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治國,溫海霞,張 艷,宿秀麗,朱 杰,張 杰,王四清
(1.襄陽市農業科學院,湖北襄陽 441057;2.襄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湖北襄陽 441021)
馬鈴薯是中國第四大糧食作物,糧菜兼用,具有營養價值高、高產穩產、生育期短、適應性強等特點,在保障糧食安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5]。湖北省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約23 萬hm2,總產量約360 萬t,連續多年對夏糧增產的貢獻率在30%以上,形成了鄂北高效商品薯產區、鄂西綠色優勢生態產區、漢江平原增長潛力區、鄂東南特色商品薯生產區4 個區域[5,6]。
襄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日平均溫度15 ℃左右,土壤大多呈酸性至中性,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是鄂北高效商品薯產區的重要區域[7,8]。襄陽市馬鈴薯產業發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襄州、棗陽為主的平原丘陵種植帶;樊城、老河口、宜城為主的沿江種植帶;保康、南漳、谷城為主的山區種植帶,馬鈴薯已成為襄陽市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主要產業之一[9]。對襄陽市馬鈴薯產業進行系統調研,分析總結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建議,以期為襄陽市馬鈴薯產業提檔升級提供參考。
襄陽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2萬hm2左右。2022 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1.95 萬hm2,總產量66.65 萬t,外銷菜用為主。其中保康、谷城縣是襄陽市傳統的馬鈴薯產區,種植面積分別為0.57 萬、0.37 萬hm2,平原丘陵縣市區以襄州發展最快,其次為棗陽市,種植面積分別為4 400、3 233 hm2,其他縣市區為2 533 hm2。
平原丘陵地區品種主要有中薯5 號、華薯1 號、費烏瑞它、大西洋等品種,中薯5 號已成為本地主栽品種,種植面積占70%;華薯1 號作為后備品種,推廣應用面積逐年擴大,約占平原地區10%;早大白、費烏瑞它作為傳統品種,零星種植。
山區品種主要有鄂薯10 號、鄂薯5 號、費烏瑞它、米拉等,其中鄂薯10 號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約占50%;米拉作為山區特有小土豆品種,面積占40%左右;其他品種約占10%。
平原丘陵地區馬鈴薯種薯基本從北方調運,山區種薯以自留種為主,約占60%,剩余種薯一部分從北方調運,一部分從恩施州購買原原種后到本地繁育。2022 年襄陽市脫毒種薯平均利用率達65%,較2010 年增加了51 個百分點,其中平原丘陵地區脫毒種薯應用率均達90%以上,山區脫毒種薯應用率在40%左右。脫毒種薯應用面積約1.27 萬hm2。
襄州、棗陽等平原丘陵地區基本實現地膜全覆蓋,保康、谷城等山區呈現地膜覆蓋面積增加、露地面積減少的趨勢。隨著設施農業的不斷深入發展,出現了雙膜、三膜覆蓋種植方式,其中雙膜覆蓋(小拱棚套地膜)簡單易行,較地膜覆蓋提前15 d 左右上市,價格優勢明顯,發展勢頭迅猛,在平原地區已發展到約600 hm2。
平原丘陵地區主要栽培模式有馬鈴薯—花生—蔬菜(蘿卜、芥菜)、馬鈴薯—西瓜—芥菜、馬鈴薯—大白菜—蘿卜、馬鈴薯—玉米、馬鈴薯—水稻。山區栽培模式以冬春馬鈴薯與玉米間作套種為主、少數核桃與馬鈴薯套種模式。
隨著品種結構優化、脫毒種薯推廣、配套栽培管理技術日趨成熟,馬鈴薯單產穩步提升。2022 年襄陽市馬鈴薯平均每公頃產量34.05 t,較2021 年平均單產增加4.1%,平均每公頃產值5.44 萬元;平原丘陵地區平均每公頃產量49.20 t,最高產量可達每公頃60.00 t以上,平均每公頃收入可達7.87 萬元;山區平均每公頃產量22.50 t,每公頃收入4.50 萬元。
襄陽市約96%的馬鈴薯作為鮮食外銷,約4%的馬鈴薯被農戶自食或作為飼料,主要銷往武漢、十堰等省內周邊城市以及河南、山東、北京等省外地區。省內銷售約占40%,省外約占56%。
襄陽市馬鈴薯銷售期為4 月中旬至7 月中旬,其中平原地區6 月初基本銷售完畢,5 月中下旬為收獲盛期,銷售進度達80%以上。2022 年市場整體行情較好,且價格穩定,銷售進度較快,總體表現較往年好,田間收購價在1.40~3.00 元/kg,其中4 月銷售價格在2.40~3.00 元/kg,5 月份銷售價格在1.40~2.20元/kg,6 月份銷售價格在1.40~2.40 元/kg,7 月份銷售價格為1.50 元/kg(表1)。

表1 2022 年襄陽市主產區主銷季銷售價格 (單位:元/kg)
襄陽低山平原地區的早熟品種經歷多年的引進篩選,品質相對主栽品種有所提升,但在產量、商品性、熟性等方面優勢不明顯,加上優質不優價,農戶對新品種接受程度不高,難以大面積推廣應用,生產上急需優質、早熟、抗病、商品性好、增產明顯的突破性品種。山區為打造高山“小土豆”,喜好個頭小、薯型好、結薯多、抗晚疫病的品種,傳統品種抗病性差、產量低,難以滿足生產需要。
