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婉娜

摘要: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學生學習古典詩詞是文化的傳承,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習作是學生語文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最集中的體現。在習作中靈活巧妙地運用古典詩詞里的經典名句,可以激活學生的語言表達,彰顯學生的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更濃的文化氣息。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就如何讓經典名句走進學生習作,為習作增添色彩進行探究。
關鍵詞:經典名句;高年級習作;指導運用
古典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瑰寶之一,是我國文化領域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古典詩詞中的一些經典名句,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些歷經千秋、被經典傳頌的經典名句,若能恰當、正確、生動地運用到我們的習作之中,將為我們的習作帶來清新亮麗而意簡文厚的感覺。我們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的講話中,也總會引用一些經典名句,言簡意賅,增添了文化氣息,彰顯了文化自信?!墩Z文課程標準》(2011版)也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學會理解積累古詩詞的經典名句外,更應該把經典名句轉變成學生寫作時源源不斷的靈感與素材,轉變成詩意橫溢的華麗篇章,轉化為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積累經典名句,提升引用經典名句的能力,使經典名句走進學生的習作中,作為隨取隨用的習作素材,點亮文章。
一、形式多樣巧積累
一直以來,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注重誦讀理解。要達到讓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與作者心靈相通,信手拈來運用經典名句,是需要一個較長的積累過程。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要使學生能對經典名句有深刻的理解以到達學以致用的目的,就必須加強誦讀積累??v觀現在高年級學生的習作,文章缺乏內容,語言平淡是大部分學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積累,無法寫出具有豐富內涵的文章來。經典的詩詞名句,語言不僅經過了千錘百煉,而且也有華麗的辭藻和豐富的內容:有寫景的、有記事的、有說理的等等,這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最好素材。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對經典名句的積累,從低年級開始,老師就要有意識地在平時的教學中,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積累經典名句。我們可以通過一聽:聽古詩詞的朗誦錄音;二讀:每天固定10分鐘,誦讀經典詩文,達到熟讀成誦;三抄:通過制作詩文卡、手抄報、詩文集等方式,歸類積累經典名句;四講:講經典名句背后的故事、想象描述經典詩文的畫面、意境,創編古詩詞等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慢慢地積累掌握經典名句,為習作積累更多的素材,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歸類整理助運用
到了高年級,大部分學生對經典名句已經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可是很多學生卻不懂如何運用到習作中。中國的古詩詞數量眾多,它們從內容和材料上分有敘事的,寫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說理的等;從寫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張寫實等。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學習古詩詞的主題內容,表達方式,抒發情感等,讓學生對所掌握的古詩詞進行歸類整理,這樣有助于他們在習作中合理地嵌入經典名句。除了掌握積累一定量的經典名句之外,學生還必須要準確把握這些經典名句的意思,歸類整理的過程就是加深理解,這樣,當自己習作的內容與經典名句內容發生意義上的關聯時,就可以巧妙運用起來。
除了歸類整理經典名句外,老師在進行指導習作的時,也要引導學生明確習作的主題和要求,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找準習作內容和經典名句內容關聯點,可以通過網絡查找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做好習作前的材料的收集準備,以便寫起來的時候可以隨時運用。
如下表:
核心素養理論告訴我們:學生之所以能主動學習,一是知道理解了什么、接下去能做什么;二是知道怎么運用理解和掌握了的知識。習作前,教師給學生一個較為清晰的指導,有了充分的素材作為支撐,這樣學生寫起來作文來就會游刃有余,事半功倍了。
三、巧妙運用添文色
蘇東坡在《稼說送張琥》一文中提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讀寫理念,認為在廣泛積累之后,表達能力自然能夠釋放。2確實如此,當我們的學生有了厚實的積累,再加以方法的指導,他們就有了靈動的文字表達能力。
1. 活用名句作題目
題目是文章的“眉目”,眉目最能傳情。正所謂“題好一半文”,高質量的題目能夠為整篇文章起到畫龍點睛,引人入勝的作用。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能讓題目顯得典雅蘊藉,富有文學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讀之功。如何將文章的題目寫得更加生動和傳神,讓讀者能夠在閱讀題目的時候便會對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呢?習作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適當地利用經典名句,可以將其重新改編或者直接引用,從而讓文章的整體質量得以提高。
