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博,彭江南
(東莞市虎門醫院康復科 廣東 東莞 523929)
髕骨骨折指人體膝關節最前方部位骨折,多由暴力肌肉牽拉髕骨導致,青壯年發病率較高,占全身骨折的3%左右。患者骨折部位會產生劇烈疼痛、膝關節腫脹、膝關節活動障礙等[1]。治療髕骨骨折時,若沒有移位或移位輕微,可通過手法復位與石膏固定等方法治愈,若移位明顯或粉碎性骨折,則需采用手術方法,對其進行解剖復位和固定。內固定術是常用的治療手段,可重建伸膝結構,實現解剖復位。但實踐表明,固定術患者術后存在活動受限、關節僵硬等情況,不利于膝關節康復[2]。骨折手術患者一般會進行肢體功能訓練等康復訓練,雖然有效但恢復速度較慢。核心肌群主要是由腹斜肌、腹直肌、豎脊肌以及下背肌等組成,肌肉群訓練以加強核心肌群肌耐力以及恢復核心肌為主,用于骨折患者術后康復訓練中,有利于患者更快速康復[3-4]。本文選取68 例髕骨骨折內固定術患者,分析核心肌群訓練與膝關節活動度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4 月我院收治的68 例髕骨骨折內固定術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康復組(每組34 例)。參照組中男性21 例,女性13 例;年齡24 ~68 歲,平均(44.89±6.59)歲;疾病類型:橫斷型15 例、縱型5 例、撕脫型10 例、粉碎型4 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6 例、高處跌落10 例、外界暴力8 例。康復組中男性23 例,女性11 例;年齡21 ~66 歲,平均(44.58±6.36)歲;疾病類型:橫斷型13 例、縱型6 例、撕脫型9 例、粉碎型6 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2 例、高處跌落12 例、外界暴力10 例。對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均超過18 歲;②有明確外傷史且經CT或者X 線檢查確診為髕骨骨折;③符合手術指征;④患者意識清醒且可正常交流;⑤患者各項資料完整;⑥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其他關節損傷;②有顯著手術禁忌證;③合并嚴重傳染性疾病;④合并老年癡呆等精神性疾病;⑤既往有膝關節手術史;⑥配合度低;⑦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
參照組行常規康復訓練。患者臥床時確保患肢保持中立位,術后第1 天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脛前肌、腘繩肌的等長收縮以及舒張訓練,每組15 次,每天每個肌肉訓練不少于5 組,防止肌肉萎縮、粘連。術后第1 周,拆除外固定后進行被動膝關節屈伸訓練,活動角度由小至大,若出現疼痛則需停止加大角度訓練,疼痛緩解后可繼續,每天訓練15 min,訓練結束后需要繼續進行支具外固定。術后第2 周,拆除外固定后指導患者進行主動膝關節屈伸訓練,角度逐漸加大,每天15 min,以無明顯疼痛為標準。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負重訓練,患腿著地后保持平衡,負重訓練由輕至重,以患者耐受為宜,訓練時需要注意防止患者跌倒,20 min/次,2 次/d。
康復組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核心肌群訓練。開始訓練前觀察患者疲勞程度。主要內容包括:①吊環拉起訓練。將吊環裝于牽引床上,指導患者雙手握緊吊環,借助腹部、臀部以及背部肌肉力量集中收緊,保持臀部適當抬高。②腹橫肌收縮。以臍為中心,腹壁盡量靠近脊柱并進行腹式呼吸。③盆骨轉移。將腿部外展三十度左右,肘部屈曲,協同收縮腰部肌肉和腹部肌肉,是盆骨意向患側。④肘部支撐訓練。讓患者手肘保持屈曲狀態撐于床面,軀干用力確保肩胛部可離開床面。⑤健腿單橋運動。健側腿部屈曲,伸直后收縮脊柱和腹部肌肉,抬起臀部,2 次/d,20 min/次。兩組均訓練1 個月。
(1)膝關節活動度以及膝關節功能評估。康復訓練前后測量膝關節活動度,并以膝關節HSS 評分量表評估患者膝關節功能,主要內容包括疼痛(30 分)、活動度(18分)、功能(22 分)、穩定性(10 分)、肌力(10 分)、屈曲畸形(10 分),最高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功能越佳。
(2)骨關節炎指數評分[5]。康復訓練結束后根據WOMAC骨關節炎指數評分的相關內容進行評估,包括僵硬、疼痛和關節功能3個方面,評分分別為0~8分、0~20分、0 ~68 分,評分越高狀態越差。
(3)日常生活能力評估[6]。康復訓練前后以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IM)進行評估,最高分126 分,評分越高表示能力越佳。
(4)生活質量評估[7]。分別與護理前后采用生活質量指數(Quality of Life Index, QL-index)評估生活質量,患者獨立填寫量表,過程中調查人員不干預。主要評估內容包括活動、健康、日常生活、支持和總體情況5 個方面,每各方面評分為0 ~100 分,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以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以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訓練前,兩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相似(P>0.05);訓練后,兩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均發生顯著改善,與訓練前相比,差異顯著(P<0.05),且康復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和功能對比( ± s)

