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藝芳,周 晨,戚修遠,涂夢璇,蘇奕秋
(1.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5;2.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4)
風景園林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專業,近年來內涵與外延都在不斷拓展,需要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和發展。專業實踐教學是風景園林設計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對培養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實踐教學的開展依賴于實踐基地,風景園林實踐基地一般分為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校外實踐基地通常是指學生在假期或者集中式到校外地點進行參觀認知的場地[1](如公園、植物園、花圃等),相比之下,校內實踐基地具有高效、便捷、成本降低、維護管理方便[2]和課程能及時開展的優勢。
風景園林專業的傳統實踐教學,主要依賴于傳統苗圃、溫室類實踐基地,以園林植物課程為主。大多數農林院校都有花圃或者苗圃,湖南農業大學花卉基地由實踐教學區和生產示范區組成,主要以園林植物學、樹木學、花卉學等認知、栽培養護等實踐課程為主。目前國內部分風景園林高校仍沿用這種實踐基地模式,還有部分高校缺乏校內實踐基地,國內風景園林校內實踐基地總量較少[3]。
(1)傳統實踐基地向多功能擴展建設發展。隨著風景園林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實踐基地的實踐課程逐漸拓展,傳統實踐基地模式發展向多功能區實踐基地方向發展,如表1 所示。如北京林業大學三頃園設有植物、工程、設計、藝術四類實踐教學區,實踐教學分模塊化進行;南京林業大學的景園,開設園林植物、園林工程、園林設計、三維實驗室等多功能區,以風景園林綜合實踐(studio)為主進行教學,并通過花園主題競賽[4-5]深化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育,形成了該校的實踐教學特色;沈陽農業大學的植物園,主要包括植物標本區、引種馴化區、實習實訓區和溫室等功能區,可進行園林工程、園林植物應用等實踐課程;沈陽農業大學的生態實踐基地主要開展生態實踐教學;浙江農林大學校內擁有園林綜合實驗室,其中“場地營造”實訓打造“浙林花園建造節”[6];許昌學院的園林專業綜合實訓基地,主要包含園林植物實習基地、園林規劃設計基地,滿足園林植物、園林設計、園林工程與管理等技能性實踐教學;華中農業大學的風景園林實踐教學基地含有設計實訓區、技能實踐區、認知實習區、風景園林工程與技術實驗室,建立思路構建認知、課程設計、專題調研、業務實踐和畢業設計“五階”[7-8]實踐教學體系,以情境育人為教學特色。

表1 部分風景園林高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及特征
(2)結合校園環境建設新型實踐基地。部分高校打破以往傳統實踐基地的模式,利用校園景觀資源建設開放型實踐基地,如華南農業大學校園內的樹木園,利用其豐富植物資源建設實踐基地成為校內的主要教學和科研場所,開展樹木學、花卉學、植物資源與應用等實踐課程和科研活動;邵陽學院則將實踐教學融入整個校園環境,拓展風景園林實踐課程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全程參與設計構思、規劃設計、組織施工、后期維護管理[9]。
湖南農業大學[10-11]利用校園閑置綠地進行改造建設娃娃農園,初期解決周邊居民菜地種植和親子活動,隨后針對園藝實踐、花境景觀等專題開展實踐課程,后期運營管理由老師組織志愿者隊伍對實踐基地自行管理,建立新型運營管理模式;北京大學(果雨花園)、華中科技大學[12](雨韻園)、西安建筑大學[13-14](東樓花園、南門花園)等在學校教師帶領下成立營建社,通過對校園綠地景觀改造方式解決場地雨水問題,以風景園林綜合實踐(studio)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技能訓練。
根據管理模式和實踐課程可以將校內實踐基地分為傳統實踐基地、新型實踐基地兩種。傳統教育基地包括苗圃、溫室類基地和綜合實踐基地;新型實踐基地結合校園環境實踐教學,場地對外開放。傳統實踐基地與新型實踐基地課程教學與維護管理上分別存在一定的優勢和不足,主要表現如表2 所示。

表2 實踐基地模式對比分析
2.1.1 課程教學
(1)優勢:傳統實踐基地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將認知展示和技能實訓分開,可以更好地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進行系統化的實踐教學,能夠合理安排教學任務。