例如,在指導寫日落的景色時,可以選用《夕陽無限好》作為題目;寫春景時,可以用《芳草萋萋的春天》為題;寫東湖荷池美景時,可以引導學生選用《映日荷花別樣紅》作為題目……寫讓自己難忘的事情時,如一位學生做錯了事情,后悔不已,他便改了李清照《聲聲慢》一詞中的名句,用《怎一個悔字了得》作為題目。再如,在寫《家鄉的風俗》一文時,一位學生以《總把新桃換舊符》為標題,點出來家家張燈結彩過春節的熱鬧氣氛。利用經典名句作為標題,能夠彰顯出小作者在文學素養上的修為,題目立意高遠,角度新穎,讓人在讀到標題之后產生窮追不舍,想看下去的沖動,大大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2.巧用名句作開頭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老師在習作教學中讓學生寫好開頭,是學生習作能力提升的關鍵所在。開頭是一篇文章的“面子”,在開頭部分嵌入詩詞佳句,會讓文章的語言更為凝練,對文章起到提綱挈領,“群龍之首”的作用。學習伊始,因為學生的個人素養和文字能力有差異,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寫出有新意的文章開頭。老師可以在黑板上為學生展示一些常用的詩句,并為學生闡述詩句的大意,然后舉出實例,引導學生如何將詩句應用到合適的位置上,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思路就能開拓了。
如在指導《我想對您說》一文時,有一學生想要對自己的父母表達出自己的感謝之情,他在習作開頭就這樣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如冬日的太陽,時刻溫暖著我,照耀著我……又如在寫《筆尖流露的故事》時,有的學生寫出對幸福生活的感嘆:何謂幸福?幸福是你遠行時有父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幸福是付出努力后,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獲;幸福是生活里有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自在。在寫到游西湖時,有一學生在習作中這樣開頭:蘇東坡先生筆下那“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今天我有幸見到了。這樣的習作開頭,不僅厚實了文章底蘊,更充滿了典雅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達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指導時,老師還要對學生的寫作內容進行細致閱讀,并進行精細化批改,這對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有著積極影響。我們還可以運用對比的方式,把有運用經典詩句作為文章開頭和只是直接開門見山式或平鋪直白式的文章開頭進行對比,從而引導學生明白引用與主題密切的經典名句作為文章的開頭,更能吸引住讀者的注意力,使得讀者在“讀”的過程中體驗到作者的情感基調,繼而讓學生學會合理運用,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3.妙用名句巧點綴
在習作行文中運用經典名句,不僅可使文章所表達的語言更簡潔凝練、生動活潑,增添感染力,還可以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論據,增強說服力,具有畫龍點睛,啟人心智、升華主題之效。
在寫《雨中即景》一文時,有學生這樣寫:夏日的午后,天氣悶熱,天空烏云密布,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架勢。我走出陽臺,只見遠處已經是“黑云翻墨未遮山”,我趕緊把陽臺的衣服收了。正當我轉身走進客廳時,突然一道閃電劃破長空,緊接著雷聲大作,雨嘩嘩地下起來了。我連忙放在手中的衣服,把陽臺的玻璃門窗戶關上。雨越下越大,對面的房屋已經看不清了,大滴大滴的雨點伴隨著風,打在陽臺的雨棚上,玻璃上,大有“白雨跳珠亂入船”的感覺……這是節選自學生習作的一個小片段,文章寫的是下雨景象,如果小作者平鋪直敘地描寫大雨的景象,是很難直接吸引讀者,而今小作者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同樣寫雨景的經典名句,這就使文章增色不少了。
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段落的過渡處引用經典名句,以用于連接上下文,讓文章結構更加嚴謹,行文更加流暢。如一學生在寫《二十年后的家鄉》一文時,上文寫到了自己二十年后作為國防軍事的研究員,在遠程導彈的精準追蹤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進而描寫自己多年離開家鄉,思念家人想回家鄉探望,該生就用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鬢毛衰”一句作為文章的過渡,從而轉入描寫自己二十年后回到家鄉,看到家鄉的變化。過渡自然,情感真切,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此外,行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就是圍繞文章中心,從積累中把相關經典名句提取出來為習作所用。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仿用經典名句,如模仿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而仿寫了“寧可無肉無竹,不可一日無書”,表達了對書籍的摯愛之情;又如仿寫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劉楊送我情”,表達同學之間的深情厚誼,這樣的寫法也是特具新意和詩意的。
4.利用名句寫結尾
結尾是文章當中另一個重要的點睛之處。文章結尾的寫作方式非常多,可以通過總結全文的方式,從而達到揭示文章主旨的目的;可以通過展示未來,鼓舞斗志;抒發自身的情懷達到提高文章感染力的目的;可以用語含蓄,讓讀者產生無盡的思索……而在文章結尾處恰到好處地利用名句進行結尾,不僅可以深化表達,錦上添花,還能讓讀者閱讀之后對作者的觀點給予認同,產生共鳴。
如寫思念家鄉親人的文章結尾,可以運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表達自己濃濃的思念之情;在勉勵珍惜時光時,結尾可以用“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來激勵要珍惜時光,好好讀書;在表達自己長大要報效祖國時,可以用“一寸丹心圖報國”等。利用名句寫結果,不僅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更能實現文章的首尾呼應,升華文章的主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毙W高年級的學生要在習作中靈活巧妙運用經典名句,熟讀、了解和積累經典名句是基礎。低年級時積累,中年級學方法,高年級用時自然靈光頻現,信手拈來。習作中運用經典名句,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語言表達,豐厚學生的知識儲備,更彰顯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了學生的人格修養。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謝培渝 古詩詞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 教材教法 2009年第1期
[3]徐明霞 指向學生的表達需求的習作教學路徑 小學語文教師 2021年05期
[4]何期富如何讓古詩名句為作文增添色彩《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年第03期