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輝 董麗
摘 要 茯苓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在我國分布較廣,其中以云南省產的“云茯苓”質量最優。云南省楚雄州雙柏縣為云茯苓的主產縣之一,為促進雙柏縣茯苓產業的發展,分析雙柏縣4個主產區及龍頭企業茯苓生產現狀,指出雙柏縣在茯苓菌種生產、規范化栽培、加工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提出應在選育菌種、規范栽培技術、優化加工工藝及加大茯苓地方標準的制定等方面加強規范和引導。
關鍵詞 茯苓;現狀;問題;對策;云南省雙柏縣
中圖分類號:S567.3+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5.038
雙柏縣地處云南省楚雄州南部,土地總面積4 045 km2,常住人口133 884人(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人口密度為33人·km-2,人均土地面積相對較大。雙柏縣海拔556~2 946 m,山區面積占99.7%,森林覆蓋率達84%,居楚雄州第1位。2020年,雙柏縣林地總面積34.166萬hm2,人均擁有林地2.187 hm2,其中7.166萬hm2的國有林場中,云南松面積高達4.031萬hm2,生產茯苓的資源優勢非常明顯。雙柏縣年平均降水量972 mm,年平均氣溫15.1 ℃,年平均相對濕度71%,生態環境良好,2009年被認定為云南省首批“云藥之鄉”。雙柏縣2021年第一季度實現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產值11.8億元。
通過對雙柏縣妥甸鎮、愛尼山鄉、大莊鎮和獨田鄉4個規模化連片主產區的茯苓生產現狀進行實地調查,以及對云南彝雙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愛尼山鄉地道中藥材種植科技示范園、云南妙嶸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及雙柏文峰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調研,聽取企業負責人介紹茯苓生產、初加工、精深加工及銷售等情況,查看企業的茯苓加工廠、生產線、種植基地,針對茯苓菌種培育、茯苓加工、購銷等情況與企業負責人進行深入交流,并查閱相關資料,對雙柏縣的茯苓生產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從雙柏縣不同地方采集5組鮮茯苓樣本,經楚雄州農產品檢測中心檢測,所有樣本農藥殘留均為零。
1 ?現狀
1.1生產現狀
作為傳統中藥材,茯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藥用歷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將藥材分為上品、中品、下品,茯苓位列上品。雙柏縣有著悠久的彝族醫藥歷史傳承,1979年雙柏縣發掘出了彝文醫藥典籍《齊蘇書》,據考證成書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記載彝藥231種、單方226個,書中多處涉及茯苓的使用[1]。雙柏縣地廣人稀,森林覆蓋率高達84%,連片的云南松遍布山野且松脂含量非常高,為茯苓的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2016年,雙柏縣通過招商引資創辦了云南彝雙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云南妙嶸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雙柏縣金豐種子有限責任公司、鶴嵐中草藥種植有限公司及雙柏燚天商貿有限公司等企業和一些專業合作社,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雙柏縣的茯苓生產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產量迅速增長,品質穩步提高,“雙柏茯苓”在中藥材市場上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為當地居民增加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2]。
目前,雙柏縣已成為云南省重要的中藥產區,2020年雙柏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187萬hm2,占楚雄州藥材種植面積的1/3,其中僅愛尼山鄉茯苓種植面積就達到0.2萬hm2。雙柏縣藥材種植品種達63個,涉及雙柏縣所有鄉鎮的2.13萬農戶及8個國有林場。除茯苓外,白扁豆、黃精、重樓、龍膽草、續斷、砂仁及佛手等中藥材產量也比較大;其中,茯苓年產量1.5萬t左右,產品銷往云南白藥集團、昆藥集團、云南新世紀中藥飲片廠等藥企及四川省、湖南省等地的中藥材市場。
一些龍頭企業,如云南妙嶸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及種植大戶技術水平較高,在自己基地種植的同時,向農戶收購茯苓,完成初加工后規模化地向云南省藥廠及四川省、湖南省等地的中藥材市場供貨,并且自己繁育菌種向外銷售。近2年茯苓價格不斷走高,目前處于歷史高位,經濟效益非常顯著,如云南妙嶸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其在妥甸鎮茨菇壩基地的茯苓種植每667 m2產量在1.5~4.0 t,產值接近3萬元。而小規模種植戶都是村民分散種植、獨立管理,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且存在菌種來源混亂的情況,導致菌種培育和銷售缺乏有效管理,茯苓菌種接種成功率低。
1.2 ?技術模式
1.2.1 ?松木段栽培
