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杞縣中醫院影像科,河南省杞縣 475000
肝癌是引起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組織學分級對制定肝癌患者治療方案和判斷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低分化肝癌患者經手術治療、放化療后仍有較高的復發率,預后不如中分化、高分化肝癌患者[1-2]。當前,常規MRI檢查是診斷肝癌的主要方式,但無法對腫瘤進行病理分級診斷[3];隨著MRI技術的發展,具有化學位移效應的MRI同反相位成像檢查則可對腫瘤進行定量分析,在腫瘤的病理分級診斷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4]?;诖?,本研究就不同病理分級肝癌患者化學位移效應的MRI同反相位成像特征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其對肝癌患者進行病理分級診斷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肝癌診斷符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5]中相關的診斷標準;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指標:合并心、腎、肺等器質性疾病;免疫系統障礙;罹患傳染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確定研究對象,收集患者的脂肪分數(FF)值、T2WI同反相位圖像上的信號強度值以及最小表觀彌散系數(ADC)、病理檢查等相關臨床資料。
1.2.2 分組 根據《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5]中相關的診斷標準,將納入研究的90例肝癌患者分為高分化組、中分化組、低分化組,每組30例。
1.2.3 MRI檢查 納入研究患者均接受具有化學位移效應的MRI同反相位成像檢查:采用1.5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XGY-BroadScan-1.5, 鑫高益公司,中國寧波),16通道體線圈;術前行T1WI、T2WI序列以及多期增強掃描。平掃橫軸位T2WI 脂肪抑制序列設定位TR 6316 ms,TE 89.3 ms,層厚5.0 mm,層間距1 mm;橫軸位Dixon成像設定層厚5 mm,層間距1 mm,TR 5.6 ms,其中同相位TE 2.7 ms,反相位TE 1.3 ms。動態增強掃描采用肝臟三維容積內插快速擾相梯度回波(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序列,設定TR 2.6 ms,TE 1.3 ms,層厚5 mm。對比劑采用釓噴酸葡胺(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Gd-DTPA,拜耳公司,德國),注射流率2 mL/s,劑量 0.1 mmol/kg;行動脈早期、動脈晚期、門脈期和延遲期掃描。采用盲法,由兩名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經驗的影像醫師(對患者的病理結果均不知情)在XGY-BroadScan-1.5工作站上完成相關值的測量,于同相位、反相位圖像相同層面相對應位置手動畫出圓形興趣區(ROI),根據腫瘤體積大小決定ROI數量,記錄信號強度(SI),設定ROI大小為40~70 mm2。ROI設置原則:(1)設置在病灶實性部分,即T1WI為等信號,T2WI為等或稍高信號,不管腫瘤是否存在增強;(2)盡量避開壞死、出血、囊變區及瘤內脈管;(3)離腫瘤邊緣至少5 mm。脂肪分數計算公式:脂肪分數(FF)=(SIip-SIop)/2×SIip。SIip、SIop分別為同、反相位圖像上興趣區平均信號強度。測定最小表觀彌散系數(ADC)值,獲得腫瘤ADC圖。以T1WI、T2WI與增強圖像作為對照,于ADC圖上腫瘤病灶各個層面均放置多個興趣區,統計全部興趣區,獲取最小ADC值。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三組間均數的比較采取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均數的兩兩間比較進行SNK-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病理分級肝癌患者的FF值比較 低分化組、中分化組、高分化組的FF值分別為(10.49±0.14)%、(8.37±0.21)%、(4.32±0.33)%,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124.490,P=0.000)。
