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熊恒多,張 凱,鄒 維,李桂冬,王凌鋒,劉 吟,劉亞茹,劉 倩,龔 偉,劉萬里,萬元香,李晏斌
(1.武漢農學會,武漢 430024;2.武漢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武漢 430014;3.武漢民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武漢 430014)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中國的農業與世界農業聯系愈加緊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農業合作意義重大[1],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世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動形成全球國際合作新格局,促進區域內農業要素有序流動、農業資源的高效配置、農產品市場的深度融合,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實現經濟互利共贏發展[2-5]。
2018 年,中國“一帶一路”農業投資合作項目已經超過650 個,投資存量達到94.4 億美元,較5 年前增長了70%;“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額超過了770 億美元,較5 年前增長了17.8%[6]。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糧食、經作、畜牧、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的發展[4]。湖北省作為中國中部重要的農業省,積極參與中國“一帶一路”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布局了眾多農業投資項目[7,8]。2019 年,湖北省15 家境內企業在境外投資設立了20 家農業公司,投資總量為5 734 萬美元,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4大洲15 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9 年年底,首次突破1 億美元[9]?;跀祿膶ν廪r業產業總體發展方向、產品結構、貿易發展趨勢等挖掘特點和趨勢,探究新時代、新經濟發展下湖北省對外農業產業發展的途徑。
為推動湖北省農業務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綜合運用國際國內2 個市場,2 種資源,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強化國際農業合作技術支撐和全球農業科技合作,增強湖北省農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7],湖北省農業農村廳設立了農業國家交流合作項目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赴境外投資、開發、合作的農業企業,包括農業企業種子、肥料、農藥、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在國外的試驗、示范、審定,企業出國(境)參加展會、洽談農業合作事宜、考察、培訓、購買設計咨詢服務,企業為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在海外建設商務平臺、加工廠房等。2019年,在政策扶持下,已有15 家企業參與到湖北省農業“走出去”行動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湖北省的15 家境內企業在境外共投資設立了20 家農業企業,與2018 年相比增加了4 家,增幅達到25%。其中,境外投資農業企業10 家,占比50%;服務業企業5 家,占比25%;林業3 家,占比15%;畜牧業2 家,占比10%。
從企業布局的角度來看,湖北省有7 個地市(州)有對外農業投資企業,武漢市、孝感市、荊門市、宜昌市、十堰市、咸寧市、恩施州對外企業數量為20家,各地市(州)占比分別為35%、30%、10%、10%、5%、5%、5%。投資企業中民營企業的占比為60%,中國民營企業對于農業走出去項目的參與度較高。
對外農業投資的20 家境外企業中,按地理位置分布情況來看,分別位于“一帶一路”沿線的亞洲、非洲、歐洲及大洋洲,其中,對亞洲投資企業數為5 家,占總數的25%,分布于5 個國家,投資存量為403 萬美元,占存量總額的2.69%;有9 家公司對非洲進行了投資,占總數的60%,共在8 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了11 家企業,投資存量為10 887.3 萬美元,占存量總額的72.56%;對歐洲投資企業有3 家,投資存量為3 565 萬美元,占總存量的23.76%;1 家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投資,投資存量為150 萬美元,占總存量的1%(表1)。

表1 對外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農業投資情況
湖北省企業對外農業投資存量為15 005.36 萬美元,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9 738萬美元,占比64.90%;農業3 692 萬美元,占比24.60%;畜牧業800 萬美元,占比5.33%;林業775.36 萬美元,占比5.17%。
湖北省對外農業投資的20 家企業中有9 家涉及農業產業,其中有6 家與當地開展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種植合作,投資存量達到2 822 萬美元,占總存量的18.81%。對外投資的企業中有4 家與當地開展蔬菜、大豆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合作,投資存量達到870 萬美元,占總存量的5.80%。
湖北省對外農業投資的15 家企業中,按企業登記注冊類型分,有限責任公司多達12 家,另有2 家股份有限公司和1 家股份合作企業;按經營類型分,國營企業3 家,民營企業12 家;按農業龍頭企業分,國家級2 家、省級3 家、市級3 家。
湖北省對外農業投資的15 家企業中,有3 家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投資了7 家企業,對外投資產業包括酵母加工、畜禽養殖、糧食作物種植等。累計資產總額為27 384.35 萬美元,占總資產的88.46%;2019 年營業收入為10 503.5 萬美元,占總營業收入的80.02%;湖北省12 家非國有企業投資了13 家境外企業,對外投資的產業包括糧食作物種植、經濟作物種植、農資銷售等;累計資產總額為3 572 萬美元,占總資產的11.54%;2019 年營業收入為2 622 萬美元,占總營業收入的19.98%(表2)。

表2 湖北省農業企業對外農業產業投資情況