由于缺乏種薯繁育推廣體系和專業供種單位,每年從外地大量調種,不但費用高,而且種薯質量難以保障,生產上經常出現以北方生產的商品薯充當脫毒種薯的現象,或脫毒種薯級別低,嚴重制約著馬鈴薯產量與品質的提高。
受土地耕地面積限制,馬鈴薯種植以分散種植為主,馬鈴薯合作社、企業、行業協會、新型農業帶頭人等主體不多,組織化程度低。部分馬鈴薯產區已經形成了1 年2 季或1 年3 季“馬鈴薯+N”周年高效種植模式,土地綜合利用率高,種植效益好,導致土地流轉不暢,很難形成規模化種植,不利于統防統治和集約化生產,加大了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難度。
受地塊小影響,生產上大多限于小型機械起壟和機械收獲,大型的全程機械化生產程度仍較低。部分全程機械化產區,在機械化播種環節容易出現種薯切塊漏播、肥料漏施等現象,加上機械手駕駛技術水平差異、土壤質地等因素導致田間株行距不達標,田間實際密度偏低,進而影響馬鈴薯產量;在機械化收獲階段,易造成薯皮損傷,影響馬鈴薯商品性,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有待進一步優化。
襄陽市在馬鈴薯加工領域幾乎處于空白,保康縣少數家庭小作坊式加工廠僅限于生產普通淀粉、粉條、粉絲等中低端產品,薯片、薯條、全粉等附加值高的產品幾乎沒有,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馬鈴薯除少部分做菜、糧用外,大量產品只能依賴外銷,時常受供求關系影響,造成不同年度間馬鈴薯產品價格不穩,給種植戶帶來較大風險,嚴重影響馬鈴薯產業化健康發展。
與大宗作物相比,馬鈴薯在產業發展規劃、種植與農機具購置補貼、區域品牌打造等方面尚缺乏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馬鈴薯生產規模難以擴大、農戶種植積極性難以提高、馬鈴薯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難以提升。
立足襄陽市馬鈴薯產區特點,重點引進早熟、優質、抗病、高產品種,開展新品種篩選與機械深耕、種薯處理、精準施肥、病蟲害防控、設施栽培等配套綠色栽培技術研究,依托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建立大面積試驗示范基地,打造綠色高效示范區,積極帶動周邊中小種植戶,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率,形成區域性標準化產業規模。
在推進機械化進程上,一方面加強機械手技能培訓,建立持證上崗機制;另一方面要研究適宜平原地區減少機械漏播、機械損傷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適宜山區種植的小型起壟和挖掘機械,并加大示范面積,促進機械化生產技術推廣。
種子質量是影響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要大力宣傳脫毒種薯的重要性,引導本地經銷商、種植戶從正規公司購買種薯,保證種薯質量;同時,引進脫毒馬鈴薯種業公司在襄陽高山地區建立脫毒馬鈴薯繁育基地,馬鈴薯企業、協會和合作社參股,實行訂單式生產;建立專業的種薯檢測機構,為種植戶提供權威種薯檢測及田間檢驗服務,加強對種薯市場的有效監管,全面保障襄陽市生產用種薯的質量。
發揮政府職能部門作用,制定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引導馬鈴薯適度規模發展;制定馬鈴薯良種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肥料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保險購買補貼等多項政府扶持政策,避免因價格不穩、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嚴重虧損,增強種植大戶和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與穩定性;打造區域性馬鈴薯公用品牌,鼓勵企業、合作社申報綠色馬鈴薯生產基地,協助創建和宣傳馬鈴薯品牌,擴大襄陽市馬鈴薯產品知名度;推行馬鈴薯產品分級銷售,吸引馬鈴薯產品經銷商,提升馬鈴薯產品綜合價值。
加大馬鈴薯企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產業經紀人、電商達人等培育和扶持力度,擴大馬鈴薯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發揮其產銷信息對接作用;以企業、合作社為主,踴躍發展訂單產業,帶動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銜接。
培植壯大地方現有小型馬鈴薯加工企業;同時,加大引進馬鈴薯深加工企業,提升全市馬鈴薯加工能力,增加馬鈴薯產品附加值,減輕鮮薯集中上市壓力;加強加工企業與種植戶的利益合作,推廣“加工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鏈條模式,提高馬鈴薯生產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帶動襄陽市馬鈴薯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