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張 洋,鄭繼飛,常靜華,封履華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醫院口腔科 云南 保山 678000)
支抗(Anchorage)是指在給予正畸治療期間對矯治牙所施加的可導致其移動的力同時出現的一個在方向相反但力相同從而來抵消矯治力相關裝置[1]。臨床對收治不合并牙弓狹窄的重度牙列擁擠患者,在將4 顆第一前磨牙拔除后給予矯治時需配合支抗控制手段以防止出現支抗丟失。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physiological anchorage Spee’s-wire system, PASS)是臨床相對新型的矯治系統,將患者口腔健康放在首位,在盡可能控制矯治器機械力內耗的前提下通過存在于口腔中所有生理性力量將牙齒移動到理想的口腔結構位置,具有風險系數低、操作簡便、貼合口腔生理健康等多重優點,目前在國內口腔科臨床已有較廣泛的應用[2]。本文以2017 年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34 例牙列重度擁擠患者探析對重度牙列擁擠患者應用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進行矯治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2 月—2020 年12 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34 例牙列重度擁擠患者。納入標準:①單側/雙側上頜尖牙低位頰向錯位/阻生;②上頜牙列、下頜牙列擁擠程度>8 mm;③無存在先天缺牙情況;④無正畸治療史;⑤臨床資料齊全,有完整的石膏記存模型,CBCT,頭顱定位側位片、全口曲面斷層片,面像,口腔內像。34 例牙列重度擁擠患者中,男性11 例,女性23 例;年齡13 ~18 歲,平均年齡(15.13±1.49)歲。患者及家屬對本次詳情知情同意,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所有患者均拔除4 顆第一前磨牙,而后輔以矯治干預。


分別在患者接受矯治前、完成矯治后對其面像、口腔內照片進行拍攝,兩者進行對比。對患者治療前后的X線頭影測量指標進行對比,指標包括:①下中切牙長軸-下頜平面相交內上交(long axis of lower central incisorintersection of mandibular planes, L1-MP);②上中切牙-前顱底平面相交內下角(upper central incisor-anterior skull base plane intersecting inferior internal angle, U1-SN);③前顱底平面-上齒槽座點角(anterior skull base plane-point angle of superior alveolar base, SNA);④前顱底平面-下齒槽座點角(anterior skull base plane inferior alveolar base point angle, SNB);⑤下唇突點-審美平面距離(lower lip protrusion aesthetic plane distance,LL-E)。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的矯治療程15 ~24 個,期間無增加其他輔助支抗治療。治療后患者牙列擁擠情況解除且覆蓋無異常,臉型良好。
治療后經頭影測量顯示,L1-MP、U1-SN 相對于治療前減小,LL-E 相較于治療前縮短,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前后頭影測量顯示的SNA 以及SNB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矯治前后X 線頭影測量數據比較( ± s)

表1 患者矯治前后X 線頭影測量數據比較( ± s)
注:L1-MP:下中切牙長軸-下頜平面相交內上交;UI-SN:上中切牙-前顱底平面相交內下角;SNA:前顱底平面-上齒槽座點角;SNB:前顱底平面-下齒槽座點角;LL-E:下唇突點-審美平面距離。
組別 L1-MP/° U1-SN/° SNA/° SNB/° LL-E/mm矯治前 96.4±3.2 116.5±4.2 81.3±3.7 77.4±2.3 2.1±0.5矯治后 93.2±2.7 104.3±5.8 81.8±3.4 77.2±2.9 1.2±0.8 t 2.954 7.197 0.214 0.177 4.370 P <0.05 <0.05 >0.05 >0.05 <0.05
牙列重度擁擠是青少年常見的口腔疾病,在對其進行矯治期間如何控制支抗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3]。為了讓拔牙間隙得到最為充分而又科學的利用,在改善擁擠,對牙列以及咬合關系進行調整的同時又要保障面容的可看性,即避免面型前突、前牙唇傾,在給予常規矯治的干預期間還會輔以各種能夠強化支抗控制的手段,臨床較為典型的包括口外弓、腭托、腭桿以及應用微種植體支抗等手段[4-5],但上述措施應用后患者會反饋有較為明顯的不適感,不利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且所需時間較長,在控制的時候需要技師引導配合,浪費患者時間及醫療資源。雖然微種植體支抗不會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異物感,但作為侵襲性手術對患者的技術有較高的要求,植入微螺釘之后存在脫落風險,需要患者承擔額外費用[6-8]。
上頜第一磨牙XBT 交叉頰面管是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的核心點,其頰面管的作用在于人工的創造后傾磨牙并完成對牙列弓絲力系統主導,一般情況下-25°已經超過了錯位牙后傾角,這個后傾角角度能夠讓磨牙始終控制于后傾力矩之下[9-12],前牙排列保持在相對整齊的階段,且由于磨牙后傾力矩的引導其尖牙會逐漸往后移動,這有利于改善前端牙的擁擠情況,降低磨牙支抗丟失的可能性。且XBT 交叉頰面管齦方和直絲弓矯治器之間存在差異,直絲弓矯治器為0°方頰管、-7°頰管,在逐漸調整使得牙齒排列整齊后弓絲進入到方管之前,會一定程度導致后牙Spee 曲出現彎制,這種情況的優勢在于能夠讓第一磨牙保持在主導力矩的狀態下,讓患者始終能夠得到良好的支抗控制[13-16]。李鳳霞等[17]研究了17 例牙列重度擁擠的安氏Ⅰ類、Ⅱ類錯牙合畸形患者資料,發現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根據分差力矩的原理設計,能夠做到充分利用磨牙的生長規律以及上頜生理性的Spee 曲度,從而獲得良好的支抗儲備,縮小前牙突度空間,提升矯治效果。蔣小勇[18]在一項針對70 例拔牙矯治患者的研究中,顯示在U1-NA、L1-MP 以及LL-E 等X 線頭影測量數據的對比上,采用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矯治的實驗組患者均優于托槽矯治聯合輔助支抗裝置矯治的對照組。
在本次研究當中,34 例重度牙列擁擠患者在矯治期間輔以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治療后面容恢復到正常狀態,下中切牙長軸-下頜平面相交內上交(L1-MP)、上中切牙-前顱底平面相交內下角(U1-SN)、下唇突點-審美平面距離(LL-E)等相較于治療前均有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重度牙列擁擠患者中應用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這一矯治方法可行性高,能夠有效解除患者的牙列擁擠問題,增強磨牙支抗,與上述研究存在較大的相似度。如1 例主訴存在雙側上頜尖牙低位,且頰側在牙弓外緣錯位等問題的直面型牙列擁擠患者,其上、下牙列擁擠度分別為10.3 mm 和8.2 mm,Spee 曲線深達3.4 mm,在確診后,我科先是予以拔除4顆第一前磨牙,再給予一系列矯治,包括黏接生理支抗Spee 氏弓矯治系統自鎖托槽、整平牙列、建立正常牙合曲度以及細節性調整咬合等,療程耗時17 個月,期間未借助其他支抗處理,矯治結束后,該例患者牙列擁擠情況解除,恢復正常覆蓋,軟組織側貌良好,可見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在處理患者牙列擁擠方面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對重度牙列擁擠矯治患者輔以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不但能夠取得預期效果,且還為患者提供良好、持續的支抗保護,充分利用了分差力矩的原理完成對牙齒的矯正,對于非手術治療方案的重度牙列擁擠患者可得到良好療效,此外生理性支抗控制技術還具備有簡單、舒適、經濟性高等多種優勢,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