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舉,楊洪勇,徐正猛,周 雷,余為仆,許 暉,柳 冕,李 戎,徐國華
(1.荊州農業(yè)科學院,湖北荊州 434010;2.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武漢 430070)
荊粳209 是荊州農業(yè)科學院和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共同選育的常規(guī)晚粳稻新品種,該品種于2022 年7 月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品種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稻2021038。該品種具有產量高、生育期適宜、稻米品質優(yōu)等特點,適合在湖北省稻瘟病低發(fā)的雙季稻區(qū)作晚稻種植。
2014 年在湖北省荊州市正季用1428 作母本,武運1152 作父本雜交。2015 年在湖北省荊州市正季種植F1代,種子混收,2015 年冬季到海南省陵水縣南繁種植F2代,選優(yōu)株單收。2016 年在湖北省荊州市正季種植F3代,繼續(xù)結合米質、產量、株葉形態(tài)優(yōu)選單株。2017 年湖北省荊州市正季F5代有基本穩(wěn)定的株行,其中編號“17X 209”株行穗大粒多,米質優(yōu),綜合表現好,2017 年冬季在海南省陵水縣南繁加代至F6代,種子收獲后于2018 年在湖北省荊州市正季參加品比試驗,該材料暫定名為“荊粳209”。
該品種于2018—2019年在湖北省荊州市正季參加品比試驗,表現突出;2020 年申報參加了湖北省雙季晚粳區(qū)域試驗,順利進入續(xù)試;2021 年繼續(xù)參加了湖北省雙季晚粳區(qū)域試驗,2021 年同期進行了雙季晚粳生產試驗,在各項試驗中表現優(yōu)異。2022年7 月通過了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品種審定。
該品種植株較高、株型緊湊,分蘗力中等,劍葉中長、挺直,穗彎垂,穗型較大,著粒較密,谷粒卵圓形,稃尖無色,后期轉色好。每公頃有效穗298.5 萬,株高100.7 cm,穗長18.4 cm,每穗總粒數153.0 粒,每穗實粒數119.3 粒,結實率78.0%,千粒重24.89 g,全生育期123.9 d。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中感紋枯病,稻米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6.8%,粒長6.0 mm,長寬比2.3,堊白度0.7%,直鏈淀粉含量15.7%,膠稠度70 mm,堿消值7.0,透明度1 級,達到農業(yè)行業(yè)《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二級。
2018 年參加荊州農業(yè)科學院晚粳稻觀察試驗,比對照鄂晚17 增產8.43%,達極顯著水平,田間抗病性強。2019 年繼續(xù)參加荊州農業(yè)科學院晚粳稻品比試驗,比對照品種鄂晚17 增產4.85%,穗大粒多,豐產性好,米質優(yōu),后期轉色好,申報參加2020 年湖北省雙季晚粳區(qū)域試驗。
2020 年區(qū)試平均單產7.49 t/hm2,比對照鄂晚17增產1.59%,增產不顯著,產量居第9 位。8 個試點中,4個試點增產,增產點占50%。全生育期128.9 d,比對照短2.5 d。病害鑒定為高感稻瘟病,9 級,稻瘟病綜合指數6.3;感白葉枯病,7 級;中感紋枯病,5級;稻曲病發(fā)病,1 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6.8%,粒長6.0 mm,長寬比2.3,堊白度0.7%,直鏈淀粉含量15.7%,膠稠度70 mm,堿消值7.0,透明度1級,達到農業(yè)行業(yè)《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二級。每公頃有效穗303 萬,株高101.9 cm,穗長17.9 cm,每穗總粒數138.5 粒,實粒數100.7 粒,結實率72.8%,千粒重25.05 g。該品種株高較高,株型適中,分蘗力較強,劍葉中長、挺直;穗型較大,著粒較密,谷粒卵圓形,稃尖無色,后期轉色好。田間純度調查99.5%。
