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霞 馮立付 宋宏群
信陽市平橋區中醫院心血管內科,河南省信陽市 464000
擴張型心肌病(DCM)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原發性心肌疾病,患者以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為主,主要發病人群為中年人,不僅勞動力喪失,對生命安全還具有威脅。由于DCM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加上疾病具有進行性發展的特點,若不及時診治會導致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以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死亡風險較大,因此受到臨床醫生的重點關注[1-2]。目前,臨床上對DCM患者以西醫對癥治療為主,常用的治療藥物為磷酸肌酸鈉。磷酸肌酸鈉是一種調控心肌與代謝的常用藥物,對DCM患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3]。研究[4]顯示,黃芪具有補中益氣、利水滲濕消腫等多種功效,而黃芪注射液由黃芪中的有效物質提取制成,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輔助治療DCM患者具有較好的效果,且藥物副作用較少。為探討黃芪注射液聯合磷酸肌酸鈉治療DCM患者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120例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現將結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DCM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根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及臨床表現被確診為DCM[5];(2)X線檢查可見左心室擴大,可伴右心室擴大;(3)患者及家屬對本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嚴重心力衰竭;(2)肝腎功能不全;(3)合并精神障礙。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與觀察組(46例)。對照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45~75歲,平均(55.85±10.42)歲;病程0.5~12年,平均(7.82±2.06)年。觀察組患者男24例、女22例;年齡44~76歲,平均(56.14±10.55)歲;病程0.6~13年,平均(8.02±2.4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強心、利尿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注射用磷酸肌酸鈉(海口奇力制藥公司)治療,即將注射用磷酸肌酸鈉1.0 g與0.9% NaCl溶液100 mL混勻后于早餐后30 min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黃芪注射液(四川百利制藥有限公司)治療,將黃芪注射液10 mL與5%葡萄糖溶液100 mL混勻后于早餐后30 min靜脈滴注,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治療2周后,參照文獻[6]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后胸悶、乏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級及以上為顯效;治療后癥狀部分消失,心功能改善1級以內為有效;治療后癥狀及心功能未變化或惡化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心功能 比較兩組患者的6 min步行試驗結果(6MWT)、血清B型利鈉肽(BNP)水平、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治療2周后,對兩組患者進行6MWT試驗,測定患者在適宜環境中平地行走6 min的距離。治療前、治療2周后分別采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治療前、治療2周后,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氣虛、水停以及血瘀等證候標準[7]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中醫證候評分,患者積分越高表示其癥狀越嚴重。治療前、治療2周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超聲檢測,比較兩組患者的左室舒張期末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期末內徑(LVESD)、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短軸縮短率(LVFS)。
1.3.3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治療期間惡心、頭暈、發熱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周,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1.3%)明顯高于對照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6MWT、血清BNP水平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6MWT、血清BNP水平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的6MWT均明顯延長,血清BNP水平、中醫證候積分均明顯降低,觀察組患者的6MWT明顯長于對照組,血清BNP水平及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6MWT、血清BNP水平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n,x±s)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左心室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VEDD、LVESD、LVEF、LVF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的LVEDD、LVESD均明顯縮小,LVEF、LVFS均明顯增高,觀察組患者的LVEDD、LVESD明顯小于對照組,LVEF、LVFS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左心室相關指標比較 (n,x±s)

續表3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出現發熱3例、惡心2例、頭暈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39%;對照組患者出現發熱2例、惡心2例、頭暈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0%。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99,P=0.528)。
擴張型心肌病(DCM)發病人群以中年人為主,臨床表現以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癥狀為主,但其具體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是由遺傳、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臨床上治療DCM患者的方案多種多樣,各有優缺點,但大多采用藥物進行對癥治療以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其中的磷酸肌酸鈉作為代表性藥物,可輔助轉化ATP直接參與心肌代謝,從而保障心肌細胞的正常功能,但治療晚期DCM患者的效果較差,長期治療不但不會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還可能會出現藥物不良反應,遠期療效并不理想。DCM最早在中醫被提及是在《靈樞·脹論》中,被歸為怔忡、痰飲等范疇,認為該病的病機為機體陽氣下陷、痰濕水飲停滯,導致元氣虧虛、元陽不足,邪毒乘虛而入,因此針對該病患者的治療宜以補氣升陽、補肺健脾、益腎活血為標,而中藥黃芪具有此功效[8]。本研究探討了黃芪注射液聯合磷酸肌酸鈉治療DCM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治療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6MWT、血清BNP水平、中醫證候積分及左心功能指標的改善情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黃芪注射液可顯著緩解DCM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強患者心功能,促進患者左心室收縮功能恢復。研究發現,黃芪注射液中的皂苷、黃芪多糖以及異黃酮類化合物等可通過調控鈉離子與鈣離子的交換,顯著增強心肌的收縮能力,同時還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以及較強的抗病毒效果,聯合使用時可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黃芪注射液聯合磷酸肌酸鈉治療DCM患者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較高,患者易于接受。
綜上所述,黃芪注射液聯合磷酸肌酸鈉治療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治療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