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念,李 超
(南京市溧水區中醫院<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南部院區>神經外科 江蘇 南京 211200)
腦血管疾病是一組因腦血管病變而導致的腦部功能障礙性疾病,疾病種類較多,包括血管閉塞和狹窄、血管破裂、血管畸形、血管壁損傷等,局部性和彌散性病變均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傷害,但是不包括血流動力學異常導致的全腦缺血引發的彌漫性腦功能障礙。腦血管疾病以腦卒中最為常見,可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腦卒中,臨床一般急性發作,在前期無明顯征兆,發病突然,需進行藥物、手術、康復等長期治療,是致殘、致死率較高的疾病。對于腦血管疾病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診斷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在對影像進行數字化處理之后,將不需要的組織刪減,只保留血管影像,不僅可以清晰展示頸內動脈,椎基底動脈、顱內大血管的圖像,同時還可以對動脈血流量進行測定,因此圖像更加清晰,分辨率高,對于血管病變、狹窄的位置進行定位測量,在腦血管疾病的檢查中具有重要作用[1]。介入治療則是一種腦血管疾病治療的重要方式,通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CT、超聲和磁共振等影像設備的引導和監視,使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微創治療,而在介入治療期間使用DSA 不但能清楚地顯示頸內動脈、椎基底動脈、顱內大血管及大腦半球的血管圖像,還可測定動脈的血流量,所以,被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病檢查,特別是對于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定性定位診斷,更是最佳的診斷手段,將DSA 診斷及介入治療進行結合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效果較好[2]。本文對腦血管疾病患者行DSA 診斷及介入治療可行性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期間腦血管病患者資料,從中抽取53 例納入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齡36 ~87 歲,平均(60.27±5.23)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簽署實驗同意書;②實驗方案經批準后實施;③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①免疫系統疾病;②肝腎先天性疾病;③碘造影劑過敏;④腦疝晚期;⑤中途退出實驗。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實驗患者均接受DSA 診斷,按照疾病類型選擇合適檢查體位,自股動脈穿刺,使用飛利浦UNIQ FD20 醫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在導絲的引導下將5F 豬尾巴導管自穿刺孔進入股動脈,至主動脈弓進行造影,速度設置3 幀/s,對患者的兩側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開口及雙側椎動脈開口等具體情況進行檢查,在主動脈弓檢查結束之后改用單彎導管進行全腦血管造影,針對具體情況,行雙側頸內外動脈,及左右椎動脈多角度及3D 造影,對于存在明顯血管病變的位置進行放大造影,造影劑為碘伏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50 mL:33.9 g)。
在DSA 診斷之后對需要治療患者進行介入治療,對于急性顱內動脈栓塞患者,行顱內動脈支架取栓術,采用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進行股動脈穿刺,微導絲穿過顱腦動脈栓塞部位后,導引支架導管穿過血栓,手推造影劑證實在血管腔內且遠端血管通暢,選擇合適的支架釋放,等待5 min,使用支架導管半回收支架,取出顱內動脈血栓,多次操作后開通血管。對于動脈狹窄患者實施腦血管腔內支架介入治療,采用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進行股動脈穿刺,微導絲導引微導管通過狹窄部位,球囊擴張狹窄部位,造影證實狹窄改善后,支架導管通過狹窄動脈,在狹窄遠端位置半釋放支架一端錨定,確定位置后完全釋放支架。在上述操作過程中需對心電監護,維持血壓、脈氧正常,術中根據體重使用肝素抗凝,術后縫合股動脈穿刺點,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及氯吡格雷75 mg,1 次/d 抗凝治療。對于動脈瘤患者使用介入治療,結合瘤體具體位置選擇股動脈穿刺置管,進行腦血管造影,確定具體位置后,微導絲導引微導管進入動脈瘤部位,對動脈瘤實施球囊輔助動脈瘤栓塞、單純彈簧圈栓塞、支架輔助動脈瘤栓塞等治療。
①分析DSA 檢出情況。②分析疾病介入治療成功率,疾病類型包括急性顱內動脈栓塞、動脈瘤、以及動脈狹窄。③分析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指標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進行離心后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脂指標進行檢測,以獲取各項指標。④分析DSA 診斷及介入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局部淤青、造影劑過敏。
使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受檢者總的DSA 陽性檢出率為73.58%,其中動脈狹窄陽性率最高(50.94%),主要血管病變為腦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或閉塞,其次為動脈瘤(11.32%),動脈狹窄(11.32%),見表1。

表1 分析DSA 檢出情況
所有患病患者介入治療成功率為33.33%,其中動脈瘤治療成功率最高(100.00%),其次為急性顱內動脈栓塞(83.33%),見表2。

表2 分析疾病介入治療成功率
治療后LDL-C、TC、TG 各指標均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3。
表3 分析治療前后血脂指標( ± s, mmol/L)