(2)不足:傳統的苗圃類、溫室類實踐基地主要承擔的實踐課程以園林植物為主,課程單一。多功能區實踐基地雖有涉及多學科,但是展開實踐教學的形式單一,只能在園區內劃分區域進行不同專業實踐,缺乏綜合性的實踐鍛煉。封閉式管理導致學生不能及時掌握實踐技能。
2.1.2 維護管理
(1)優勢:傳統實踐基地是封閉式管理,通常為工人管理,有利于員工對整個場地的維護與管理、老師對學生課堂教學組織安排和課堂紀律管理。
(2)不足:傳統實踐基含有的苗圃、溫室等,基地內的植物種植與養護,場地安全、衛生管理都需要工人監督管理,增加實踐基地運營成本。
2.2.1 課程教學
(1)優勢:新型實踐教學基地,充分利用學校景觀資源,挖掘潛在的教學功能,實踐內容形式更加豐富,涉及多學科領域,可以通過解決校園環境的實際問題進行實踐教學活動。開方式管理,師生可以及時在基地開展實踐教學和科研項目,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2)不足:缺乏系統性實踐教學計劃,課程零散分布,不能夠將學科有機融合進行綜合實踐;校園環境的改造由老師研究生團隊帶領,面向學生群體有限。
2.2.2 維護管理
(1)優勢:新型實踐基地的建設由老師帶領下組建社團招募志愿者學生,以及與實踐課堂結合,由老師與學生共同運營管理。學生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承擔部分的植物種植與養護、日常管理,降低實踐基地維護成本。
(2)不足:開放式實踐基地是利用校園閑置綠地建設,不可避免靠近教學樓或者活動廣場,校園人流量較大,人群、活動等不可控因素較多,會對實踐基地造成一定的影響,增加維護管理的難度。
風景園林是一個綜合型學科,課程設置較廣,校內實踐教學能夠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在有效的時間進行綜合實踐,激發老師對學科的研究、學生學習的積極和熱情。搭建校內實踐基地具有實時性的優勢,能夠高效率的結合理論知識進行教學。校內實踐的建設可基于學校的非主要使用的綠地,充分挖掘可用資源進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如閑置、廢棄綠地),做到因地制宜,功能上既滿足教學目標,也為師生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和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環節可由課程實踐(認知體驗、規劃與設計、藝術、植物等專業課程)、專業技能實踐(建構、園林工程類實踐、就業實習等)、綜合實踐(調研參觀、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創新實踐(競賽、營造營建、大學生科技創新)[15]四部分組成。應呈現梯度式結構建立一個系統性的實踐教學體系,由淺入深融匯貫通整個大學學習階段,幫助全體學生高效率完成所學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場地。
實踐基地建設根據實踐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需要,滿足學校規劃基本要求下,結合學校不同空間的景觀特征建立相應的實踐教學區。基于學校能夠滿足的教學內容,校內實踐基地可分為園林植物、園林規劃與設計、園林工程與技術3 個部分。
(1)園林植物類:建設植物展示區和實踐區,可以進行植物種類認知、園林植物種植體驗、栽培與養護、園林管理、生境實驗觀察等課程的實踐教學,學生能夠了解植物的種類、生長習性、形態特征,掌握植物管理與養護的技術,鍛煉園林管理能力,并且能夠通過植物景觀搭配設計展示區,學習園林植物層次、色彩搭配。
(2)園林規劃與設計:根據校園景觀合理分配設計區域,包括場地景觀元素的選擇、水景設計、植物景觀設計、景觀構筑物與小品設計、綠地景觀。留有小范圍場地,給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以及作品展示區。主要有基礎設計、園林美術、空間設計、植物景觀設計、豎向設計等課程教學,以及開展空間測繪、空間感知、色彩搭配、景觀模型制作等技能訓練。
(3)園林工程與技術:主要課程為雨水收集與利用、水生態工程、園林建筑模型、鋪裝材料選擇與應用,鋪裝結構、園林土方工程、園林工程管理等。通過可視化設計,如雨水路徑可視化[16],將雨水收集的利用景觀化的方式展現,能夠直觀化的學習雨水收集與利用原理;設置示范鋪裝區域,將鋪裝結構可視化,能夠從平面和立面觀察學習鋪裝材料和結構設計。
實踐基地建設可構建“教學與服務”雙功能[17]實踐基地模式,課堂教學與服務實踐結合,后期的維護管理由師生共管,在老師帶領下組建營建社進行教學活動,引起同學自發性的管理與愛護,降低學校綠化管理成本[18]。實踐基地管理在個人意識基礎上,需要學校配合引導,設置教學任務、課外活動任務的必修學分,將勞動教育融入實踐基地的管理。
注釋:
表格均由作者自制,根據各類高校風景園林教學計劃以及相關文獻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