的理念觀照現實,讓傳統文化在以人性、人權、人道為基礎的現代文化中呈現出新的活力”這一觀點[3]。中外文化的差異和現代傳統,啟示著一代又一代電影工作者不斷研究傳統文化的影像化呈現。我國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的民族敘事和文化表現能夠被認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展現了一個有獨特個性的傳奇東方國度。
(五)具有中國文化的人生思想
中國古代并沒有西方所謂的自然界、社會等概念,更多的是組成社會的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相互呼應,是中國民族特征的獨特表達[4]。
錢穆曾提出過,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過去的人們還由此拓寬了命運觀和剛健有為的觀點,這是中國意識形態的本質與中國的精神溫度。人對自然的依賴是天人合一的主要內容。電影《黃土地》中,天地占據的畫面空間很大,小小的人處于皇天后土之中。求雨場景中,農民在畫面的底部,他們虔誠地鞠躬跪拜,仰望天空,希望得到老天爺的垂憐。這些場景的描繪表現了人們面對天地時的無奈,也體現出了人們對天地的依賴。天人合一還要求人與萬物和諧共處。在電影《狼圖騰》中,狼也是騰格里的一部分,與人類是一樣的。因此草原上的人們即使受到狼的攻擊和報復,也不會互相殘殺。電影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凸顯出天人合一的內涵。
命運觀是天人合一的延續。上天所命予人的便是人性,只要人類順從自然,也就是遵循了天道。儒家重視以人文的方式來順從天道,道家重視的則是自然。電影《小城之春》遵從儒家的天命觀。作為舊時代的女性,周玉紋身上雖然有對個性的追求以及對自由愛情的向往,可她身上肩負著的中華文化凝結成的道德底線和家庭責任使她不得不選擇走儒家的道路,抑制住欲望和沖動,保持傳統文化中的賢良淑德。電影《紅高粱》展現的是道家的命運觀,表現了自然天性的回歸,歌頌了自由生命的真諦,激發了自然天性的呼吁,脫離了教條主義的條條框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來源于不同的背景和經歷,但都明確具體地展示出了天命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剛健有為的精神氣質最好的注解。剛健有為這一精神包含兩點:第一,不斷前進的精神是革新的基礎保障。第二,真正的前進之心,是超越功利主義的,是正義的素材。20世紀,正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電影人要求喚醒民族精神,不怕強權,團結一致進行反抗。他們以電影為武器,開啟左翼電影運動,表現出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精神態度,展現出中華民族應有的自信與傲骨。電影《孫中山》中,孫中山縱然有多次失敗經歷,也不會磨平自己的意志,反而越挫越勇。這些電影藝術展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在新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動力,是獨具中國特色的精神氣質。
四、中國精神電影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借鑒啟示
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主要有兩個向度:一是落地,即送達的問題;二是入腦,即傳播實效的問題。中國精神電影的文化傳播,如何落實到位?有以下幾方面借鑒啟示。
(一)用本土化獲得民族認同
民族文化營養的提取是電影藝術發展的必修課。在國內外,成功的電影往往有不同的國家特色。將傳統的民族文化符號運用到電影中,不僅可以讓本土觀眾感受到群體情感,還可以讓外國觀眾在更好地理解中國本土文化的同時,欣賞中國文化的美。為了在文化交流中有更好的效果,中國精神電影要更加立足于本土化。《白蛇:緣起》影片中使用留白的手法,給予觀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遐想,將中國水墨畫藝術的空間感充分展現出來,創造出具有意境美的藝術氛圍。電影創作者在題材選取上引用典型的中國歷史文化故事,塑造典型的中國人物形象。表現形式上選擇水墨、皮影、剪紙等傳統藝術,在內容上采用佛教儒學、詩詞歌賦等。這將有助于加深外國觀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二)以國際視野完成跨文化傳播
電影是重要的文化載體,中國電影若想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得到世界的認可,應以國際的視角來講述故事。此外,也要注重對于共同情感的運用。創作者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風格樣式,融于具有本土精神的電影創作中。《白蛇:緣起》融合了本土情懷和國際視野,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同時又運用傳統藝術元素來構建民族文化認同感。所謂的國際視野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將世界電影發展的經驗作為中國電影發展的前提,提取出精華,從而實現中國電影的審美性提高;其次是促進和發展中國電影的國際化傳播,加強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主題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科學性聯系[5],使得中國精神電影能夠在國際環境下蓬勃發展。
五、結語
移動互聯網與新媒體語境下,中國精神是民族電影之魂,是電影賴以生存和借力擢升的基石,是獲得世界認可的基礎。在國際視野下從精神和氣質、內涵和風格上充分涵養具有中國精神氣質的電影,確認國族鏡像的本土話域、人文理趣和審美情態,是中國電影能夠蓬勃發展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4(4):2.
[2] 劉桂華,張梅芳.本土情懷與國際視野:《白蛇:緣起》的敘事策略與文化傳播研究[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9(4):100-105.
[3] 尹鴻,梁君健.中國電影發展的“第四次高潮”:論新世紀以來的電影創作[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5):70-78.
[4] 王海洲,袁雅瑄.中國文化精神與中國電影的價值表達[J].當代電影,2021(9):4-11.
[5] 羅藝軍.致力電影民族化研究 建立中國電影理論體系[J].當代電影,2008(8):85-87.
作者簡介 劉遠卓,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