表3 分析治療前后血脂指標( ± s, mmol/L)
組別 例數 LDL-C TC TG治療前 53 3.46±0.73 1.86±0.37 5.77±0.76治療后 53 2.93±0.68 1.52±0.35 5.04±0.73 t 3.868 4.860 5.043 P<0.05 <0.05 <0.05
53 例受檢人員局部淤青3 例,造影劑過敏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43%(5/53)。
腦血管疾病一般是因為顱內血管病變而導致腦組織的損傷,該病多為急性發病,包括出血性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主要的發病原因為血管壁的病變,之后發生血流動力學改變。該病目前在我國發病率較高,也存在較高的致死和致殘率,因此及早進行疾病診斷非常重要[3]。在對腦血管疾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DSA 是常用的方法,該方法不但能提供病變的確切部位,而且對病變的范圍及嚴重程度,亦可清楚地了解,為手術提供較可靠的客觀依據。另外,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也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可清楚地顯示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側支循環建立情況等,對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可進一步查明導致出血的病因,如動脈瘤、血管畸形、海綿狀血管瘤等。而在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介入治療是常用的方法,但是介入治療是以影像診斷為基礎,而DSA 診斷作為一種可視化操作方式,在其指導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的介入器材,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微創治療,對于腦血管疾病的恢復具有較好的作用。
表1 數據分析:動脈狹窄陽性率最高(50.94%),主要血管病變為腦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或閉塞,其次為動脈瘤(11.32%),急性顱內動脈栓塞(11.32%)。究其原因,目前對于該病的檢查方法較多,如血脂測定、腦血流圖、腦電圖、B 超,CTA 及MRA,腦血管造影等,其中DSA(腦血管數字減影造影)診斷可以清晰的展示椎-基底動脈、頸內動脈、Willis 環,顱內動脈及靜脈、靜脈竇的圖像,對于疾病診斷、手術病變位置的確定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4],結合實際病情提供針對性介入治療,使腦部血流動力改善,腦部缺血情況改善,提升疾病治療的有效率。DSA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對血管的重疊和病變進行觀察,確定腦部病變的形態、大小以及與周圍臨近血管的關系,實現疾病的準確判斷。在急性顱內動脈栓塞方面,可充分發揮腦血管造影的檢查,觀察出動脈狹窄的閉塞和狹窄,對于雙側血管的受累進行觀察,因此在腦部疾病中診斷的準確率均較高,并且對于分型的判斷也較為理想[6-7];在動脈瘤的診斷方面,可獲得更加豐富的影像學信息,確定是否存在危險的動脈分支和小動脈瘤,將瘤頸和載瘤動脈之間的關系進行展示,提升診斷質量,并為介入治療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8]。
表2 數據分析可見,介入治療成功率(33.33%),其中動脈瘤治療成功率最高(100.00%),其次為急性顱內動脈栓塞(83.33%)。分析原因:介入治療具有微創、操作簡單的特點,其中經皮球囊血管成形術可使用氣囊擴張硬化的內膜,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斷裂,及時對狹窄血管進行疏通[5];血管內支架通過造影技術確定狹窄位置,進行精準測量,選擇合適長度和直徑的支架,將支架沿微導管輸送至血管狹窄段,對血管進行擴張,及時消除狹窄,恢復血液供應[9]。在上述治療中加入DSA 技術,對于動脈狹窄可確定病灶的位置,更加準確的進行微創手術的操作[10]。而對于動脈瘤則可以對圖像進行分析,為輸送微導管和栓塞導管提供最佳治療角度,使導管的輸送更加清晰,防止彈簧圈嵌入載瘤動脈對正常血管發生誤傷,提升疾病的治療質量[11]。
從不良反應分析,53 例受檢人員局部淤青3 例,造影劑過敏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43%(5/53)。分析原因:DSA 對腦血管病診斷而言是一種有效的診斷方法。然而,由于它是一種創傷性檢查,所以對腦血管病不應作為首選或常規檢查方法,需要掌握好適應證和禁忌證,并做好有關準備工作。在禁忌證方面,存在腫瘤疾病、無法耐受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藥物、血管直徑不超過1.5 mm、白血病,血小板功能異常等患者無法進行該操作[12]。而排除上述禁忌證后,對于顱內外動脈狹窄、急性腦梗死、顱內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硬腦膜動靜脈瘺、頸動脈海綿竇瘺和脊髓血管畸形等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無需開刀,無創口或僅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就可完成治療,創傷小[13];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因此操作后不良反應也較少,整體的安全性較高,可提升整體的治療質量[14-15]。
綜上所述,規范化操作可充分保障DSA 檢查的安全性。慎重篩查DSA 納入患者可提高DSA 的陽性檢出率及提高效率/費用比,有效指導二級預防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具有療效好、安全性高、創傷小等優點,在檢查的基礎上配合介入治療可及時對疾病進行治療,提升疾病治療有效率,值得臨床應用。
不足之處,一是DSA 檢出情況沒有與病理診斷對比,其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率如何?二是介入治療的例數較少,其治愈成功率是否這樣?三是通過介入治療血脂也有所降低,是否與治療有關?這都需要今后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