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葉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CT 掃描技術被廣泛運用于臨床檢查,CT 增強掃描是在藥物靜脈推注的同時進行CT 掃描,可提高檢查器官和病灶的清晰度,便于診斷及對病灶的定性分析。CT 增強掃描采用的是高壓注射的方式,對患者的血管耐受度要求較高,這也導致了掃描中易出現造影劑外漏,不僅影響到檢查效果,還會導致患者周圍組織出現腫脹、疼痛和淤血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出現皮下壞死、靜脈炎等并發癥。有研究表明[1],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減少CT 增強掃描的造影劑外漏情況的發生。細節護理是一種高質量護理方法,其以患者需求為中心,通過高效、科學的人性管理,從護理細節上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優化護理服務,能夠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2]。基于此,此次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8 月在我院進行CT 增強掃描檢查的患者,意在探討細節護理對預防CT 增強掃描中造影劑外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8 月我院進行CT 增強掃描檢查的90 例患者,依據護理方式的差異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 例。對照組男性25 例,女性20 例;年齡20 ~65 歲,平均年齡(39.26±4.36)歲;胸部掃描20 例,頭部掃描10 例,腹部掃描15 例。觀察組男性22 例,女性23 例;年齡22 ~65 歲,平均年齡(40.32±3.57)歲;胸部掃描24 例,頭部掃描8 例,腹部掃描1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進行CT 增強掃描;②患者可正常交流、表達意愿;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造影劑皮試陽性;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③嚴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嚴重非動脈高壓者;④合并甲狀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統疾病者;⑤伴有嚴重水腫、感染者。
兩組患者均利用CT 高壓自動注射器完成造影劑肘靜脈注射(根據選擇部位的不同調整注射劑量與注射速率),使用美國CE 公司生產64 排螺旋CT 進行增強掃描。
對照組常規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檢查前詢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并對患者進行皮試。②告知患者造影劑的使用效果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告知患者檢查的注意事項。③對患者血管進行評估,選擇合適的血管部位建立靜脈通路后固定留置針。④檢查前30 min,給予20 mL 的氯化鈉注射液和10 mg 的地塞米松經靜脈針套勻速注入;擺正患者體位、檢查穿刺部位無水腫后,連接高壓注射器,若患者無異常情況,可進行CT 檢查。⑤檢查結束后根據患者情況拔掉留置針。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細節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檢查前評估患者可能造成造影劑外漏的危險因素,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提前做好預防工作。②在給藥前對藥物加熱至接近體溫的溫度,降低藥物對患者生理上的刺激。③對選擇的靜脈注射部位以20 mL 0.9%氯化鈉溶液進行注射實驗,若選擇部位出現水腫、疼痛等現象,則表明預選部位不適合用于檢查注藥,應另擇部位進行靜脈推注。穿刺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操作,并注意對高危患者的護理。④檢查前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告知患者檢查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讓患者有心理準備,指導患者使用呼叫機。⑤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伴有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患者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給患者講述檢查的全過程及優越性,對患者進行安慰、鼓勵,答復患者心理產生顧慮的問題,減輕患者心理壓力。⑥穿刺時,靜脈血管依據患者情況進行選擇,選取血管回流和彈性較好的血管,以手背、橈、肘等部位的靜脈血管為主,為避免患者活動引起造影劑外滲,避開靜脈竇和關節附近的血管;待穿刺成功,適當固定穿刺設備。⑦掃描前預先注入1 mL 造影劑檢查是否存在部位腫脹、患者疼痛等現象,若出現異常則更換穿刺部位;注射前根據患者情況對注射速率進行適當調整,檢查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情況,若發現患者出現不適,則停止注射并通知醫生。⑧及時拔除出現造影劑外漏情況患者的留置針,根據患者外漏程度進行相應處理。⑨拔除留置針,針對性護理發生并發癥的患者,給予重度造影劑外漏患者引流處理;對于中輕度外滲者,對創口進行冰敷,持續1 ~2 d;若患者出現潰瘍,則采用0.9%氯化鈉溶液清洗創口,使用無菌棉簽將殘留液體擠壓排出;若患者出現水泡,則采用無菌注射器將其抽出。⑩檢查結束,為促進造影劑排出,囑咐患者多飲水。
(1)對比兩組造影劑外漏率:患者出現水腫情況,但水腫直徑<2.5 cm 為輕度外漏;患者水腫直徑達2.5 ~15 cm 為中度外漏;患者水腫直徑>15 cm 為重度外漏。(2)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焦慮自評表(SAS)評分,分數大于50 分表示患者存在焦慮癥狀。(3)統計兩組因造影劑外滲導致的靜脈腫脹例數,依據局部腫脹范圍劃分程度:若局部腫脹范圍>14.0 cm,則定為重度;局部腫脹范圍為2.5 ~14.0 cm,則定為中度;局部腫脹范圍<2.5 cm,則定為輕度。(4)護理后,對兩組發放由科室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價表,內容包括基礎護理、護理舒適度、溝通有效性與護理主動性,每項滿分25 分,共100 分,總分>90 分為非常滿意,80 ~90 分為滿意,<80 分為不滿意,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經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經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造影劑外漏率為2.22%低于對照組的1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造影劑外漏率[n(%)]
