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磊 張海燕 黃春燕 徐香梅 程建宏
摘 要 社會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內容,在提高人們綠化意識、改善單位小區居住環境、提供人們活動空間等方面作用重大。濰坊市自2006年開始,開展了無償送苗、送綠進社區、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等系列社會綠化活動,累計送苗58萬余株,為社會綠化工作探索出一條特色之路。總結出模式特點有:持久送綠,品種多樣;跟蹤服務,細致周到;以人為本,活動豐富;找準短板,精準送綠;創新形式,送綠入村。提出思考與對策:1)科學布局,加強口袋公園建設;2)以點帶面,提高小區綠化質量;3)政府主導,拓寬資金來源渠道;4)以人為本,創新活動內容形式;5)統籌兼顧,促進鄉村面貌改觀;6)加強宣傳,提高綠化養護水平;7)積極引導,推動立體綠化建設;8)因地制宜,帶動產業效益不斷增長。
關鍵詞 社會綠化;城市綠化;養護管理;對策;山東省濰坊市
中圖分類號:TU985.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5.040
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凈化空氣,降低噪聲污染,提供人們活動空間,滿足人們對溫馨、舒適、美好環境的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幾年,濰坊市城市綠化得到快速發展,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各項綠化指標大幅提升,但是在城市綠化高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城區綠地分布不均、公共綠化與社會綠化發展不均衡、部分單位小區及周邊鄉村綠化水平較低等問題,社會綠化難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難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為提高市民愛綠護綠意識,推動社會綠化進程,濰坊市自2006年開始,聚焦城市綠化薄弱環節,開展了無償送苗、送綠進社區、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等系列社會綠化活動,累計送苗58萬余株,為社會綠化工作探索出一條特色之路,實現了綠化模式從單一型到多樣型、從管理型到服務型、從保障型到改善型的創新實踐。
1 ?背景
1.1 ?城市綠地分布不均衡
城區綠地分布不均衡,受規劃、土地等因素制約,奎文、濰城等老城區綠化建設相對滯后,公園綠地相對較少,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高,難以滿足市民對易達易到城市公園的需求。
1.2 ?單位小區綠地率低
隨著城市不斷擴張,園林綠化建設不斷進行,城市綠化面積不斷增大,僅2007—2009年三年間,市區新增綠地面積4 800 hm?,增長近7倍。但社會綠化發展與城市綠化建設不同步,社會綠化發展相對滯后,部分單位小區綠地率不高。城區部分老舊小區、單位庭院建設時間長,綠化標準不高,且養護管理不到位,綠化質量下降。
1.3 ?單位小區綠化模式不合理
受資金、建設時間等因素制約,部分單位小區綠化模式單一,多數為喬木、灌木和草坪的三層結構,部分老舊小區只種植高大喬木,影響了居民的采光。綠化設計選擇的植物種類非常有限,花喬木、花灌木和立體綠化植物應用少,風格千篇一律,景觀色彩單調,影響了單位小區景觀效果和居民的生活水平,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4 ?社會愛綠護綠意識淡薄
單位小區社會綠化關注度不高,企業參與社會綠化意愿不強。《濰坊市城市綠化條例》雖于2020年5月1日正式施行,但市民對《條例》知曉度低,《條例》內容沒有真正深入人心。部分市民愛綠護綠意識不強,對綠化法律法規認識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著隨意攀折花草樹木,私自砍伐城市樹木,違規占綠毀綠等問題。
1.5 ?植樹綠化公共空間不足
隨著市區綠化的大規模建設,城區內裸露土地整治力度不斷加大,可供市民植樹綠化的公共空間和渠道越來越少,熱心綠化的市民難以找到合適的綠化場所。
1.6 ?鄉村綠化重視程度不夠
鄉村綠化建設由于缺乏足夠的重視,綠化建設資金不充足,建設時沒有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施工過程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綠化景觀同質化嚴重,加上養護管理不到位,綠化品質不高。