湖北省地處華中地區,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東鄰安徽省,南接江西省、湖南省,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省接壤,北與河南省毗鄰,是中國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湖北省作為“長江經濟帶”的中心地區之一,向西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向東與“海上絲綢之路”雙向對接,承東啟西、連南貫北,地理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漢新歐及通過鄭州市、重慶市、成都市對接鄭新歐、渝新歐、蓉新歐,京廣線、漢丹線、西寧線3 線交匯奠定了武漢市全國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保宜、京珠、漢十、隨岳高速公路與107、316、312 國道貫通全境,武漢新港、荊江組合港、三峽樞紐港與長江黃金水道相配合,使得武漢市坐擁“鐵水聯運、江海直達”的綜合交通優勢[10,11]。
一是湖北省對外農業投資的重點產業從農業逐漸轉向農林牧漁服務業;二是湖北省對外農業投資的行業從初級的種植、養殖慢慢在向農產品加工轉型;三是湖北省對外農業投資的主體從民營企業投資額占優到以國營企業投資額占優的轉變[10,11]。
湖北省政府制定了商務系統《湖北省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工作意見》,并發布了年度“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庫,實現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線運行、漢新歐班列常態化運營,推動了葛洲壩、聯投集團、安琪酵母、華新水泥等在沿線國家重大項目順利實施[12];引導聯投集團、人福醫藥、華新水泥、凱迪電力、三環集團、安琪酵母等企業在工業園區、生物醫藥、建材、能源、汽車零配件、食品化工等領域布局沿線國家市場,實現國際化戰略。聯投集團、人福醫藥、三環集團等重點企業均具備了跨國企業的雛形;推動中比科技園、湖北哈薩克工業園、湖北莫桑比克農業園等重點境外經貿合作區穩妥起步。支持格林美集團在南非建設中非循環經濟產業園。實現中比科技園納入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區統計系統,協調福漢木業控股的國家級境外園區中俄托木斯克州經貿合作區回運資源[13]。
一方面,國內融資政策與對外農業投資現狀不匹配。例如,湖北省農業企業海外投資用地以租賃為主,產權結構相對復雜,農業企業海外投資的土地不能作為抵押物,海外投資租賃的土地資產無法作為擔保物在東道國獲得貸款,增加了湖北省農業企業海外投資風險和融資難度。再者,對外投資的農業企業在海外申請貸款時境外銀行核定授信的主體只能是其海外分公司,而不是境內母公司,因此獲得的授信額度相對較低。而海外投資前期開發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資金支持不到位限制了湖北省農業對外投資的進一步發展。
農業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很多企業并未全面考察了解當地文化、法律等因素便進行盲目投資,結果遇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等各個方面的障礙[14],包括國外勞動力的高成本、工作方式差異、當地工會文化沖突等問題,導致項目的后續推進過程非常艱難,成本不斷增加,也加大了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但政府和企業缺乏風險防范機制,沒有建立專門針對“走出去”企業的保險制度,也增加了農業對外投資風險。
湖北省在境外投資的信息服務方面還遠不能滿足企業,特別是農業跨國企業的需求。由于國內還沒有建立專業的中介機構、信息服務中心,缺乏有效信息及來源,除個別有實力的大企業業務開展較早,擁有自身信息渠道,大多企業對外投資還存在一定盲目性,拓展境外業務難度很大。
農業企業對外投資要面對海外市場不可預知的政策風險、全新的商業環境以及巨大的文化差異,需要大量的通曉國際市場、東道國投資環境、文化習慣并有經營管理經驗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然而湖北省農業企業外派人員絕大部分只單純掌握生產技術,普遍面臨著語言溝通障礙,了解農產品國際市場結構、東道國投資政策、文化習慣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進一步加大了湖北省農業企業與掌握現代化技術、國際化理念的農業資本集團的差距。另外,受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的影響,湖北省從事境外農業投資企業在東道國當地聘請的中高級管理人員寥寥無幾,直接制約著湖北省“走出去”農業企業的本土化發展戰略。
一是設立省級企業管理服務機構,對境外農業企業提供政策宣傳、生產指導、外事協調、信息溝通、法律援助等各項服務;二是搭建境外投資農業企業數據庫,對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實行跟蹤服務,為積極尋求投資資金的國家和渴望向外投資的企業牽線。三是完善網絡信息服務功能。及時收集、發布國外最新的農業政策、相關法律法規調整、產品市場和用工等信息,為境外合作主體準確把握市場商機提供服務。
農業企業“走出去”涉及方方面面的政策措施,政府部門應加強協調,研究和制定企業“走出去”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框架,同時,要把所掌握的各種國別的風險情況以及各國的情況分析預警信息提供給企業,并構建風險防范機制,幫助企業降低海外投資風險。各企業在農業“走出去”過程中,制定符合自身長遠發展戰略規劃體系,并建立和完善企業海外投資應急機制,有效抵御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因素。
一是組建境外農業開發企業商會。通過商會,加強橫向聯系,改變企業各自為戰、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二是組建境外農民專業合作社。借鑒境外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驗,通過合作社對內的協調機能,提高大型農機具使用效率,保障勞務人員充分就業。通過成員間聯盟,統一購買生產資料、銷售產品,降低生產成本。
一是鼓勵支持院校和培訓機構舉辦各類培訓班,使管理人員具備和提高外國的法律法規、外貿管理操作程序、農業生產標準和地方民風民俗等實用知識,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原有的農民工培訓教育基地,加大培訓實施力度,對準備出國的勞務人員進行重點培訓,使其在出國前具有基本的對外溝通能力,了解國外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風土人情,掌握當地的農業生產標準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力爭出國后能夠較快適應當地的生活和生產,為境外企業的發展提供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