護理前,兩組SAS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SAS 評分均有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AS 評分對比( ± s,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AS 評分對比( ± 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45 55.37±3.86 35.32±3.12 27.099 0.000對照組 45 56.23±4.32 46.32±3.24 12.311 0.000 t 0.996 16.405 P 0.322 0.000
護理后,觀察組腫脹發生例數較對照組少,腫脹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腫脹發生情況[n(%)]
護理后,觀察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CT 掃描是臨床診斷的輔助型醫療技術,在常規CT平掃結果不明顯時,往往需要采用CT 增強掃描,通過注入造影劑來提高病變和周圍正常組織的區分,提高臨床檢出率。但CT 增強掃描因需注入的造影劑劑量較大、速率較快,易導致造影劑外漏狀況的發生[3]。細節護理強調護理的整體性與依據性,以科學化管理為基礎,注重護理過程的精細化,要求護理人員在每一個護理流程中做到細致入微,避免因細節的疏忽導致患者產生不適或影響檢查、治療的效果[4]。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造影劑外漏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細節護理可有效避免CT 增強掃描中造影劑外漏情況的發生。在細節護理中,護理人員在選擇注入部位前先以20 mL 0.9%氯化鈉溶液為實驗,為注入部位的最終選擇提供了依據,避免了多次穿刺導致患者疼痛的情況發生。在檢查開始前,護理人員還將1 mL 造影劑注入,用以檢查留置針是否出現其他狀況,為檢查前危險因素的產生做了預防。造影劑進入皮下組織間隙后大概率會造成小血管痙攣,致使患者出現皮溫升高、腫痛等癥狀,而細節護理中護理人員在注藥前對藥物進行加溫,則可緩和血管反應,減少痙攣程度,降低機體對藥物產生的生理性排斥。此外,因為患者的血管功能也是CT 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的影響因素之一,高危患者在CT 增強檢查中造影劑外滲率要高于其他患者,所以在細節護理中,護理人員除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穿刺工作外,還要加強對高危患者的護理關注、提高護理力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CT 增強掃描造影劑劑量、注入速率的調節,可有效緩解造影劑注入過程對患者血管功能造成的壓力,提高患者機體對造影劑注入的適應性,從而減少外漏情況的發生[5]。
本文中,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 評分有明顯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細節護理在患者負面情緒的干預上相對于常規護理有更好的效果。有數據表明[6],多數患者在進行CT 檢查時會有過度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而精神因素作為引發過敏反應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患者的在檢查過程中處于焦慮狀態則會影響到患者檢查的依從性與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在細節護理中,護理人員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能夠讓其做好心理準備,避免因缺乏認知產生負面情緒;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伴有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患者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心理;向患者介紹檢查的全過程、優越性,答復患者存在顧慮的問題,能夠減少患者對未知的恐懼,可減輕心理壓力;適當安慰、鼓勵患者,能夠提高其認可度、依從性,可緩解負面情緒[7-8]。
本文中,觀察組靜脈腫脹發生例數較對照組少,腫脹程度輕于對照組,可見在CT 增強掃描中應用細節護理能夠減少靜脈腫脹的發生。對選擇的靜脈注射部位以20 mL 0.9%氯化鈉溶液進行注射實驗,能夠篩查局部位置是否適合注入檢查用藥,減少對局部血管的刺激,避免發生靜脈腫脹[9]。拔除留置針后針對性護理發生并發癥患者,給予重度造影劑外漏患者引流處理,能夠控制造影劑進一步對局部靜脈血管的影響,減輕發生腫脹的風險;對于造影劑中輕度外滲者,對創口進行冰敷,持續1 ~2 d,能夠緩解局部腫脹;采用0.9%氯化鈉溶液清洗出現潰瘍的創口,能夠避免局部皮膚發生感染,減少靜脈腫脹發生;采用無菌注射器將水泡抽出,能夠避免加重局部血管的癥狀,減少腫脹發生。檢查結束后觀察患者有無異常情況,能夠減少腫脹等并發癥的發生;囑咐患者多飲水,能夠促進造影劑的排出,避免因造影劑滯留體內,引起局部靜脈腫脹。
本文中,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護理對檢查造成的良性影響有關。在進行穿刺時,主要選取血管回流和彈性較好的血管,能夠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因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的痛苦;穿刺血管的選擇以以手背、橈、肘等部位的靜脈血管為主,避開靜脈竇和關節附近的血管,能夠避免因患者活動引起造影劑滲出,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待穿刺成功,適當固定穿刺設備,可從細節處顯現護理人員對患者檢查的重視程度,提高好感度[10-11]。檢查前評估患者可能造成造影劑外漏的危險因素,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提前做好預防工作,能夠減少造影劑外漏的發生,避免因此增加患者的痛苦。在給藥前對藥物加熱至接近體溫的溫度,降低藥物對患者生理上的刺激,能夠期提升檢查過程中的舒適度。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能夠體現醫護人員的體貼、關懷,有助于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滿意度[12]。
綜上所述,細節護理在CT 增強掃描中可有效降低造影劑外漏情況、靜脈腫脹的發生,減少患者負面情緒的產生,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