2021 年區(qū)試平均單產8.69 t/hm2,比對照鄂晚17增產10.77%,增產極顯著,產量居第2 位。10 個試點全部增產,增產點100%。全生育期118.8 d,比對照短2.1 d。病害鑒定為感稻瘟病,7 級,稻瘟病綜合指數5.3;中感白葉枯病,5 級;中感紋枯病,5 級。出糙率79.3%,整精米率68.1%,粒長5.7 mm,長寬比2.3,堊白度4.8%,直鏈淀粉含量15.9%,膠稠度71 mm,堿消值6.6 級,透明度1 級,稻米品質達到農業(yè)行業(yè)《食用稻品種品質》優(yōu)質標準三級。每公頃有效穗294 萬,株高99.5 cm,穗長18.8 cm,每穗總粒數167.4 粒,實粒數137.9 粒,結實率82.4%,千粒重24.73 g。該品種株高較高、株型緊湊,分蘗力中,劍葉中長、寬、挺,穗下彎,穗型較大,著粒較密,谷粒長圓形,稃尖無色,后期轉色一般。田間純度調查99.6%。
兩年區(qū)試平均單產8.09 t/hm2,比對照鄂晚17 增產6.33%。全生育期123.9 d,比對照短2.3 d。高感稻瘟病,9 級,稻瘟病綜合指數6.3;感白葉枯病,7級;中感紋枯病,5 級;稻曲病發(fā)病。耐冷型3 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6.8%,粒長6.0 mm,長寬比2.3,堊白度0.7%,直鏈淀粉含量15.7%,膠稠度70 mm,堿消值7.0,透明度1 級,達到農業(yè)行業(yè)《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二級。每公頃有效穗298.5 萬,株高100.7 cm,穗長18.4 cm,每穗總粒數153.0 粒,每穗實粒數119.3 粒,結實率78.0%,千粒重24.89 g。該品種植株較高、株型緊湊,分蘗力中,劍葉中長、挺直,穗彎垂,穗型較大,著粒較密,谷粒卵圓形,稃尖無色,后期轉色好。
2021 年在湖北省開展了10 個試點的生產試驗,平均單產為8.47 t/hm2,比對照品種鄂晚17 增產5.15%,10 個試點中有8 個試點增產,2 個試點減產,增產點占80%。全生育期118.2 d,比對照鄂晚17 短1.9 d。田間稻瘟病輕發(fā)或未發(fā),白葉枯病未發(fā),紋枯病輕發(fā),對照中發(fā),紋枯病相對抗性略優(yōu)于對照鄂晚17;該品種株型適中,分蘗力中,劍葉中長、寬、挺,穗下彎,穗型較大,著粒較密,谷粒長圓形,稃尖無色,后期轉色較好。每公頃有效穗283.5 萬,每穗總粒數164.9 粒,實粒數139.0 粒,結實率84.3%,千粒重25.0 g。田間調查品種純度99.57%。
2020 年荊粳209 參加了由公安縣金獅糧食種植專業(yè)合作社主持,在獅子口鎮(zhèn)義宏村11 組進行的蝦稻新品種篩選品比試驗,參試品種12 個,荊粳209 平均單產9.06 t/hm2,居第二位,比對照1 黃華占增產23.7%;比對照2 鄂香2 號增產40.2%。每公頃有效穗319.5 萬,株高98.0 cm,穗長18.5 cm,每穗總粒數173.8 粒,每穗實粒數141.2 粒,結實率81.2%,千粒重26.8 g。該品種株高適中、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分蘗力中,劍葉中長、挺直,穗彎垂,穗型較大,谷粒卵圓形,稃尖無色,田間抗病性較好,抗倒性強。
2021 年進行了荊粳209 的3 個不同播種期試驗。試驗按不同播種時期設3 個處理,每10 d 播種1期。處理Ⅰ于6 月5 日播種、處理Ⅱ于6 月15 日播種、處理Ⅲ于6月25日播種。每個播種期種植100 m2,3 個處理并排種植,不設重復,小區(qū)四周設1 m 以上保護行。
2021 年同時進行了荊粳209 的3 個不同施肥量試驗。試驗設3 個處理,處理Ⅰ每公頃用純氮量165 kg、處理Ⅱ每公頃施純氮量195 kg、處理Ⅲ每公頃施純氮量225 kg,3 個處理并排種植,不設重復,每小區(qū)面積為100 m2,田埂做防滲處理,小區(qū)四周設1 m 保護行。
3.5.1 播種期對荊粳209 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 3個播種期處理對荊粳209 的主要經濟性狀影響明顯,第一處理播種早,營養(yǎng)生育期相對較長,分蘗期時間長,成穗數較多。處理Ⅰ全生育期135 d,處理Ⅱ全生育期131 d,隨著播期的推遲,生育期縮短明顯,說明該品種感溫光效應特征比較明顯,在栽培上要合理安排播種期,實現茬口的合理銜接以及種植效益的最大化(表1)。
