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俊,李春燕,郭峻峰,鄭 悅
(浙江省血液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0)
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54.4 萬人死于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1]。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搶救心源性猝死的最有效手段,CPR實施的最佳時間是在心搏驟停的4 min 內。因此,由心搏驟停的第一目擊者實施高質量的院前CPR 是提升心肺復蘇成功率的關鍵因素。較多研究資料均指出心臟驟跳4 ~6 min 后,人體重要組織器官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害,因而對存在呼吸驟停或心臟驟停人員應即刻開展心肺復蘇,通過心肺復蘇使得及時搶救,幫助患者重建呼吸循環,恢復呼吸、心跳,并保證心臟有效射血,維持不同器官的供血供氧,降低患者病死率。盡管我國目前急救與交通狀況較發達,但是大部分急救車到底現場時間已經超過患者最佳搶救時間,對此,針對心臟驟停患者還需要依靠全社會更多人員的參與。然而,由于我國心肺復蘇普及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公眾對CPR 術知識知曉率不高,急救技術普及率低[2],院外心臟性猝死第一目擊者CPR 率僅為4.48%,心博驟停急救成功率尚不到1%[3]。這些都與公眾對CPR 缺乏認識以及不懂得如何操作有著密切關系。固定成分獻血者作為社會公眾的一類特殊群體,除了定期參加成分獻血,熱心獻血服務,同時還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志愿服務,如車站指引、景區服務等,成為第一目擊者的概率相對更高,是開展CPR 培訓的優質目標對象。因此,對固定成分獻血者開展CPR 培訓是必要而迫切的。2018 年我們對本中心的固定成分獻血者作為調查對象,了解他們對CPR 的認知情況以及學習實施意愿,力求為后期制定針對性強、行之有效的急救培訓方法提供理論基礎和依據,現報道如下。
2018 年8 月電話通知所有固定成分獻血者(2018 年上半年成分獻血次數≥6 次)參與CPR 知識問卷調查,符合條件的固定成分獻血者共計632 人。
1.2.1 問卷調查設計 以項目反應理論和德爾菲法(Delphi)理論為指導,查閱資料并征求專家組意見,設計調查問卷。對既往CPR 培訓情況,是否參與志愿服務,CPR 急救技能知曉情況,CPR 培訓意愿及施救意愿進行調查。
1.2.2 問卷調查實施 調查前對參與調查人員統一進行培訓,要求使用統一指導語解釋調查的目的、意義及填寫方法。問卷由經培訓的調查人員統一發放。
(1)CPR 知識問卷調查總體情況;(2)既往接受CPR 培訓情況;(3)CPR 急救技能知識知曉情況;(4)CPR 培訓意愿與施救意愿。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32 人中391 人自愿參與問卷調查,參與率61.9%,完整作答有效問卷364 份,回收有效率93.1%(364/391)。
123 人有既往培訓史,培訓率為33.79%,性別、年齡、學歷的分組培訓率。隨著年齡與學歷的增加,既往接受CPR 培訓率在增加,同時有志愿服務人員既往接受CPR 培訓率較高,見表1。

表1 既往CPR 培訓情況[n(%)]

表1(續)
結果顯示,調查對象CPR 急救技能各項知識點的整體知曉率為24.7%~46.2%;既往接受過CPR 培訓者各項知識點的知曉率為56.9%~87.0%;既往未接受過CPR培訓者各項知識點的知曉率為8.3%~45.2%之間。既往接受過CPR 培訓者在不同方面的急救技能知識掌握率均高于既往未接受過CPR 的培訓者,不同數據分析,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PR 急救技能知識掌握情況比較[n(%)]
350 人有培訓意愿,比例為96.1%。304 人有對陌生人施救意愿,比例為83.5%。既往接受過CPR 培訓者有更強的培訓意愿,與既往未接受過CPR 培訓者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既往是否接受過CPR 培訓對陌生人施救的影響不明顯,但是均有較高的施救意愿,見表3。