表1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和功能對比( ± s)
膝關節活動度/° t P訓練前 訓練后康復組 34 54.03±7.91 112.01±8.20 29.673 0.000參照組 34 54.15±8.02 89.81±7.58 18.842 0.000 t 0.062 11.592 P 0.951 0.000組別 例數膝關節功能評分/分 t P訓練前 訓練后康復組 34 17.92±2.60 27.80±3.68 12.786 0.000參照組 34 17.68±2.54 22.02±4.12 5.229 0.000 t 0.385 6.101 P 0.701 0.000組別 例數
訓練后,康復組骨關節炎指數(僵硬、疼痛、關節功能)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關節炎指數評分對比( ± s,分)

表2 兩組骨關節炎指數評分對比( ± s,分)
組別 例數 僵硬 疼痛 關節功能康復組 34 2.27±0.96 4.12±1.70 10.02±2.56參照組 34 3.43±1.02 7.22±1.85 13.86±3.00 t 4.829 7.194 5.677 P 0.000 0.000 0.000
訓練前,兩組日常活動能力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訓練后,兩組日常活動能力評分明顯增高,與訓練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且康復組日常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訓練前后日常活動能力對比( ± s,分)

表3 兩組患者訓練前后日常活動能力對比( ± s,分)
日常活動能力評分 t P訓練前 訓練后康復組 34 66.18±6.02 98.95±6.00 22.482 0.000參照組 34 66.36±5.56 81.12±5.74 10.770 0.000 t 0.128 12.521 P 0.898 0.000組別 例數
訓練前,兩組患者活動、健康、日常生活、支持和總體情況5 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康復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 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 s,分)
注:*與同組訓練前比較,P <0.05。
健康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康復組 34 63.23±4.34 80.54±4.32* 65.34±3.54 83.23±3.78*參照組 34 64.03±5.02 72.22±5.11* 64.89±3.76 74.43±4.03*t 0.703 7.250 0.508 9.287 P 0.485 0.000 0.613 0.000組別 例數活動支持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康復組 34 60.55±5.45 83.09±4.43* 68.65±3.76 90.04±4.67*參照組 34 61.22±4.88 74.34±4.00* 67.48±3.87 80.89±4.34*t 0.534 8.548 1.264 8.369 P 0.595 0.000 0.211 0.000組別 例數日常生活總體情況訓練前 訓練后康復組 34 67.44±4.66 83.09±4.32*參照組 34 68.03±5.02 74.34±4.00*t 0.502 8.666 P 0.617 0.000組別 例數
髕骨是維護膝關節穩定的重要關節,跌倒時膝部著地、高處墜落、局部直接打擊等均有可能造成髕骨骨折,影響患者生活、工作,降低生活質量。髕骨骨折會引起髕骨的完整性以及連續性中斷,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腫脹、疼痛以及活動受限等癥狀,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可能難以完全恢復其膝關節功能,尤其是高齡骨折患者,今后的生活會受到嚴重影響。臨床治療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等手術形式治療,但術后易出現疼痛腫脹情況,導致其康復訓練配合度較低,若術后長時間不訓練,血液循環會逐漸減弱,導致骨質疏松和肌肉萎縮,嚴重時會造成終身殘疾,影響患者身心健康[8]。因此對于髕骨骨折內固定術患者需采取有效的術后康復手段。
常規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膝關節主動和被動屈伸運動、肌肉等長收縮訓練以及負重訓練等,促進骨折處恢復。為進一步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可結合核心肌群訓練。核心肌群主要維持脊柱穩定性,確保正常肢體活動能穩定且靈活的進行,核心肌群是一項綜合性的鍛煉,核心肌群力量越大,在進行體能鍛煉時身體就會越穩定,動作也會越標準[9]。本文結果顯示,較參照組,康復組膝關節活動度更大,膝關節功能評分更高,康復組骨關節炎指數(僵硬、疼痛、關節功能)評分更低(P<0.05)。說明核心肌群訓練用于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有利于膝關節活動度和功能的恢復,緩解關節疼痛。常規康復訓練時膝關節主動和被動屈伸運動是對韌帶以及肌肉起到牽伸作用,防止髕骨和關節發生粘連,有利于提高關節屈曲角度,肌肉等長收縮訓練能改善血液循環,方式肌肉萎縮,而負重訓練則有利于骨折組織修復[10]。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核心肌群訓練,主要通過吊環拉起訓練、腹橫肌收縮、盆骨轉移、肘部支撐訓練以及健腿單橋運動等方式激發核心肌群,在身體處于穩定狀態時能改善神經肌肉的穩定性,從而提高神經支配肌肉的靈活性,有利于各關節疼痛緩解以及功能的改善[11]。本文結果顯示,較參照組,康復組日常活動能力評分更高,活動、健康、日常生活、支持和總體情況5 項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說明核心肌群訓練可改善患者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質量,這一研究結果與張婷等[12]研究結果相符。患者術后經過核心肌群訓練可防止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防止發生髕骨和關節粘連,促進膝關節恢復。另外可加強軀干深層肌肉以及韌帶的力量,對感受器產生刺激,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達到改善膝關節運動的目的,從而更好的進行膝關節活動,參與到各項生活活動中,繼而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核心肌群訓練用于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有利于膝關節功能康復,提高關節活動度以及生活能力,緩解疼痛,改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