2 ?模式特點
2.1 ?持久送綠,品種多樣
從2006年開始,濰坊市從服務群眾、服務民生出發,分別以“綠色家園綠色濰坊”“綠色家園宜居濰坊”“綠色家園幸福濰坊”等作為社會綠化活動主題,面向社會單位、小區和廣大市民,組織開展了系列社會綠化活動,為廣大市民提供綠化苗木。每年3月,濰坊市在植物園、北苗圃設立苗木領取點,市區居民憑本人身份證可免費領取樹苗,用于小區和庭院綠化。截至2021年,濰坊市持續送出的綠化苗木,總量已達58萬余株,苗木品種從第一年的3~5種,增加到現在的20余種,累計參與市民12萬余人次。社會綠化活動已成為廣大市民的綠化節日,成為濰坊市城市綠化的又一新品牌。
2.2 ?跟蹤服務,細致周到
每年無償供苗活動現場,按照提供的苗木種類,設置大型彩色展板進行苗木知識科普,細致羅列相關苗木習性特點和養護要求,發放家庭養花及苗木栽植技術手冊,無償向市民傳授苗木栽植技術。同時,面向社會公開服務電話,為市民免費提供綠化設計、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咨詢等活動在內的全方位綠化服務,針對不同情況和居民需要,量體裁衣,主動服務、上門服務3 200余人次,解答市民家庭養花、病蟲害防治、苗木養護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問題21 000余個。用細致周到的服務,引導和激發市民群眾愛綠護綠意識和植樹熱情,社會愛綠護綠風尚蔚然成風,市民群眾文明素質得以全面提升。
2.3 ?以人為本,活動豐富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精神文化需求隨之提高,根據市民需要和意愿,不斷豐富社會綠化活動形式,先后推出了無償送苗、無償設計咨詢、送綠進社區、栽植紀念樹紀念林、出讓綠地冠名權、認養綠地、垂直綠化[1]、立體綠化試點、熱心市民看綠化、最美陽臺評選、綠化環保知識進社區、綠化科普體驗、“童心種春天”等一系列深受群眾喜愛的社會綠化活動,并不斷改進提升。16年來,共有百萬余人次參加了各項社會綠化活動,充分激發了廣大市民群眾參與社會綠化活動的積極性,滿足了更多市民的綠化需求,形成了全民支持和參與綠化建設的良好局面。通過創新理念,主動服務,采取“政府組織,社會參與,市區聯動,專群結合”多輪驅動,使社會各界認可和參與,實現綠化工作由政府為主向社會共建模式轉變,市民做主,共植共享,實現市民、政府綠化共贏。
2.4 ?找準短板,精準送綠
受資金不足、綠化建設不到位、綠化養護管理人員缺乏等因素影響,部分單位和居民小區綠化建設質量不高,管護不到位。通過深入調研,摸清小區實際情況,結合居民的需求,因地制宜,精準選擇適合小區綠化的樹種,送綠上門。16年來,送綠進社區活動走進幼兒園,走進學校,走進敬老院,走進部隊,走進老舊小區,走進鄉村,社會各界綠化積極性得到全面調動,先后共有240余個單位、小區、鄉村的綠化面貌煥然一新。通過以點帶面,帶動并推進了單位小區綠化達標活動的開展,多年來綠化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社會綠化濰坊模式、經驗開始在全國同行業內深入推廣。
2.5 ?創新形式,送綠入村
按照“打造田園綜合體,推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濰坊市創新社會綠化活動形式,開展了以“綠滿城鄉美麗濰坊”為主題的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活動。選擇部分貧困村為試點,為其免費進行規劃設計指導,并無償提供櫻花、海棠、月季等綠化苗木,安排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苗木栽植和養護管理現場指導,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目前已為22個鄉村送去綠化苗木15萬余株,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綠化工作,綠量不斷增加,環境不斷改善,促進了鄉村的綠化美化,推動了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3 ?思考與對策
3.1 ?科學布局,加強口袋公園建設
口袋公園建設是改善城區公園綠地分布均衡性,提高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的重要手段。通過梳理現狀用地,結合對口袋公園周邊小區人群分布及環境情況的調查,設置不同功能,布局不同類型的口袋公園,滿足人們差異化需求。對城區街頭街角廢棄地、閑置地、騰退地等閑散地塊進行摸底排查,見縫插綠,實施綠化“微空間改造”,建設一批設施齊全、游憩皆優的便民性口袋公園,重點解決老城區居民日常休閑健身的問題。
3.2 ?以點帶面,提高小區綠化質量