表3 CPR 培訓意愿與施救意愿調查[n(%)]
心臟驟停發生后4 ~6 min,即可對腦和其他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害[4],每延誤1 min 無CPR 和進行CPR急救成功率分別下降7%~10%和3%~4%,若10 min 后才進行搶救,患者生存概率將不足5%[5]。本調查結果顯示,364 名受調查的固定成分獻血者中,接受過CPR 培訓的有123 名,占34.0%。結果顯示,不同性別中有CPR 培訓經歷者占比無顯著差異,提示性別對CPR 培訓沒有顯著影響;不同年齡層中51 ~60 歲組有CPR 培訓經歷占比最高,分析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以及社會閱歷的豐富,此階段人群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認識到掌握CPR 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不同學歷中隨著學歷的提升有CPR 培訓經歷占比逐漸提升,分析可能是因為隨著學歷的增加,接觸到的社會圈子更大,想要掌握的技能更多,而培訓是提高較多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學歷較低人員可能對CPR 理解不夠,自然也會影響CPR 的培訓需求;參加志愿服務的固定成分獻血者中接受過CPR 培訓的比例為41.6%,高于未參加志愿服務的獻血者,分析可能是因為固定成分獻血者在獻血中會得到相關的醫學健康教育,能夠掌握更多的醫學常識,并在無形中接受CPR的有關培訓。但作為志愿服務者,我們認為這個比例仍需要大幅度提升,固定成分獻血者掌握了必要的CPR 技能將有助于提升志愿服務的能力。
接受過CPR 培訓的被調查者中,69.9%人知曉復蘇黃金時間的重要性,73.2%的人知曉如何判斷環境安全,知曉按壓深度和頻率的僅為56.9%,這表明,即使接受過培訓,對于CPR 技術的掌握仍處于較低水平,分析可能與培訓時間較短、培訓中理論性過強、培訓次數較少等有關,提示CPR 培訓效果有待提高。此外,CPR 培訓完成后缺乏有效的復訓以及生活中缺乏學以致用的機會,都是導致CPR 知識不易鞏固容易遺忘的因素。無論對于專業人員還是普通民眾,CPR 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均需要持續進行定期復訓,鞏固加深消化,是提高急救意識、掌握CPR 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方法。即使既往接受過CPR培訓人員,也需要定期繼續進行強化記憶,掌握CPR 的操作要點,便于在有需要的情況下規范性完成CPR 操作。
本次調查中,無論既往接受過CPR 培訓與否,固定成分獻血者群體學習CPR 的意愿和對陌生人施救的意愿都較為強烈,既往接受過CPR 培訓的為(100%和87.0%)、未接受過CPR 培訓的為(94.2%和81.7%);提示我們在開展CPR 培訓的過程中,應制定針對性方案,以保證培訓效果。要消除他們的顧慮,提高急救意識,在培訓中通過情景模擬法反復操作練習,教會他們掌握CPR 技能,在第一時間“從第一目擊者”轉變為采取行動的“第一反應者”,有效啟動院前急救的生存鏈。
國內其他學者對不同行業人員心肺復蘇認知與培訓情況予以調查,蔡偉紅等[7]指出非醫學類大學生普遍缺乏對心肺復蘇的認知,且有較高的技能培訓需求。王晨曦等[8]指出河南省高中生有較強的心肺復蘇知識認知需求,但是缺乏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渠道與培訓場地。袁靜嬌等[9]指出粵北地區大學生對心肺復蘇僅停留在知曉負面,缺乏實踐操作能力以及針對性的實踐培訓。丁曉彤等[10]指出某校醫學生心肺復蘇知識中醫學生對CPR 的培訓需求率達到95.90%,但是整體認知率較低。上述不同研究從不同角度都顯示出,當前我國心肺復蘇的全社會認知率較低,能夠掌握并規范進行心肺復蘇人員更少。
實際在生活中,需要心肺復蘇患者可能處于不同的環境,如可能是遭遇了嚴重的外傷,也可能是突發疾病、溺水、電擊、中毒等,這些情況都需要在掌握一定應急處理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心肺復蘇。比如,在對不同人員心肺復蘇前,應快速做出判斷,評估患者是否出現心跳停止、呼吸停止,了解有無其他表現。如人在心跳突然停止后,可能出現呼吸停止,意識喪失,大動脈停止搏動,皮膚與臉色蒼白等,只有判斷患者有CPR 急救需求的情況下方可為患者快速進行心肺復蘇,避免部分經過培訓的固定成分獻血者,可能因為判斷不準確或者缺乏基本醫學常識,在CPR 使用中對患者造成傷害。從這個角度出發,固定成分獻血者在需要進行相對系統的CPR培訓中,比如,心跳停止不同時間的癥狀,如果出現暈厥,通常心跳停止5 ~10 s,而如果出現瞳孔固定,則心跳停止1 ~2 min。掌握心肺復蘇中胸部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的操作要點,如胸外按壓速率每分鐘至少100 次,胸外按壓幅度中,成人至少達到5 cm,患者意識判斷要點、體位要求、按壓點等,這些都需要圖文并茂的進行規范操作。圖1 所示為心肺復蘇的按壓點,即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圖2 所示為心肺復蘇按壓姿勢。

圖1 心肺復蘇的按壓點

圖2 心肺復蘇按壓姿勢
綜上所述,固定成分獻血者作為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與社會志愿服務的社會特殊群體,在許多突發事件中,是事發現場能快速啟動CPR 實施急救的“第一目擊者”。固定成分獻血者具有較強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不僅參加CPR 培訓的意愿強烈,還具有可重復性培訓達到強化效果規范復蘇操作等優勢。因此,針對固定成分獻血者學習XPR 意愿高、對陌生人施救意愿強但普遍缺乏CPR 技能的現狀,合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法,開展CPR 相關培訓,預期會對普及和提高公眾CPR 急救技能有積極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