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 “十四五”時期,要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文化需先行。廣東省南雄市是中央革命根據地之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革命歷史悠久。在紅色精神的洗禮下,靈潭村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發展紅色旅游,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以靈潭村為例,通過靈潭村利用紅色文化促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深挖紅色文化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紅色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即加強紅色講解員隊伍建設,加大宣傳力度,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助推鄉村組織振興等。
關鍵詞 紅色文化;鄉村振興;路徑;廣東省南雄市靈潭村
中圖分類號:D422.6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6.056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志士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先進文化,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堅持不懈的浴血奮戰、不斷開拓進取和長時間積淀與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質文化與精神財富的總和[1]。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傳承,并結合鄉村振興,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農村經濟,助力鄉村振興[2]。許多鄉村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財富,一定要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南雄市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革命老區,其中靈潭村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是南雄縣委開展農民武裝暴動的策源地,同時是鐘蛟蟠烈士的故居所在地,至今仍保留著鴛鴦圍農民武裝暴動舊址、抗日戰爭時期陸軍總醫院舊址及革命烈士鐘蛟蟠故居等紅色遺址。靈潭村是利用紅色文化實現鄉村振興的代表,因此研究靈潭村在鄉村振興中融入紅色文化的做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通過知網檢索,目前對于紅色文化的研究大多在于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學者利用不同地方的紅色文化對于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探討融入的路徑。周佳佳等研究了中國共產黨幾個時期開展思政教育的成果,結合黃山學院所處地理環境及在校生紅色文化認知和需求,探討了黃山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3]。李浩等則從青海紅色文化對于大學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出發,闡述青海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并探討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4]。王娟分析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并從發揮“四個課堂”作用、培養紅色文化宣傳隊伍2個角度探討廣西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5]。
對于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融入研究,學者大都從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王建華等以陜北楊家溝紅色根據地為例,分析楊家溝紅色文化發展存在問題,并提出紅色文化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的對策[6]。陳木標以廣東省化州市柑村村為例,分析了柑村村紅色資源利用情況及利用紅色資源推動鄉村振興的成效,分析紅色資源開發與利用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路徑優化[7]。
通過上述文獻可以得出,學者們對于紅色文化的研究主要著重于理論研究,側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融入路徑。對于鄉村振興和文化振興的融入則側重于實踐探索,從不同地方對于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的經驗入手,從而提出路徑優化。本文在現有文獻基礎上,對靈潭村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創新進行實踐探索,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路徑優化,并對現有研究提供一定補充。
1 靈潭村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1.1 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
靈潭村打造以高端民宿運營、農家樂餐飲服務、創意農田花海、沉浸式文旅為一體的“寄心小院”民宿,結合當下年輕人熱衷的密室逃脫和“劇本殺”模式,將紅色文化以一種娛樂的方式呈現出來。創造性地開發了“靈潭1927”(游客可以實景實地體驗),它的靈感創作源于靈潭村所發生的紅色歷史事件——南雄農民暴動,根據此次歷史事件的進程設置了6個情景任務。線上會給予一定提示,游客線下去尋找線索,使游客能夠線下體驗及重溫這段歷史,也可以打卡當地特色風景,游客通過游戲體驗的形式感受紅色文化,實現學習和娛樂的深度融合。這種方式比較新潮,非常符合年經人的特點,未來這種方式將會被逐步推廣,更多地運用到傳播紅色文化上,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文化對心靈的滋養,打造人文灣區的精神家園。
1.2 開發紅色資源,打造精品特色旅游線路
靈潭村充分利用中國工農紅軍在南雄市走過的足跡,把1929年1月至1937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轉戰粵北期間的系列故事穿點成線,濃縮演繹成一條
3 km長的迷你紅軍路,開展紅色愛國主義教育,這條紅軍路是靈潭村精心設計的,充分利用了當地的紅色故事。靈潭村還設有鐘蛟蟠事跡館、靈潭村史館、珠璣革命歷史展覽館、戰地醫院故事館4個室內展館。每個展覽館都有紅色講解員負責講解,整條重走長征路的起點設在靈潭驛站、寄心小院。整條線路根據游客的時間和需求來安排,設計比較科學合理,將靈潭村的革命歷史巧妙地串聯起來,以一種創新的方式易于讓游客接受。
1.3 推動紅色文化深度融入基層黨建