愛尼山鄉、妥甸鎮、大莊鎮和獨田鄉的茯苓栽培主產區已形成了廣為農戶接受的茯苓松木段栽培技術,采取“公司+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利用松林下的空地和每年廢棄的松木枝干開展茯苓種植。
售賣菌種的企業或合作社大多與種植戶形成了“公司+農戶”的松散合作模式,企業或合作社能對農戶從種植場地選擇、菌種銷售、松樹段木備料、菌種接種及種植管理等環節給予一定的技術指導。大多數種植戶選用長30 cm左右加工好的松木段,采用“肉引”“木引”等傳統技術進行松木茯苓菌的接種,并在接種處覆膜以防積水,基本上都是在3月底至4月開始栽種、秋收,8—9月栽種,次年3—4月采收。茯苓生長期一般為6~7個月。
1.2.2 ?樹蔸栽培
受林木采伐政策的限制,農戶不可能成片砍伐松樹栽培茯苓。雙柏縣前幾年松脂行情較好,農民上山采集松脂較為盛行,部分農戶由于技術操作不當,導致少部分松樹樹勢減弱,甚至枯死。目前茯苓栽培中,絕大多數是將松樹砍伐后剩留的樹樁刨蔸、削皮后作為茯苓種植原料,也有用快枯死的松樹刨蔸種植的。樹蔸方式栽培的茯苓密度非常稀疏,產量不高,基本上是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開展林下種植,提高林地經濟效益。例如,妥甸鎮九旦村有一片面積近千畝(1畝=667 m2)的松林,每畝林地樹蔸栽培的茯苓僅有10多個,在獨田鄉也有同樣的情況。安徽省、湖南省等已有茯苓代料栽培,但在雙柏縣尚未出現[3]。
1.3 ?技術支持
在雙柏縣政府的積極努力下,北京中醫藥大學派出專家團隊多次赴雙柏縣研討中藥產業的發展路徑,提供中藥材育苗、種植、加工及深度開發等技術指導,指導編制了《雙柏縣中藥材種植和生產加工(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并且掛牌成立了教育部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工程中心雙柏試驗站,建立了中藥材質量可追溯系統,有效促進了雙柏縣中藥材品牌效應的提高。1)雙柏縣政府與云南白藥集團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雙柏茯苓、重樓進入云南白藥集團原料采購名錄;2)雙柏縣政府協調引進昆藥集團加盟雙柏縣中藥產業發展,與昆藥集團簽訂《道地中藥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針對當地茯苓、白扁豆、滇龍膽3個中藥品種掛牌成立“昆中藥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集團將從雙柏縣采購各類道地中藥材;3)雙柏縣政府協調聯絡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在雙柏縣建立“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彝藥種植示范基地”,為打造雙柏縣彝藥品牌奠定基礎;4)雙柏縣政府與云南省農科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推進中藥材產業規劃、共建中藥材研究中心、設立專家工作站、“雙柏茯苓”道地品種篩選及地標認證等工作[4];5)楚雄師范學院、楚雄技師學院分別與雙柏縣的茯苓生產龍頭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建立了專家工作站。
2 ?存在的問題
2.1 ?茯苓菌種來源混亂
科學技術指導不到位、茯苓菌種質量無人把關及菌種來源混亂是雙柏縣茯苓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些專業合作社從省外科研單位或高校引進菌種,有的農戶從電商平臺購買菌種,一些農戶自繁自用的同時向周邊農戶銷售菌種,導致部分農戶接種成功率低,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挫傷了種植戶的積極性。
2.2 ?森林保護與茯苓種植之間存在矛盾
雙柏縣屬于長江中上游水土保護區,森林保護執法嚴格。近年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偶有茯苓種植戶違規砍伐云南松的情況,森林公安查處的力度也較大,茯苓種植與森林保護之間的矛盾在許多地方成為灰色地帶,出現本地個別種植大戶到楚雄州以外森林執法不太嚴格的地方去種植茯苓的情況。
2.3 ?缺乏統一的茯苓栽培技術規范,茯苓品質參差不齊
種植缺乏科學規劃和統一的技術規范,茯苓種植分散,未形成品種特色和規模優勢,不同地方在種植場地的選擇、松木段的制備、松樹兜的選擇利用、接種技術及后期管理等各環節各不相同,導致成品質量參差不齊。有的農戶生產的茯苓平均不足1.5 kg,種植規范化、規模化水平低,茯苓生產具有盲目性、自發性,且經營管理粗放,缺少對種植戶的技術指導和信息傳遞,使種植戶對市場的了解碎片化,因此產業科技支撐有待加強。
2.4加工企業力量薄弱,加工工藝雜亂
龍頭加工企業發展滯后,目前僅有云南妙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在雙柏縣收購茯苓800~900 t,加工茯苓約1 300 t,同時進行茯苓制種,而其他從事茯苓收購加工的企業、合作社或商販,大多加工設備簡陋、技術條件較差,加工工藝大多來自民間口耳相傳,隨意性較大,加工企業對最新科研成果的了解和使用比較欠缺,制約了茯苓產業發展。
2.5品牌培育力度小,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由于市場較好,雙柏茯苓近幾年發展迅猛,但是品牌培育滯后、力度不足,產品分散外銷到四川省、湖南省等地的中藥材市場和各家制藥企業,品牌效應尚未形成,生產和銷售隨波逐流,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不高。
2.6產業人才短缺,產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雙柏縣茯苓從種植、加工到銷售依然呈現無序化發展,產業化程度較低,懂技術、懂管理、懂市場的專業人才比較欠缺,與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處于開局良好、但介入不深狀態,科技支撐欠缺,產業鏈不完善,比較完善的產業服務體系尚未形成。