3.5.2 播種期對荊粳209 主要產量性狀的影響 不同播種期對荊粳209 產量具有較明顯的影響,隨著播種期推遲,有效穗逐步降低;處理Ⅰ抽穗期處于高溫時段,結實率相對略低;穎花數以處理Ⅱ為最高,可能與孕穗期氣溫比較適宜有關;稻谷產量隨著播種期推遲逐步降低,但處理Ⅰ與處理Ⅱ相差不大,每公頃只相差0.28 t,處理Ⅲ比Ⅰ和Ⅱ每公頃分別減產0.67、0.39 t,減產極顯著。綜合試驗結果表明,處理Ⅱ的6 月15 日播種生育期適中,產量較高,經濟和產量性狀優(yōu)良,為最適宜播種期(表2)。

表2 不同播種期對荊粳209 主要產量性狀的影響
3.5.3 施肥量對荊粳209 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 3個施肥水平處理對荊粳209 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明顯,隨著氮肥用量增加生育期不斷推遲,其中處理Ⅲ施氮肥量最大的生育期最長為129 d ,比處理Ⅰ生育期長5 d。隨著氮肥用量的增大,最高苗和有效穗也相應增大,氮肥有利于增加分蘗,增加有效穗,但不利于田間通風透光,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表3)。
3.5.4 施肥量對荊粳209 主要產量性狀的影響 不同施肥量試驗對荊粳209 產量有顯著影響,隨著氮肥用量的增加,單產也隨著增加,其中處理Ⅲ產量最高,為9.47 t/hm2,處理Ⅰ產量最低,為9.06 t/hm2,兩者相差0.41 t/hm2;穗總粒數最多為處理Ⅲ,處理Ⅰ的結實率最高,為76.6%,處理Ⅲ的結實率最低,為73.5%(表4)。氮肥用量增加而增產的原因是有效穗和千粒重增加,但處理Ⅲ與處理Ⅱ產量差異不顯著,從經濟環(huán)保和整體效益核算,處理Ⅱ,即每公頃施純氮195 kg 是荊粳209 最理想的氮肥施用量。

表4 不同施肥量對荊粳209 主要產量性狀的影響
鄂東南6 月22 日左右播種,江漢平原及鄂中地區(qū)在6月20日前播種,秧田每公頃用種量300~375 kg,大田每公頃用種量52~60 kg,泡種時用咪鮮胺浸種[1]。秧田基肥要施足高效復合肥600 kg/hm2,培育帶蘗壯秧。在秧苗2 葉1 心時追施斷奶肥[2],施用尿素60~75 kg/hm2,秧田3 葉1 心時施分蘗肥,追施尿素60 kg/hm2左右。移栽前4~6 d 施用送嫁肥,撒施尿素45~60 kg/hm2。
秧齡23~28 d 開始移栽,荊粳209 是大穗型品種,應充分發(fā)揮個體優(yōu)勢,適當稀植,大田栽插規(guī)格采用16.6 cm×20.0 cm 或13.3 cm×23.3 cm 的寬窄行栽培,插植30.0 萬~37.5 萬穴/hm2為宜,每穴插3~4粒谷苗,保證插足基本苗120 萬~150 萬株/hm2。
每公頃施純氮195 kg 左右,施肥的氮磷鉀比例為1∶0.5∶1,氮肥應當分期施用,不宜一次性施入,基蘗肥約占60%,穗粒肥約占40%;鉀肥約60%作基肥,約40%作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底肥施用高效復合肥600 kg/hm2,早施大田分蘗肥促早發(fā),移栽后6 d 左右,施用分蘗肥,一般撒施尿素300 kg/hm2;在曬田復水后施入氯化鉀120 kg/hm2;在齊穗期看苗施用粒肥,長勢差的田塊可以施尿素75 kg/hm2,促壯稈大穗[3]。
在水分管理上,秧苗移栽后,深水返青,在有效分蘗期間,以淺水層灌溉為主,期間適當斷水露田;當群體莖蘗數達預期穗數的85%時,即斷水曬田,以腳踩田面不下陷,田塊輕度開裂為宜[4];幼穗分化期采取濕潤灌溉方式,田面基本不建立水層,保持濕潤狀態(tài),每次灌2~3 cm 后,落干保持3~4 d;抽穗期保持淺水層,如遇低溫天氣,宜灌深水保溫;灌漿期干濕交替,后期切忌斷水過早[5]。
荊粳209 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生產上重點防治紋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在分蘗盛期、孕穗期對紋枯病進行防控,用井岡霉素300 g/hm2或愛苗300 mL/hm2進行葉面噴霧;在破口期和齊穗期用井岡霉素300 g/hm2同時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2 次[6],根據當地病蟲測報情況科學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