對城區內單位小區綠化布局和現狀進行調查,結合居民需求,科學景觀設計,精心選擇送綠樹種,合理植物配置,營造優美舒適的小區環境,滿足居民對高質量綠化的需求。從幼兒園、學校、敬老院、老舊小區、鄉村、部隊等入手,在深入調查摸底基礎上,精心選擇有代表性的單位、小區、鄉村,以點帶面,全面調動社會各界綠化積極性,帶動并推進城區范圍內單位小區綠化達標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解決多年來制約社會綠化發展的難題。
3.3 ?政府主導,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目前,社會綠化活動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下一步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會綠化。建立獎懲機制,每年政府拿出專項資金,對綠化建設標準高、效果好的庭院小區及社會綠化組織得力的單位部門進行獎勵;對綠地建設不達標、管理效果差、市民反映強烈的單位小區給予曝光,并要求其限期整改。
3.4 ?以人為本,創新活動內容形式
社會綠化活動要以市民需求和意愿為導向,在無償送苗、無償設計咨詢、送綠進社區、認養綠地、最美陽臺評選、綠化環保知識進社區等一系列社會綠化活動的基礎上,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不斷推出豐富多彩的社會綠化活動,充分激發廣大市民參與社會綠化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滿足更多市民的個性化需求,形成全民支持和參與綠化建設的濃厚氛圍,真正打造市民做主、共植共享的綠化格局。
3.5 ?統籌兼顧,促進鄉村面貌改觀
鄉村要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活動開展,能有效改善村容村貌,解決村內空地拋荒、荒坡披綠的問題,對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助力鄉村振興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社會綠化應加大活動力度,增加送苗數量,擴大送苗范圍,促進鄉村面貌不斷改觀。
3.6 ?加強宣傳,提高綠化養護水平
采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公眾號,報紙等多種媒體,加強綠化法律法規宣傳,定期開展社會綠化集中宣傳活動,發放《濰坊市城市綠化條例》宣傳冊、愛綠護綠倡議書等宣傳材料,提高社會愛綠護綠意識。成立綠化技術服務組,深入社區和鄉村,無償提供技術服務,指導綠化養護管理工作,提高養護技術水平。
3.7 ?積極引導,推動立體綠化建設
立體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緩解城市綠化面積緊張、改善城市環境,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2]。《濰坊市城市綠化條例》中明確提出推行和鼓勵城市立體綠化。立體綠化實施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制定立體綠化獎勵辦法,積極鼓勵社會參與。積極發揮政府指導和監管作用,將立體綠化作為綠化示范單位(小區)評選的重要條件,發揮社會積極性,共同努力推動立體綠化進程。
3.8 ?因地制宜,帶動產業效益不斷增長
過去十多年是濰坊市園林綠化產業迅猛發展的時期,在市場需求刺激下,苗木栽植面積不斷擴大,綠化苗木供過于求,嚴重過剩。在今后社會綠化苗木采購過程中,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活動需求,合理考慮滯銷苗木品種,把存量苗木作為主要活動用樹,拉動本地苗木市場復蘇和苗木銷售增長。
4 ?結語
社會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市民綠化意識,改善城市居住環境,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發展社會綠化事業有助于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園林式居住區(單位)達標率、公眾對園林綠化的滿意率等相關指標,促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
參考文獻:
[1] 劉雨東.綠意繞城 ?風景獨好——山東省濰坊市生態城市建設掠影[J].城鄉建設,2015(12):56-57.
[2] 譚國棟.立體綠化在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城市建筑,2021(9):163-165.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