3對策建議
3.1強化雙柏茯苓地道性,加強菌種監管
茯苓是雙柏縣中藥材種植品種中的一大特色和亮點,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更要注重藥材的地道性,不能盲目引進其他地區的菌種,要制定“監管有力、引導有度”的監管體系。建議雙柏縣政府指定農業農村局或林業草原局統一菌種繁育管理,開展“雙柏茯苓”道地品種篩選,由政府部門牽頭、科研部門主導、茯苓生產骨干企業參與,制定并實施雙柏茯苓菌種生產標準,實施茯苓菌種生產許可證制度,禁止未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或個人對外銷售茯苓菌種,切實執行菌種監管制度。同時,需對生產企業、合作社、農戶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提高其生產技術水平。
3.2多方協調,科學合理利用森林資源
茯苓松木段栽培需采伐松木枝干,過度采伐將對松木林地生態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2010年,由于松脂價格攀升,雙柏縣出現了掠奪性違規采脂的情況,因此雙柏縣委、縣政府發布實施了《雙柏縣松脂采割暫行辦法》,但過度采脂仍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許多鄉鎮云南松生長量下降、長勢差,導致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2019年,雙柏縣遭遇長期干旱和風災,導致部分中低海拔地區大量云南松死亡,風災致使林木被吹倒、折斷,其原因就是災害性天氣及松脂采割使林木受到損害。
茯苓產業的發展不能以云南松的大面積采伐為代價,林業、農業各相關部門要多方協調,在不破壞生態環境、不違反森林保護相關法規的前提下,制訂確實可行的松木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技術方案,林政管理部門僵化實行禁令固然不可取,但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也絕不允許出現。在有序開展茯苓人工栽培的同時,逐步推廣茯苓代料栽培,科學合理擴大松樹兜栽培,提高松木資源的利用率,走出一條茯苓產業和林業資源協調發展、可持續利用的道路。
3.3規范茯苓人工栽培技術,確保茯苓品質
為確保茯苓穩定、高產、優質,需建立雙柏茯苓人工栽培技術規范并推廣使用,針對雙柏縣茯苓栽培過程中存在的不規范問題,由農業和林政管理部門牽頭、科研部門和茯苓生產龍頭企業共同制定雙柏茯苓人工栽培技術規范,從種植場地的選擇、松木段的制備、松樹兜的選擇利用、菌種接種、后期管理及采收等技術環節明確技術規范,促進茯苓生產標準化,實現菌種供應統一、生產技術統一、加工工藝統一,確保茯苓品質,樹立道地藥材品牌,通過品牌效應提高效益。
3.4統一加工工藝,促進茯苓加工工業的發展
雙柏縣茯苓收購加工,除個別大企業外,種植大戶、商販自行加工也比較普遍,其設備大多簡陋,場地衛生條件不達標,工藝操作隨意性大,加工工藝比較混亂,個別商販還存在用硫磺熏蒸的情況。因此,需對雙柏縣轄區內的茯苓收購加工企業及合作社開展排查,由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納入管理,規范茯苓片、茯苓丁等不同規格產品的加工工藝,統一“雙柏茯苓”商標管理使用。同時,引進并培育茯苓加工企業,促進茯苓加工工業的發展,完善產業鏈。
3.5積極申報地理標志產品,樹立道地藥材品牌
雙柏茯苓年產量已達1.5萬t,目前茯苓價格處于歷史高位,效益顯著,未來幾年生產者將會增多。盡管受到松樹林地資源的限制,不具備產量大幅增長的條件,但利益驅動導致產量增長是未來幾年的大趨勢,供求失衡導致的價格波動也在情理之中。積極申報地理標志產品是推進雙柏縣茯苓產業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措施,將有利于提高道地中藥材的品牌競爭力,促進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使其在市場波動中占據有利條件,避免產業因為價格因素大起大落。
3.6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產業發展服務體系
繼續深化與科研院所、高校及知名制藥企業的合作,邀請專家、技術人員開設培訓班,組織從業人員參加培訓,提高茯苓生產、加工技術水平,培養本土人才。此外,可參考楚雄技師學院較為成熟的烤煙生產合同管理服務體系,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的生產、購銷合作關系,企業為種植戶提供準確的生產、價格信息,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及配套服務,推進訂單生產,促進茯苓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4結語
雙柏縣茯苓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當科學合理、依法依規利用好自然資源,規范化種植,從菌種、種植、加工及深度開發等技術環節建立質量控制體系,樹立雙柏茯苓品牌,為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饒文舉.彝族醫藥學源流考[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29):82-85.
[2] 陶昌武,邢貴龍.雙柏茯苓走天下[N].黔西南日報,2019-08-01(6).
[3] 王克勤,黃鶴,付杰,等.湖北茯苓產地加工技術要點[J].中藥材,2014,37(3):402-404.
[4] 新華網.云南雙柏:“院縣合作”打造“中國有機中藥材第一縣”[EB/OL].(2021-09-02)[2022-01-03].http://my-h5news.app.xinhuanet.com/xhh-pc/article/?id=e30ec7454a9ad9433985ce7f76e0ab40.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