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順
(中國醫科大學北京航空總醫院影像科 北京 100012)
胃部腫瘤發生率于近些年來增長迅速,原因系于現今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變化及環境污染等[1-4]。因胃部腫瘤早期癥狀不典型,篩查診斷難度較高,若進展為腫瘤惡變或病灶增大再經確診,可貽誤最佳治療時機,不利于患者病情治療及預后控制[5-8]。故采用行之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以諸如上消化道造影、CT 掃描等檢查較為廣泛應用,而兩者診斷效果優劣存在一定爭議[9-13]。基于此,本文對本院收治的150 例高度疑似胃部腫瘤患者行CT 與上消化道造影檢查,旨在探討兩種檢查方式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2 月經本院收治高度疑似胃部腫瘤患者150 例,均實施CT 與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其中,男78 例,女72 例;年齡34 ~78 歲,平均年齡(54.28±5.87)歲;病程1 ~9 年,平均(5.36±1.23)年。納入標準:①均以病理結果診斷為胃部腫瘤;②年齡30 ~80 歲;③研究獲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商準通過,納入受試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血液系統病癥;③嚴重精神障礙;④伴發胃穿孔疾病。
全部高度疑似胃部腫瘤均行CT 與上消化道造影檢查。檢查方法如下:(1)CT 掃描檢查:于CT 掃描前1 ~2 d 指導患者合理用藥攝食,避免攝入難消化吸收及高密度食物,并于檢查前禁食6 h,指導患者大量飲水,用以保持胃部充盈,利于CT 掃描進行。采用東芝320 排CT 掃描儀,設置掃面參數:管電壓130 kV,電流250 mA,層距1.5 mm,層厚8 mm,重建間隔1.0 ~1.5 mm,掃描時間10 ~15 s。指導患者于床上于仰臥位,CT 掃描過程指導患者屏氣,至患者兩側乳腺開始水平朝下行CT 掃描,直至抵達盆腔方位處。可依循定位圖像胃腔輪,于左側膈肌、胃部底緣至上腹部逐次掃描檢查。(2)上消化道造影:于檢查前禁食8 h,給予造影產氣劑口服,可使胃部充氣擴張,指導40 ~50 mL 硫酸鋇混懸液(國藥準字:H37022982,廠商:青島東風化工有限公司)口服,指導患者于床上翻轉數圈,使鋇劑均勻分布于胃黏膜上。采用島津胃腸機,叮囑患者于床前直立,實施胸腹部透視,密切監測患者病變部位具體情形,且于患者半臥位、左側、右側及仰臥位多角度觀察胃體情況,取站立位獲取胃壓迫像和充盈像,再次觀察食道及胃部情形,采用70 kV、80 mAs 點片。
以手術病理作“金標準”,觀察上消化道造影、CT掃描胃部腫瘤檢出情況,并分析上消化道造影、CT 掃描諸如準確度、特異性及靈敏度等診斷效能。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手術病理證實124例患有胃部腫瘤,26例非胃部腫瘤,經上消化道造影檢查發現,123 例檢出患有胃部腫瘤,27 例非胃部腫瘤,檢出準確度為88.67%[(115+18)/150]。可檢出因胃壁輕微增厚且黏膜下層持續生長的微小病灶,且漿膜層、胃黏膜層及固有肌層分界清晰,見表1。

表1 上消化道造影胃部腫瘤檢查情況
經CT 掃描檢查發現,123 例檢出患有胃部腫瘤,27 例非胃部腫瘤,檢查準確率為91.33%[(117+20)/150]。針對較大病灶因強化程度不一,更易分辨檢查,漿膜層、胃黏膜層及固有肌層分界較為清晰,見表2。

表2 CT 掃描胃部腫瘤檢查情況
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依次為92.74%、69.23%及88.67%,相比于CT 掃描檢查的94.35%、76.92%及91.33%,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m)]
目前,針對胃部腫瘤檢查手段仍以影像學方式為主,諸如上消化道造影、CT 掃描等應用較多。據有關研究認為[14-17],CT 掃描操作簡易,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相較于上消化道造影而言,于大范圍臨床篩查更為適用。胃部腫瘤患者行消化道造影檢查,胃黏膜層、漿膜層及固有基層分界顯示清晰,易于分辨,診斷更為精確,且更易檢出朝黏膜下層侵犯的微小病灶[18-21]。對此,陸偉等[22]通過300 例行胃部腫瘤檢查患者應用上消化道造影及CT掃描檢查,研究證實兩種實驗室檢查方式均有較佳診斷效能,而上消化道造影、CT 掃描具有優勢有互補性,提倡兩者聯合檢測。
本文結果顯示:上消化道造影及CT 掃描均檢出陽性病例數123 例,通過與手術病理金標準比較發現,應用上消化道造影檢查,靈敏度達92.74%、特異度達69.23%、準確率達88.67%,而CT 掃描檢查靈敏度為94.35%、特異度為76.92%、準確度為91.33%,經診斷效能比較分析,兩種檢查方式均可起到較佳診斷效果。這與張文馨等[23]研究呈較大相似性。現深入分析兩種檢查方式診斷優勢所在。CT 掃描后處理技術可獲得空間分辨良好圖像,可較為清楚觀測胃部組織及周緣組織侵犯程度,且通過機體臟器容積掃描,可顯示胃壁全程厚度,有助于提高診斷正確性[24-27]。此外,通過顯示較為微小的病變血管,可把握胃部腫瘤廣度及深度。而與上消化道造影檢查比較,CT 掃描操作更簡單易行,CT 單位掃描時間較短,檢查速度快,故受檢高度疑似胃部腫瘤患者因運動造成的偽影干擾較低,而低輻射亦為CT 掃描的優勢之一[28-30]。除此之外,針對較大體積病灶,因CT 掃描過程中深部肌層強化程度差異,易于發現及分辨;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可通過機體注入的造影劑可相對清楚顯示病灶表層結構組織,且在胃壁蠕動動態觀測上具有明顯優勢。故針對周緣淋巴結轉移診斷方面略優于CT掃描[31-33]。綜合以上分析,兩種檢查方式均可用于胃部腫瘤診斷,診斷效能大體一致,提倡聯合進行診斷。而在實施過程中,尚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行CT 掃描前腸道準備應充分進行,有助于使胃腔、胃壁黏膜得以有效擴張,利于胃壁輕微增厚病灶的檢出;(2)行CT 掃描檢查中,若機體胃壁較為平滑,屬微浸潤表現,且周緣脂肪細胞間隙清楚時,應側重觀察、診斷,避免漏診情形出現。(3)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中,于胃部腫瘤早期診斷易出現過度診斷情形;(4)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具備較高主觀性,應選用臨床診斷經驗豐富及高專業水平診斷醫師明確診斷,避免誤診[34]。
綜上所述,胃部腫瘤應用CT 掃描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均可取得良好診斷效能,CT 掃描易于分辨較大體積病灶,上消化道造影檢查更易檢出侵犯肌層及黏膜下層病灶,故推薦兩者聯合檢查用以提升診斷效果,可為后續胃部腫瘤診斷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