靈潭村為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紅色文化融入到黨建中,采取了許多措施打造了黨建陣地并加強自身建設。黨支部的凝聚力對于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提供有利保障。南雄市積極發揮了黨建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尤其是“三個在先”機制的創立,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1)黨組織優化設置在先。將原來的村支部升格為村黨總支,并且將黨組織建設下移,進一步增強支委班子的力量。2)黨組織領導決策在先。對于村里的重大事項決定及重大資金使用,由村黨組織開會討論決定。目前,村黨組織已討論決定實施多項工作,效果顯著。3)黨員作用發揮在先?;鶎狱h員干部是黨聯系農民的橋梁和紐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和先鋒隊。原來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泥潭村”,蝶變成現在山清水秀、生態宜居的靈潭村,重在充分發揮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1.4 喚醒“紅色記憶”合作共建
針對靈潭村市場化運營可行,但本土企業卻難挑大梁的現狀,當地政府與公司設立合資公司,并引入合作伙伴聯合運營,集結多方力量共推項目落地。地方政府參股提供政策引導,為本地全域旅游提供政策、稅收、租金等優惠條件,助力產業初期發展;而公司全權統籌,打造內部農文旅閉環。靈潭村堅持因地制宜,通過黨總支大會討論決定成立村集體公司。通過壯大村集體收入來幫助村民實現增收。規劃了烤煙房、農業服務隊、腐竹加工廠、農家樂等6大產業,并且構建出利益聯結機制,靈潭村集體以房屋租金折價入股,每年都能固定分紅;項目公司優先錄用本地村民來公司工作;農戶參與公司的訂單農業,把農產品直接賣給公司,銷售有門,省心賺錢。因此,村民可以通過流轉自家土地來獲取租金,通過年終分紅獲取股金,通過務工獲取工資,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個人收益,增收成效顯著。此外,加強與外部合作伙伴廣東東旅聯合運營,積極導入游客市場,維持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2 鄉村振興視域下紅色文化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2.1 紅色教育人才不足
據了解,目前嶺南股份公司只有少數幾個人負責帶團講解,缺乏高水平的專業人才,缺乏紅色教育講解專業團隊,缺乏對靈潭村整個歷史系統的學習和培訓。人員流動性較大,相關的業務能力不足,講解詞反復使用,阻礙了挖掘靈潭村的紅色文化及靈潭村紅色旅游知名度的提升。紅色講解員是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是提高紅色文化建設質量的關鍵環節。要積極探索運行機制改革,不斷優化人才梯次結構,落實人事待遇制度,建立科學的培養、選拔、管理、考核體系,打造高素質紅色講解人才隊伍,助推靈潭文化、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2.2 對外宣傳力度不夠
紅色旅游本身具有教育意義,也正是如此,部分旅游景點過于強調其教育意義,致使旅游的意義喪失,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享受。靈潭村的革命歷史目前在廣東省知名度較低,許多紅色歷史文化一直都鮮為人知,沒有有效利用多種現代宣傳手段來發揮靈潭村紅色文化的影響力。以往的宣傳手段單一,導致接到的紅色旅游團隊較少,無法更多地帶動當地的鄉村振興進一步發展。
2.3 服務對象較單一
現在靈潭村對外承接的班次以研學為主,服務群體集中在珠三角特定的高校,缺乏與其他群體的合作,如旅游團、政府單位等。這導致靈潭村的服務范圍較窄,無法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
3 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紅色文化建設對策
3.1 加強紅色講解員隊伍建設
加強紅色講解員人才的培養與儲備、隊伍的建設與規范化,提升其講好紅色故事的能力。樹立紅色講解員良好形象,組織講解員到高校集中培訓,學習講解紅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學習講解詞的修改方法,讓講解詞生動具有感染力。紅色故事講解員是紅色文化的宣傳者,能夠實現其自身的社會價值。作為一名紅色故事講解員,應著力增強政治意識,同時要熟練掌握各種技能。鼓勵講解員牢記初心,守在講解員這個平凡的崗位上,講好紅色故事。
3.2 加大宣傳力度
旅游業要大力發展,少不了有效宣傳,需運用新媒體開展宣傳引導。充分發掘本地紅色旅游景點,對本地的紅色旅游進行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宣傳。例如,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宣傳;利用線上互動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講述靈潭紅色故事、推廣南雄紅色旅游線路,促進靈潭村紅色旅游的發展,以此助力鄉村振興。
3.3 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助推鄉村組織振興
可以依托黨校的力量,利用黨校教師團隊共同打造靈潭村紅色現場教學點,加強黨員的黨性錘煉。依托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培訓、鄉村振興等專題培訓,將靈潭村紅色文化設置在干部培訓的計劃中,從而進入黨校課堂;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如書籍、視頻等載體,提升黨員干部理論素養和黨性修養,讓廣大黨員干部找準黨員理想信念。還要組織黨員干部去參觀南雄市的其他紅色文化景點及參加重走長征路等活動,建議縣級黨??梢栽陟`潭村建立分校區,依托黨校的資源及優勢開展紅色現場教學,設立紅色教育教學點,帶動更多黨員領導干部進一步走進靈潭、了解靈潭及向外界宣傳靈潭,充分利用好本地紅色文化資源,不斷提升南雄市的紅色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
4 結語
靈潭村是紅色革命老區村,擁有非常濃厚的紅色文化資源。靈潭村黨組織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作用,采取多種措施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中,并取得一定成效,榮獲“中國最美鄉村”稱號。針對靈潭村利用紅色文化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加強紅色講解員隊伍建設、加大宣傳、融入黨員干部培訓角度提出對策,助力靈潭村紅色旅游發展,實現靈潭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 楊亞君.依托紅色文化推進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學園,2014(24):62.
[2] 顧保國,林巖.文化振興(夯實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9:23.
[3] 周佳佳,鄭藤,項偲.新時代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討[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4):40-43.
[4] 李浩,李瓊.青海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12):104-106.
[5] 王娟.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科教文匯,2021(11):49-51.
[6] 王建華,魏書妍,鄧茹丹,等.新時代下紅色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調研與實踐:以米脂縣楊家溝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8):145-147.
[7] 陳木標.鄉村振興視域下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以廣東省化州市柑村村為例[J].老區建設,2021(16):68-7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