2.2 不同病理分級患者T2WI同反相位圖像上的信號強度及ADC值比較 低分化組、中分化組、高分化組患者檢查的信號強度比較表現為高分化組<中分化組<低分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檢查的ADC值比較表現為低分化組<中分化組<高分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病理分級患者T2WI同反相位圖像上的信號強度及ADC值比較 (n,x±s)
分化程度可直接反映出腫瘤的病理分級情況,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高,說明腫瘤細胞非常接近于正常細胞;相反,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低,說明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差距非常大[6]。因此,分化程度高的腫瘤細胞其惡性程度比較低,而分化程度低的腫瘤細胞其惡性程度就比較高。由于肝癌組織的病理分級決定著患者治療方案的制訂,對患者的預后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對患者進行病理分級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均以病理組織檢查結果作為肝癌病理分級診斷的金標準,但因其屬于一種侵入性操作,臨床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尋找一種高效、無創的方法來對肝癌患者進行病理分級診斷臨床意義重大。利用MRI檢查雖能對肝癌患者進行臨床診斷,但無法對肝癌組織進行病理分級。為探討肝癌患者MRI檢查的特征表現與肝癌組織病理分級的關系,探討根據MRI檢查結果對肝癌患者進行病理學分級診斷的可行性,本研究就不同病理分級肝癌患者化學位移效應的MRI同反相位成像特征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低分化組肝癌患者的FF值高于中分化組患者,中分化組患者的FF值高于高分化組患者;肝癌組織病理分級越高,患者MRI檢查顯示出的FF水平越高,提示肝癌患者化學位移效應的MRI同反相位成像特征與其肝癌組織的病理分級之間存在著比較密切的關系。
研究[7]發現,高分化肝癌組織最初由門靜脈進行供血,但伴隨腫瘤組織的不斷增殖、患者病情的不斷進展,門脈供血會不斷減少,最后肝動脈便成為主要的供血來源。伴隨著肝癌的供血來源從門靜脈轉變為肝動脈,腫瘤內部會發生明顯的缺氧以及缺糖代謝應激反應即腫瘤細胞的“Warburg效應”,在此效應下腫瘤組織會增加葡萄糖的攝取量,不斷強化糖酵解途徑以滿足腫瘤快速生長的物質及能量需要。肝癌惡性程度越重,腫瘤細胞增殖越明顯,組織缺氧、缺糖越嚴重?!癢arburg效應”也是脂質合成豐富腫瘤底物的重要機制,最后將產生的甘油三酯存儲在胞內脂滴中,“Warburg效應”越劇烈,腫瘤細胞脂質水平升高越明顯[8]。隨著MRI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化學位移效應的MRI同反相位成像能有效檢出細胞脂肪變性情況,直觀反映出積聚于中性脂滴中的脂質信號,即FF;FF水平越高,肝癌惡性程度越重,肝癌病理分級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低分化組肝癌患者的ADC值低于中分化組,中分化組ADC值低于高分化組;肝癌組織病理分級越高,患者的ADC值越低,其同反相位信號強度越強。彌散加權可有效反映細胞分子內的水分子運動情況,可對組織結構及成分予以定量分析,可有效彌補單純 MRI檢查僅可以獲取形態學及血流動力學情況的不足。而ADC是反映水分子彌散功能的一個指標,反映出水分子出入細胞、血管的運動能力,細胞分子內的水分子彌散功能越強其ADC值越高[9]。MRI檢查的信號強度可反映出肝癌病灶內脂肪成分與水含量的相對變化情況,肝癌組織病理分級高者的癌細胞(即低分化者)較病理分級低者的有絲分裂更為強烈、核質比更高;癌細胞內空間縮小,水分子擴散受限則ADC值變低[10]。高病理分級肝癌患者病灶內常同時含有較多的脂肪,其脂成分和水含量分布情況會發生改變,當其比例達到一定程度時,其同、反相位圖像的信號差異明顯,同反相位信號變強;低病理分級肝癌患者病灶內的脂肪成分含量較低,其同、反相位圖像上的信號差異不明顯,同反相位信號變弱[11]。因此,利用化學位移效應的MRI同反相位成像檢測肝癌患者的FF、ADC值以及同反相位信號強度,可對患者做出初步的病理分級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